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網
生平
肖向榮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5年在黃埔軍校軍隊兩次東征的影響下投身革命,加入“新學生社”,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
國共內戰中歷經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紅一方面軍“長征”、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西征戰役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肖向榮1955年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嚴重迫害[1]。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蕭木元。1910年9月6日生於廣東省梅縣石扇鄉新田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7歲入本村新田小學,後就讀於梅縣東山中學。1925年在黃埔軍校校軍兩次東征影響下,投身革命洪流,加入“新學生社”,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1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興寧縣特別支部書記,中共東江特委秘書長。1930年進入閩西蘇區,後任中共閩西特委秘書長、閩粵贛省委秘書長、永定縣委書記兼縣蘇維埃政府軍事部長、福建省委秘書長。1932年5月調入紅軍工作,任紅1軍團《戰士報》編輯。後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幹事、秘書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兼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屬隊總支書記,中革軍委秘書長、中共中央秘書處處長,紅軍陝甘支隊第3縱隊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紅一方面軍長征。到達陝北後,任紅1軍團政治部秘書長、統戰部部長、宣傳部部長,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統戰部部長,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等戰役。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參加平型關、廣陽、午城井溝等戰斗。1938年12月奉調回延安,任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八路軍軍政雜志》主編。在此期間,他認真貫徹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等確定的辦刊宗旨,緊密結合抗戰實際編輯發表了許多指導部隊建設和揭露聲討國民黨頑固派罪行的重要文章,使該刊在國內外享有重大影響。與此同時,他還潛心研究部隊政治教育,主持編寫了包括抗日戰爭中的統一戰線和黨的政策、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及抗日戰爭必須堅持持久戰為主要內容的《戰士讀本》,受到毛澤東的贊譽:稱“戰士讀本定得很好”。1942年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第15兵團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遼沈、平津、廣東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第15兵團政治部主任兼廣東軍區政治部主任、第15兵團政治委員,華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52年起任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國防部辦公廳主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1975年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嚴重迫害。197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著有《關於部隊教育工作》、《平型關戰場日記》等。
cpc.people.com.cn/GB/6...87765.html
肖向榮 - 大事年表
肖向榮,1910年9月6日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鄉新田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肖向榮
葉劍英(左三),肖向榮(右三)等人合影
7歲入本村新田小學,後就讀於梅州東山中學。
1925年在黃埔軍校校軍兩次東征影響下,投身革命洪流,加入“新學生社”,參加愛國學生運動。
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1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共青團興寧縣特別支部書記,中共東江特委秘書長。
1930年進入閩西蘇區,後任中共閩西特委秘書長、閩粵贛省委秘書長、永定縣委書記兼縣蘇維埃政府軍事部長、福建省委秘書長。
1932年5月調入紅軍工作,任紅1軍團《戰士報》編輯。
後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幹事、秘書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兼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屬隊總支書記,中革軍委秘書長、中共中央秘書處處長,紅軍陝甘支隊第3縱隊政治部秘書長。
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紅一方面軍長征。
到達陝北後,任紅1軍團政治部秘書長、統戰部部長、宣傳部部長,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統戰部部長,參加了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西征戰役等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參加平型關、廣陽、午城井溝等戰斗。
1938年12月奉調回延安,任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八路軍軍政雜志》主編。
在此期間,他認真貫徹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等確定的辦刊宗旨,緊密結合抗戰實際編輯發表了許多指導部隊建設和揭露聲討國民黨頑固派罪行的重要文章,使該刊在國內外享有重大影響。
與此同時,他還潛心研究部隊政治教育,主持編寫了包括抗日戰爭中的統一戰線和黨的政策、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及抗日戰爭必須堅持持久戰為主要內容的《戰士讀本》,受到毛澤東的贊譽:稱“戰士讀本定得很好”。
1942年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第15兵團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廣東戰役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任第15兵團政治部主任兼廣東軍區政治部主任、第15兵團政治委員,華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政治部第一副主任。
1952年起任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國防部辦公廳主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
1975年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5年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嚴重迫害。
197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
著有《關於部隊教育工作》、《平型關戰場日記》等。
肖向榮 - 戎馬生涯
苦學少年踏上革命路
肖向榮1910年9月出生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一個貧困農家,原名肖木元。家裡租種著地主家“三籮谷”田(舊制面積,約半畝)。五六歲時,就要跟父母下田勞動。七虛歲那年,木元看見同齡的孩子們都高高興興背著書包上學堂了,吵著要父母讓他也上學堂讀書,無奈家裡窮,交不起學費。幸得學堂裡的先生是母親娘家的親戚,這位先生鍾愛聰明伶俐的小木元,由先生出面,與學堂的各位理事們商量,采取以工代費的方式,讓木元入了學。入學後,木元每天要打掃學堂的衛生,中午還要蒸一餐午膳生的飯。雖然勞累,但只要能在學堂裡讀上書,木元覺得雖苦猶甜。在學堂裡,先生是位新派教員,課讀之余,結合六七年前的“辛亥革命”運動,常向他們講述孫中山的救國主張,講述古代民族英雄愛國愛鄉的故事,如岳武穆“壯志饑餐胡虜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諸葛亮鞠躬盡瘁;鄉人丘逢甲抗敵保台的故事。在木元的心靈中,從小就樹立了抗敵救國的民族主義思想。三年後,肖木元以優秀的成績從初級小學畢業。
肖向榮
1965年8月29日,中央代表團到達拉薩郊區機場,受到中共西藏工委領導的熱烈歡迎。左起向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謝富治、劉春、張經武、西南局書記處書記閻秀峰、四川省副省長天寶、公安部副部長凌雲、左起向後:工委副書記王其梅、帕巴拉·格列朗傑、郭錫蘭、肖向榮、工委副書記麻貴書。
初小畢業後,入讀高小就要到鎮裡另一間學堂,這意味著木元再也不能以工代費讀書了。隨著弟妹的出生,家裡更加困苦。為了一家人不至餓死,肖木元的父親肖兆松被迫象千萬個客家男兒一樣,遠赴南洋的印度尼西亞做苦工賺錢。十歲的小木元到伯父家放牛割草,回到家裡還要幫母親料理農活,他那稚嫩的仔肩,擔負著平常少年挑不起的重擔。
讀初小時,他特別崇拜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為了能擁有像諸葛亮那樣淵博的知識,成為足智多謀的軍師,他不敢荒疏學業,初小的課文翻讀完了,他就到附近有書的人家裡借書讀。他的讀書精神感動了村裡的藏書人家,都願意把書借給他讀。木元和同族的祖叔們共同居住的“雙桂第”有兩條桂樹,每到夜晚,肖木元田園放牧歸來,在那桂樹頭下,總有一支小松明子照著夜讀的小木元。有一次,他借到了鄉人丘逢甲詩集的手抄本,讀得忘了時間,夜深了,手抄本上的字變小了,為了看清這位愛國大詩人的詩句,他加了幾塊松明子到“照簍”(一種鐵絲織成的,盛松明柴作照明用的簍型用具)裡,火很快亮起來了,讀著讀著,他覺得除了松明子之外,好象還有什麼東西在燒得“霹靂劈嚦”響,抬頭一看,原來是桂樹枝在燃燒。第二天,當族人得知是木元讀書燒著了桂樹時,不但不怪怨他,反而把這事當作一件美談而傳揚。二年多來,他讀了許多書,他的思想在讀書和思考的過程中成熟起來了,他深深體會到農民的辛勞,懂得農民對於土地、對於收成的渴望。
1921年,肖木元十二歲的時候,父親從南洋寄回十幾元錢,木元得以考入“石扇高級小學”就讀。這個學校的教員多為新學派,他們在學生中組織劇社,木元也是劇社的一員,那年劇社排演《少年漂泊者》,木元擔任主角,演得十分認真,得到觀眾的熱烈掌聲。
1925年,肖木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東山中學”。其時,木元在南洋的父親因故無法接濟家庭,眼看又將輟學。肖姓族中父老見木元是個可造之才,由族中伯叔們湊錢供他上學,木元帶著族中長輩們的希望,含著眼淚挑著行李,步行二十多裡來到梅州城的“東山中學”深造。
當年三月,東征軍首次進駐梅州,當時擔任東征軍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親自到東山中學作“關於中國革命問題”的演講,肖木元第一次受到革命觀念的洗禮,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前,他把讀書作為報恩長輩,自我受益的事來看,自從聽了周恩來的一番革命道理後,他才知道讀書人要以解救中國貧苦百姓、報效國家作為己任。從此,他積極參加各項學生運動,很快成為學生中的左派。“五卅慘案”爆發後,他和進步同學陳勁軍等領導組織起“學生救國運動團”,到梅城、蕉嶺、松口、及相鄰的福建省永定縣峰市等地演出,開展反帝宣傳,並將募捐到的800元寄到“省港罷工委員會”作為支援上海工人斗爭的經費。同年10月,東征軍第二次來梅,在城北“洋門岌”痛殲陳炯明叛軍,全校師生熱烈慶祝東征軍的勝利。肖木元在祝捷會上即席賦詩道:一枝梅蕊未曾開,兩次東征帶雨來;此日朝陽春信好,嶺南花放滿瑤台。
1925年冬,隨著東征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黨組織成立了“新學生社”,肖木元作為該組織的骨幹人物積極參加活動。1926年6月,經梅州共青團組織領導人陳勁軍(後為中國共產黨梅州黨組織的創建人之一)、肖壁如的介紹加入了共青團。當年暑假後,他被分配為共青團梅縣區委秘書。此時的肖木元已改名為肖向榮,從此結束了學生時代生活,離開石扇老家,走向了漫長的職業革命家生涯。
1927年1月,肖向榮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4·12”反革命大屠殺政變後,他積極聯絡失散的同志,恢復黨的地下組織,發動群眾拿起刀槍打游擊,用武裝斗爭反抗反革命的武裝鎮壓。
毛主席為他題寫書名
1932年5月,蘇區中央局書記周恩來找到時任閩粵贛省永定縣委書記的肖向榮談話,告訴他:“根據聶榮臻同志的提議,蘇區中央局決定調你到紅一軍團工作。”肖向榮接受黨的安排,告別工作和生活了22年的廣東,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光榮一員。
參加紅軍後,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等要職,在反“圍剿”的前線,在長征途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西安事變”前後,肖向榮任紅一軍團宣傳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肖向榮任一一五師宣傳部長。平型關首戰告捷,他把八路軍英勇殺敵的戰斗經過寫成《平型關戰場日記》在國內外報紙上發表,戳穿了日本法西斯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抗戰軍民的精神。
1938年冬,肖向榮被任命為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擔當起全軍宣傳工作的重任。他負責創辦的八路軍《軍政雜志》得到毛主席的特殊關心重視,毛主席親自為它寫了《發刊詞》。1943年,肖向榮同志作的《關於部隊教育工作》的報告送呈毛主席,毛主席親筆批示:“向榮同志,這個教材寫得很好。”並題寫書名,印成單行本發到各個部隊。抗戰勝利後,肖向榮同志調任東北民主聯軍宣傳部長,為加強東北各部隊的政治思想建設,爭取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解放戰爭期間,肖向榮同志任十五兵團政治部主任,作為南下大軍領導人之一,揮戈廣東,回到家鄉。1949年10月參加解放廣州,1950年3月參加解放海南。十五兵團進駐廣州後,肖向榮同志兼任廣東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華南分局宣傳部長。後升任十五兵團政委。華南軍區成立時,肖向榮同志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寧願堅持原則得罪人”
建國後,肖向榮同志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和國防部辦公廳主任,後又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在軍委、國防部工作期間,他陪同軍委領導率領軍事代表團出訪朝鮮、緬甸、印度、印尼、越南等國家,為世界和平奔走。在軍委十幾年來,他的工作非常繁重,他常對辦公廳的工作人員說:“我們要盡量承擔工作,讓毛主席和軍委首長減少不必要的事務,有更多的時間考慮國內外、軍內外大事。”
肖向榮
1965年9月1日,肖向榮頒發錦旗
在與林彪篡黨奪權陰謀的斗爭中,肖向榮同志沒有因林彪位居高位而同流合污。葉群由地方轉入軍隊任林彪辦公室主任時,想借林彪的權勢高套一級幹部級別,肖向榮同志硬是不給批准。葉群參加“四清”回來,七拼八湊寫了個材料,林彪要印發全軍學習,肖向榮認為不符合原則,堅決不發,林彪為此大發雷霆。肖向榮同志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將會是什麼,他在一次黨的會議上表態說:“我寧願堅持原則得罪人,也不要送了人情違犯政策。為了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這是辦事的指導方針。”
林彪一伙怎能放過肖向榮呢?1965年11月的一天,林彪授意別人在一個大會上宣布肖向榮同志“反對毛澤東思想”,“有嚴重問題”。並立即在大會上進行批判。此後,林彪一伙加緊了對他的迫害。12月,宣布對肖向榮進行專案審查,把他作為“羅瑞卿篡軍反黨一案的主要成員”進行迫害。其後,被發配到河南省羅山縣一個偏僻的農場改造。在幹校,他堅持共產主義信念,積極磨煉自己,他在《南鄉子·自勉》的下半闕中道出他革命幾十年的真實寫照:慚愧白頭翁,手足無能氣力窮,惟有埋頭堪體現,初衷,貫徹平生一點紅。
林彪摔死後次年,在葉劍英副主席的關懷下,肖向榮結束了3年“五七”幹校的勞動生活回到北京治病。1975年3月任國防科委副政委,國防科委黨委副書記。
到國防科委工作後,他堅定地支持張愛萍主任的工作。1976年,江青把國防科委當作“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重點,把張愛萍、肖向榮等領導人誣蔑為翻案的急先鋒,硬把因嚴重心臓病正在住院的肖向榮逼出醫院,回國防科委接受日夜的輪番批斗,致使肖向榮同志於1976年3月23日含冤去世。
1978年12月19日,中國共產黨總參委員會作出了《關於為肖向榮同志平反昭雪的決定》。1980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張愛萍等六位同志署名的文章《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肖向榮》,文章真實而生動地追述了肖向榮同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人民解放軍的建設奮斗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光輝事跡。文章指出:肖向榮少年就矢志革命,暮年忠於初衷,革命到底。他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對黨忠貞不渝,堅持正確的立場、艱苦奮斗、任勞任怨、埋頭苦幹、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及光明磊落、不畏權勢、至死不屈的高尚情操,鑄成了一個忠誠的無產階級戰士的光輝形象。
“時常也在心裡念著大家人啊”
肖向榮將軍雖然一生戎馬倥傯,馳騁疆場,但他仍然念念不忘父老鄉親,1951年他到興梅地區視察工作時回到母校梅州“東山中學”看望師生,也回石扇老家住過一晚。回到北京後,他念念不忘廣東梅州家鄉的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一首詩裡寫道:珠江眼底接韓江,千裡遙聞春麥香。望斷梅州思何所,白雲天外有家鄉。
肖向榮
1959年國慶合影,後排左起:肖向榮中將
1958年冬,肖向榮中將作為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到福建視察,途經汕頭時順道回鄉探親。母校“梅北中學”(原石扇高級小學)全體師生集中在大禮堂熱烈歡迎大將軍回鄉。肖向榮即席勉勵師生們要發揚母校的革命傳統和優良學風,勤奮努力,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晚上,肖向榮在“雙桂第”與全村老少歡聚一堂。身為大將軍的肖向榮來到早年他讀書被燒過的桂花樹下時,動情地說:當年我在桂花樹下讀書時就暗暗發過誓,長大後無論做什麼,走到多遠的地方,都不要忘記農民,更不要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鄉親們向他介紹家鄉的變遷,提到熟悉的人時,肖向榮總會詢問近況,關心他們的生活。聽說離村十多華裡的“古梅陂”正在修水庫,他馬上說:“我是鄉親叔伯們出錢‘繳’(供)出身的人,幾十年出門在外,沒有為家鄉做什麼事,明天我要到修水庫的工地上,和鄉親們共同為家鄉的建設出一把力。”
當時正是“公社化”初期,農村大辦食堂。他到食堂查看伙食和物資,發現食堂物資匱乏,群眾生活非常困苦。從食堂出來,他吩咐警衛人員從自己的工資裡拿出一部分錢到食堂,改善群眾的伙食。他聽說有線廣播已經拉到了村裡,就拿出50元錢交給當地幹部,要求每個居民點都安上一個廣播喇叭,讓鄉親們每天都能聽到廣播,了解黨的政策。
第二天,肖向榮同志在公社負責人的陪同下,步行十多裡,早早來到“古梅陂”水庫工地上勞動,一個女社員看他挑土挑得滿頭大汗,送上毛巾對他說:“木元叔,你是當大官的人,來看我們也算有心了,那能叫你真真來‘做細’(幹活)。”說完想接過將軍的泥擔。肖向榮同志爽朗地大笑說:“(我)也系農民,做細出身的,莫看每日在北京,時常也在心裡念等(著)大家人啊!”一席話,說得大家心裡熱呼呼的,幹勁更足了,工地上掀起了你追我趕的競賽熱潮。工休的時候,肖向榮同志視察了整個工程,他對陪同的區社領導說:我們梅縣區石扇鎮良田多,但歷來水利條件不好,要多建水庫,保證農田有充足的水源,農業才能大豐收。中午的時候,肖向榮同志親自檢查食堂送來的菜飯,囑咐縣社幹部不要餓著“做細”的人。
肖向榮同志回到北京後還經常關心家鄉的農田水利建設,當他聽到石扇公社連續幾年興建了“徑尾坪”水庫、“巴莊”水庫、“園欣亭”水庫時,非常高興,連連說,好啊,家鄉人有好日子過了。
1959年的夏天,廣東東部遭受了特大洪災,從6月11日起,東江流域連降暴雨,幾天時間,降雨量達800毫米。《人民日報》6月16日頭版消息《廣東、福建暴雨成災,人民奮起防洪保收》載:粵東的“河源、博羅、增城三個縣城被洪水侵入,惠陽縣城仍在洪水包圍中。全省被淹耕地350萬畝……”。6月19日,《人民日報》又在頭版發表了《廣東軍民全力抗洪救災》的報道。農家出身的肖將軍怎能不關心同自己死生與共,生活和戰斗了二十多年的廣東人民呢?這幾天,他一到辦公室,總是馬上拿起當天的《人民日報》查看廣東水災的消息,當得知梅州家鄉軍民終於戰勝了大洪水時,激動得寫下《寄廣東同洪水戰斗的人們》:天公無眼淚偏多,涕淚縱橫作浪波;掀起惡濤三百丈,狼嗥虎嘯舞群魔。……雲天南望路漫漫,日日新聞細細看;一見洪峰歸大海,心旌自定覺懷寬。捷訊頻傳到耳邊,軍民群力勝蒼天;舉眉南望四千裡,遙寄俚詩賦我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