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 

文章內容

2023-12-12 21:56:09
0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

[align=start]



2022-06-28 10:24:01 新京報


你知道北京中軸線附近最古老的碑刻是什麼,又位於哪裡嗎?作為北京歷史最悠久的佛寺,法源寺內名碑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是《無垢淨光寶塔頌》殘片。嚴格來說,它是刻石,找遍北京城內,目前僅存此一塊。本期的京華物語,就來說說這塊中軸線附近最古老的碑刻。


《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碑刻——皇皇史冊》,蔡輝 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及高宗上元二年(675)東征還,深憫忠義之士歿於戎事,卜斯地將建寺為之薦福。(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追感二帝先志,起是道場,以‘憫忠’為額。”這是《元一統志》(原名《大元大一統志》,元代官修全國性地理總志)對憫忠寺(即今之法源寺)的記載。

《帝京景物略》《春明夢余錄》《日下舊聞》等均認為法源寺建於貞觀年間,但事實上,唐太宗只提了個動議,直到武則天時期才真正完成。

法源寺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佛寺,距今已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它深度嵌入中國歷史,見證了安史之亂、靖康之恥、宋遺臣謝枋得(《千家詩》編纂者)就義、袁崇煥受冤乃至戊戌變法等重大事件。



法源寺內名碑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是《無垢淨光寶塔頌》殘片。嚴格來說,它是刻石,而非碑,但找遍北京城內,目前僅存此一塊唐刻,且恰好保留在中軸線附近。只是它問世後,幾次被修改、重刻,其背後隱藏著歷史變遷的大關節。

唐朝為什麼要修憫忠寺?

舊北京城寺廟如林,據1929年調查統計,尚存一千零三十三座,以法源寺(即唐代的憫忠寺,為保持敘述統一,下文一律稱為法源寺,但事實上,不同時期它的名字是不一樣的)為最古。值得注意的是,甚至在唐代“武宗滅佛”時,法源寺也未受影響。所謂“武宗滅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時(841—846),對寺廟經濟過分擴張感到不滿,特別是各寺廟大量鑄造銅像,而銅在當時是鑄造貨幣用的貴金屬。唐代乏銅,每到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便會出現貨幣供應不足的問題,引發“錢重物輕”。唐代納稅多用銅幣,銅幣價格上漲,等於增加了稅負,百姓怨聲載道。此外,李炎本人篤信道教,受“滅佛”政策影響,連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的寺廟也被拆毀,寺產被沒收,信徒被強令還俗。

令人意外的是,法源寺卻躲過了此劫。


憫忠寺紀念標志前側刻錄王世仁2004年書寫的《憫忠寺沿革記》(《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碑刻——皇皇史冊》內頁插圖)

這是因為,唐代中國的地理大格局是東西結構,關內與關外相隔,唐廷的注意力更多聚焦在西翼,東翼(即今華北一帶)較少得到關注。

經唐太宗、唐高宗兩代人努力,東翼的最大威脅高句麗被徹底消滅。而當時華北富庶,大量粟特人來此經商,甚至在此定居,在宗教信仰的黏合下,形成聚落。安祿山、史思明均有粟特血統,安祿山的母親是“胡巫”,應是祆教司儀之類。

考慮到這些因素,唐廷建法源寺,有依靠宗教力量穩定地方、敦化風俗之意,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自然不受臨時性政策影響。與此同時,地方勢力想向唐廷獻媚,也往往拿法源寺說事。

史思明做了一件“百衲衣”

唐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在法源寺內的東南角建塔。兩年後,史思明又在法源寺內的西南角建了一座塔,今存的《無垢淨光寶塔頌》,就是出自這座塔,原本鑲嵌在塔壁上。塔在遼代清寧三年(1057)大地震中倒塌,刻石如今安放在寺內憫忠台觀音殿的觀音像後,普通游客不可靠近。

該刻石有三大奇:

首先,文字雖豎排,但從左至右,而非常見的從右至左。古人書寫多用墨,這種寫法不僅易污衣袖,且違背禮制。對此安排,後人頗感奇怪。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認為,這可能是安祿山臨時定的規矩。

其次,刻碑時安史之亂已經爆發,安祿山不信任史思明,起事時未與他充分協商,也沒給他安排具體任務,只是讓他守幽州。安祿山初期屢戰屢勝,但到757年時,他被兒子安慶緒暗殺,唐軍趁機反擊,戰局一度逆轉。史思明無奈,宣布向唐朝投降,他建塔豎碑,應該是為了向唐朝討好。所以《春明夢余錄》中稱:“此碑蓋建於初歸附之時,而借以媚唐也。”可碑上明明刻有“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的尊號,這是西逃的唐明皇給兒子李亨的尊號,此時《無垢淨光寶塔頌》已經刻成,難道史思明能未卜先知?

帶著這一疑問,學者仔細觀察《無垢淨光寶塔頌》,才發現問題所在:碑上多處凹陷,顯然是把原來的文字磨去,刻上了新字。

經歷代學者研究發現,《無垢淨光寶塔頌》僅七百六十六字,塗改的字至少達四十九字之多,有些字磨掉後,想不出新字填補,幹脆留白,多達十八處,堪稱慘不忍睹。

顯然,《無垢淨光寶塔頌》本是用來討好安祿山的,因安祿山初期屢戰屢勝,史思明不得不表忠心。沒想到安祿山死得太快,史思明只好在碑上亂塗亂改,將所有僭越的詞都刪去,轉而吹捧唐朝。只是活兒幹得太糙,一塊好碑,生生被弄成千瘡百孔的“百衲衣”。

想討好唐朝,又不願多花功夫,可見此時史思明已有復叛之心。雖然《無垢淨光寶塔頌》進行過反復修補,但仍有一些不恭處,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為何不將此碑毀棄呢?可能當時東翼的離心因素太強,且戰後百廢待興,唐廷不願小題大做,引出意外變故。

文章雖差,字寫得好也行

《無垢淨光寶塔頌》堪稱刻碑史上最著名的“爛尾樓”,卻意外成了歷史名碑。

碑文作者是張不矜,時任范陽府功曹參軍兼節度掌書記。唐代大多數時期,范陽的治所在今天的北京,轄河北、遼寧的部分地區,安祿山曾兼任范陽節度使。功曹參軍相當於今天的軍事參謀,節度掌書記則是節度使屬官,有文學、有出身的人才能擔任,相當於今天的省長辦公室主任。

張不矜的文字應功力不俗,但《無垢淨光寶塔頌》是“頌”體,文辭古奧,空洞無物,加上反復竄改,頗有詞不達意處。碑文大概的意思是說,唐朝很厲害,史思明又很純樸,所以建了這麼個塔,以震懾壞人,宣揚唐朝的威風。

史書上記載張不矜的地方不多,他的頂頭上司是耿仁智。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後,史思明讓耿仁智、張不矜寫表章,要求唐皇下令殺掉名將李光弼,並威脅道:如果不殺李光弼,我史思明就自己帶兵去殺。

奏折寫好後,在裝入封套前,耿仁智將其中不恭的文字全部刪除,並讓人重寫表章。史思明知道後,下令殺掉耿仁智、張不矜。處決前,史思明召耿仁智見面,說:“我用了你將近三十年,你卻這麼對我,我可沒虧待過你。”

耿仁智卻說:“人總有一死,為忠義死,死得好。你現在造反,不過就是晚死幾個月而已,還不如現在就死。”史思明氣暈了,用棍子把耿仁智活活打死,連腦漿都打出來了。張不矜應該也被砍了頭。

《無垢淨光寶塔頌》能傳承千載,因它出自書法大家蘇靈芝之手,他宗二王,卻善於變化,被尊為“視北海(李邕)則加莊,視太師(顏真卿)又多雋”。李邕、顏真卿都是書法史上的開宗立派者,可見蘇靈芝的書法功底有多深。

除了《無垢淨光寶塔頌》,法源寺還保存著諸多古碑,其中許多是皇家賜碑,所以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之說。因為自唐代以後,中國地理大格局逐漸從東西向轉為南北向,政治中心從西安移到了北京,而法源寺堪稱是這個大轉向的樞紐。

在法源寺,還有幾塊碑不能不提:《曹娥碑》:

在中國書法史上,另有兩通《曹娥碑》,一是東漢著名文人蔡邕書寫,宋代蔡卞摹刻;另一是《孝女曹娥碑》,南朝宋元嘉元年(424)立,明人傳為王羲之書,被認為是書法史上的神品,歷代學書法者必臨。法源寺的《曹娥碑》應是另外一通,此碑在明代便已找不到了,也沒留下拓片。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碑刻——皇皇史冊》內頁插圖)

曹娥是東漢時著名孝女,她的父親在江中淹死,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於五月五日投江,三天後抱父親屍體而歸

元初,宋遺民謝枋得到北京,住在法源寺,見牆上有《曹娥碑》,痛哭道:“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意思是一個小女子都能這麼做,我還不如她嗎?於是絕食而死。

謝枋得是《千家詩》的編輯者,最大貢獻是將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收入其中。此前該詩因文字太簡,不受重視。《千家詩》是為教兒童學詩而編,故予以收錄,使它成了千古名作。

《大元福慶壽興元觀記碑》:是北京地區不多見的元朝石碑,由大都路儒學提舉郝義口述,中書省左司員外郎於□(無法辨識)書,國子司業楊宗瑞篆額。儒學提舉司是為推動儒學而設的地方機構,位僅五品。

《聖旨碑》: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元朝第四位皇帝)所頒聖旨,全用白話,非常罕見。立碑目的,是要求任何人不得向寺廟征稅,也不能侵奪寺廟財產。但當時的白話不易懂,比如“不揀甚麼,他每的不揀是誰,休奪要者,休使氣力者”,意思是“無論何物,任何人不可逼索,不可倚勢欺之”。


北京法源寺《聖旨碑》(《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碑刻——皇皇史冊》內頁插圖)

明代兩御賜碑:分別是明正統七年(1442)所立的《重建崇福寺碑》和明崇禎十四年(1641)所立的《重修憫忠寺碑》,雕飾極精美,可惜磨損嚴重。

《御制法源寺碑》:清雍正十二年(1734),對法源寺進行了修葺,特立碑紀念,雍正還御筆寫了“存誠”匾額。

《御書波若波羅蜜多心經碑》: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立《碑。乾隆一生多次書寫《心經》。早在乾隆九年(1744),便在京城賢良寺(東城區煤渣胡同)刻了御筆《心經》塔碑。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妙應寺白塔時,將御書《心經》放入塔刹(天宮)中。法源寺的這塊碑異常雄壯,對比三次寫《心經》的不同字跡,可見青年乾隆、中年乾隆和老年乾隆的心態變化。

除以上提到的,法源寺還有一些名碑。

有趣的是,作家李敖曾寫過一本小說,以法源寺為背景,書名便是《北京法源寺》,據說是他的代表作。可在法源寺裡,早就刻有“李敖”的名字——在一座明朝御馬監太監們捐鑄的銅鍾上,“李敖”的名字赫然在列。

你提我,我也提你,看誰斗得過誰。當然,這不過是歷史的巧合。

本文選自《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碑刻——皇皇史冊》,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原文作者/蔡輝

點擊: 0 | 評論: 0 | 分類: 上傳 | 論壇: 南粵茶居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現在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或者回復。

發表評論

很抱歉,僅有會員才能發表評論。

點擊此處免費注冊, 或者點擊此處登錄,登錄後您便可以發表評論。謝謝!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