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李清照(文摘) 

文章内容

2022-06-30 15:06:21
1
真实的李清照(文摘)








说说悟空

泰安市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局 卫生监督员



30 人赞同了该文章
真实的李清照
三联生活周刊
前天 09:07 ·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头条号
李清照是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人的解释系统,从真实的李清照到偶像李清照,是千年的文化变迁。
主笔|杨璐
面目模糊的李清照
仰望中国文化的星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不是因为女词人的稀缺性位列其中,她的光芒不黯淡于同时代任何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男性词人。人人都知道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李清照是婉约之宗。而经过千年流传,她那些典雅、浪漫的作品,连同她的爱情故事和波折人生,已经被出成书,以“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愿时光清浅,许你安然”等等唯美细腻的标题撩动读者的心弦。

李清照 (1084~1155)
已经成为“语文常识”的李清照,已经成为女性流行文学题材的李清照,还需要再写一遍吗?可如果进入到严谨的学术研究领域,就会发现我们对李清照的熟悉恐怕不能那么自信。在真实的李清照和偶像李清照之间,是千年的文化变迁,当她被写进语文教材的时候,经过了成百上千的学术研究和争论,至今不休。所以,走上探寻真实李清照的道路,才是正式认识她的开始。
以作品开启认识一位作家的旅程,李清照从一开始就是面目模糊的。学术论文里对李清照流传至今的作品统计数字经常不一样,最多的版本说有88首,流传广泛的说法是50多首,这其中还分为53首和59首两个说法。造成这些分歧的原因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漱玉词》和《李易安集》两部李清照作品集,最晚的推测到16世纪也已经失传了。我们所看到的李易安词来自于南宋以来的各种词选和其他文献,最重要的一部是1146年编成的《乐府雅词》,它是现存南宋词选中收录易安词最多的一部,也是李清照在世时已经刊行的一部,共收入了23首易安词。饶宗颐在《词籍考》中认为,这23首是最可靠的易安词。另一本词选《梅苑》收录了5首咏梅题材的易安词,它成书的时代虽然比《乐府雅词》早,可从一开始就是可疑的,其中一首是周邦彦的词,并且有周邦彦的词集为证,还有几首到了16世纪晚期才再次归到李清照名下。
这两本词集之后,从南宋到明清,易安词一直在增加,却缺少可靠的南宋文献作为依据。斯坦福大学汉学讲座教授艾朗诺在著作《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中分析,作家的声望会吸引后人将作品系于其名下。一部词选如果包含若干李清照的新作,会吸引更多的关注与买家。所以,校订者、编者和书商把词系于李清照名下的做法是有利可图的,更何况原来的《漱玉词》早已失传了。按照风格去推断这些“新增”易安词的真伪也不牢靠,有一个专有名词“易安体”,从宋代开始,有源源不断的人模拟李清照的词风,不能排除一些拟作随着时光流逝,被后代词选认为是李清照本人的作品。
跟作品真伪相关的问题是李清照传记中大量的细节来源。潜心研究易安词多年的学者愿意相信,李清照词中的角色就是李清照本人。研究者陈祖美在《李清照新传》中,描述了1000多年前,赵明诚第一次登门拜访李清照家的情形:当赵明诚出现在李家院落时,李清照刚从秋千上跳下。她气喘吁吁,还懒得把手擦干净,猛然间看到来了一位客人,慌忙中跑掉了鞋子,着袜藏在门后,头上的金钗也滑了下来。这个细节来自于《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最早出现于1550年,后来几百年中曾被署名过其他作者和无名氏,直到1880年被收入到现今很多通行的李清照词集所采用的那个版本的《漱玉词》中。陈祖美在《李清照新传》中没有回避学术界对这首词的争议,但她从多年研究李清照的心得出发,坚持认为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在类似场景下所作。
“诗言志”,是古代中文的传统,但词的情况有所不同。作为和乐的歌词,词作者的创作不一定是本人的经历。艾朗诺认为,以自传体写词的词家其实是少数,男词人经常代女子立言,或者以一位女子为描摹对象,女词人中,比如名臣曾布的妻子魏夫人,也有以女艺人为题材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分辨哪些是李清照以自己经历而进行的创作。
能确定跟李清照本人经历相关的文字其实非常少。陈祖美在《李清照新传》中的研究结论是,有明确的时空记载,或者较容易编年的,诗现存只有十来首,文只有六七篇。在她的词作里,有明确和较明确的时空记载的只有三首。除去批评家们文学化的想象和无法印证的主观阐释,这些没有争议的文字,是李清照留给我们的她的本来面目,并不清晰、断断续续。
李清照为什么出在宋代
当然,李清照不是杜撰的,她的才华在宋代已经名声在外。朱熹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南宋王灼虽然对李清照批评尖锐,也不得不承认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宋代打破了门第观念,只要读书参加科举,都有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文坛群星闪耀,在这样的土壤里,女性能读会写也受到尊重。一幅图解《女孝经》的宋代绘画就画着一位坐在放着书的桌子旁边的女子。研究宋代婚姻和家庭状况的美国学者伊沛霞分析,当时的画家认为一个模范女人,在孝顺父母公婆、服从丈夫的同时,还可以是知识女性。司马光在《家范》中写道,男女都只能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才能明辨是非,若女子没有受过经典的熏陶,她们就会不自觉地犯错,是以“古之贤女,无不好学,左图右史,以自儆戒”。在士人阶层里,有文化使女子更有吸引异性的能力和条件。张孝祥劝说一个朋友撮合自己的妹妹和对方兄弟成亲时,特意说明自己的妹妹有文化,能背诵佛经。
精英家庭的女性更不是泛泛之辈。曾巩赞扬王安石的母亲吴氏“好学强记”。王安石的姐姐、妻子和女儿都写出了让人传诵的诗句。欧阳修也曾经为他的朋友谢伯初的妹妹谢希孟的诗集作序,他将谢希孟的文学修养和才华归功于她母亲的栽培,这位母亲最初指导了谢伯初的学业,不久便意识到小女儿也应接受教育。
李清照也是生活在精英阶层中的文化名媛。她的父亲李格非在神宗熙宁九年(1076)登进士第,后来以文章受知于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根据研究者徐培均先生的考据,李清照的生母是宋神宗元丰宰相王暤某づ棠甘歉缈谱丛豕俺降乃锱端问贰范运钠兰凼恰耙嗌莆摹薄@钋逭盏墓酝χ可系冢┫啵潜彼沃爻肌K娜勾叵刀际蔷凭傺“蔚氖橄愎箅小
李清照在18岁时与21岁的太学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不是“李清照背后的男人”,他有自己的一番修为,他在太学接受过最高水平的古典学习,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著有关于金石收藏整理的学术巨著《金石录》,涉及夏商周到隋唐五代的金石拓片2000种。他读欧阳修的《集古录》并进行模仿和超越,欧阳修是金石集古的倡导者,赵明诚的《金石录》卷数两倍于欧阳修的《集古录》。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门第相当,而且志趣相投。她为《金石录》所作的《后序》不但是一篇流传千年的文学杰作,也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详细记述了夫妻俩早年的生活嗜好,中年离乱的遭遇,金石书画由聚到散的情形。两人刚结婚时,赵明诚还是太学学生,每月初一、十五去相国寺的大市场购置碑文、书画,然后夫妻俩一起研究。赵明诚入仕之后,两人的闲暇时间就是一起抄写整理稀世典籍和亡诗佚史,一旦发现名人书画和夏商周三代奇器,甚至愿意脱下衣服去换。夫妻二人的游戏也是需要渊博学识应对的:吃完饭,坐在归来堂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猜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决胜负,为饮茶的先后。
在这种智识相当的伴侣型婚姻里,李清照有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并且在伊沛霞看来,她没有孩子,比其他妻子有更多的时间献身于写作。李清照去世不久,文人周煇就在笔记《清波杂志》中写道:“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艾朗诺分析,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传闻很多,这则故事因为来自于她的亲戚,所以比较可信。
一个已婚妇女在大雪天外出散步,酝酿创作灵感,这种潇洒即便在重视文化的宋代也是异类。宋代士大夫阶层对待女性受教育的态度并不是一片光明,他们虽然乐于赞美女性在学习上的聪慧,却不愿意她们把创作才华充分施展和传播,反而认为放弃作诗是个美德。陆游为表亲的女儿孙氏作传时,选择了一件能表示她美好品德的轶事:孙氏十几岁时,李清照自愿教她作诗,但她拒绝了,说“才藻非女子事也”。程颐述说他母亲:“夫人好文,而不为辞章。见世之妇女以文章笔札传于人者,深以为非。平生所为诗,不过三十篇,皆不存。”伊沛霞分析,这种矛盾的态度也许因为妻子不该被家庭以外的任何人看见,也因为文学追求中自我表达的取向不符合妻子的形象。
到南宋后期,理学对女性创作的反对已经被接受。诗人姚勉的妻子邹妙庄出生于一个与朱熹有紧密联系的家庭,她自幼得到文学方面的教育,知道怎样作诗,但从来不作,因为“非女子事也”。姚勉知道妻子能写出漂亮的句子,也曾看见她写过,但仍因敬慕她不炫耀自己天才的“深静”而不说穿。
易安词的流行
流传下来的宋代文献记录了李清照的词在当年流行的境况。根据《随隐漫录》卷二的记载:“庚申八月,太子请两殿幸本宫清霁亭赏芙蓉木犀,韶部班头陈盼儿捧牙板歌‘寻寻觅觅’一句,上曰:‘愁闷之词,非所宜听,可令陈藏一撰一即景快活《声声慢》。’”这件发生在1260年的轶事从侧面说明了李清照的作品在歌女中被传唱。《云麓漫钞》据推测是李清照过世50年以后刊印的一部笔记,其中也叙述了李清照词的流行:“李氏自号易安居士,赵明诚德夫之室,李文叔女,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小词多脍炙人口,已版行于世,他文少有见者。”

《盥手观花图新解》,王赫 作,对宋画《盥手观花图》的当代再创作
达到这样的成就既是文学天赋,也有她倾注心血钻研的功劳。写诗作词对于李清照来讲,并不仅仅是贵妇的文艺消遣。李清照的诗句“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在宋代就颇为脍炙人口,根据王仲闻的考据,这两句诗应该写于北宋时期,它们的存在让后人一窥早年李清照的创作态度。艾朗诺分析,“诗情”指的是难以言说的诗意情怀,因为她无法在诗中“安顿”贴切的词句,她的“诗情”寻觅着语言的载体。
另一首诗《感怀》说的是她的日常生活和写作: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根据题跋推测,她当时刚到莱州,与赴任的丈夫会合,暂时无书可读。外面的世界纷扰嘈杂,她闭门谢客,沉浸在创作里,并且“有佳思”。在刻苦的写作过程中,李清照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我们熟知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李清照的标志名句。宋代张端义在笔记《贵耳集》中把这种风格总结为:“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他评价《声声慢》这一句“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在这之后,历代都有词评家对这一句赞美不已,明代茅映《词的》里说这一句是:“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吴承恩评价:“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
对李清照另外一个著名的评价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李清照的词作里常见民间口语,《声声慢》里“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根据《李清照集校注》的研究,“将息”并不是文人的书面语言,大约为唐宋时期的方言。“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被明清词评人所重视,成为语浅情深、表现力强的代表。
除了创作,李清照也研究写词的理论。她逐一评价词坛名家的缺点,认为苏轼“不协音律”,晏几道“无铺叙”,柳永虽然协音律但是“词语尘下”,张先、宋祁等人结构“破碎”,贺铸“少典重”,秦观“少故实”,黄庭坚“多疵病”。后人根据文章里没有评论到周邦彦而推断,这是她在26岁之前就已经写成的作品。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这种行为被士大夫们看作是自恃有才,藐视一切。胡仔评价她说,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
批评的同时,李清照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点是,她把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李清照看来,词的美学要遵循四点:第一,不要把词写成诗或者文,指出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王安石和曾巩的词像西汉文章。第二,词要协音律,作词应严格区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和轻重。第三,词情要文雅。她赞扬五代时,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所以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的佳句,批评柳永的语言太俗。第四,词要看重用典故和铺陈叙述。
这些观点在后代词评家中评价不一,但李清照的作品却忠实地践行了自己的理论。就像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前言中说:“李清照在词论里主张协律,又历评北宋诸家,皆有所不满,而曰‘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似乎夸大。现在我们看她的词却能够相当地实行自己的理论,并非空谈欺世。她擅长白描,善用口语,不艰深,也不庸俗,真是所谓‘别是一家’。”
对李清照的叙事重构
李清照的人生转折在靖康之变。《金石录后序》里,她的叙述骤然紧张起来,靖康之变的第二年春天,带着15车经过挑选的书画、古董,夫妻俩开始了随着朝廷避乱的南迁之旅。奔波了两年多之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的生存环境更加惊险叵测,数次逃命,转移收藏。那些既是她的心爱之物,也是赵明诚的嘱托,他要妻子随身携带宗器“与身俱存亡”。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伊沛霞研究过宋代寡妇的生活状况:宋代寡妇即便要维护合法的财产,仍遇到重重阻力。一些男性族人会想方设法从寡妇那里压榨财富,而无子的单身寡妇最容易成为被剥削的目标。李清照不但要面对这样的社会风气,而且还是在朝不保夕的乱世之中。觊觎她收藏的,有皇室、官员、军官、房东……以及她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
寡妇再婚在宋代很常见,李清照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于婚后两个月就离了婚。在李清照给亲戚的书信里透露了这场闹剧的来龙去脉:张汝舟隐瞒了真实身份,冒充官职,婚后觊觎她的收藏,并且殴打她。李清照没有逆来顺受,虽然宋代法律规定起诉家中尊长,无论对方是否有罪,原告都要拘禁两年,她依然控告了张汝舟的渎职行为,并通过他被判有罪而解除了婚姻。
后半生的跌宕让李清照在宋朝第一才女兼贵妇的人生里加入了传奇色彩。艾朗诺分析,真实的李清照虽然经过了颠沛流离和再嫁风波,晚年依旧属于上流社会交际圈,有她晚年写给皇室和妃嫔的颂诗、帖子流传下来,说明她恢复了朝廷命妇的身份。她还拜访过米芾之子米友仁,请他为自己收藏的米芾的作品撰写题跋。可人们更愿意接受和传播“半生烟雨,半世落花”这样带有强烈冲突转折、戏剧化的故事。对李清照的叙事从南宋就重构了,宋代重要的词话文献《碧鸡漫志》里写道:“……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晁公武的叙述是:“先嫁赵明诚,有才藻名。……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李清照从“妇人中的第一”到与男性词人比肩要到明代了。明代中后期的词学思想认为词和诗的界限分明,并且词应该与音乐合律,这些观点同《词论》相符合,李清照的文学地位向上提升。明代文学家杨慎在《草堂诗余》里评《如梦令》:“此词较周词更婉媚。”他认为李清照比周邦彦更婉约、妩媚,明代词学推崇婉约派为正宗,说明这个评价非常高。杨慎在《词品》中认为:“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绝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到了清代,李清照成了文化偶像,各流派都有人追和她的名作。清初评论家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认为:“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他把李清照定性在婉约派宗主的位置上,这个评论一直影响到今天。王士祯本人也是李清照的著名粉丝,他追和李清照词有14首,是写和韵词最多的词人之一。他的《蝶恋花·和漱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的名句,盛传京城,有“王桐花”的美称。清中后期,李清照的声望更上一层楼,有评论家认为,她比男性词人更为优秀,学者、出版家、藏书家李调元评价她“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明清对李清照文学天赋的景仰,发展到改写她生平的程度。明清的文人学子们不但崇拜李清照的才华,还从她留下的《金石录后序》和悼亡作品中,读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才子佳人的婚姻,以及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对于二人藏品的守护,他们为这对文人伉俪所感动。更重要的是,明清时期,女子的贞节已经成为一个道德底线,李清照的再嫁就变得尴尬起来,所以从晚明文人徐勃开始,陆续有文人声明李清照没有再嫁。到了清代,否认李清照再嫁甚至成了学术界热点课题。根据斯坦福汉学家艾朗诺的梳理,其实没有一个清代学者完整给出涉及李清照再嫁的文献名单,更别说逐一进行阐释。但他们从直觉和当时的世界观上,最终认为李清照没有再嫁。清代的主流说法是,李清照是因为极具文学天赋而在身后遭到了嫉妒和诽谤,现在终于得到了澄清。但她的再嫁经历到了20世纪90年代又逐渐成为共识。
到了清同治年间,在大明湖畔的庙宇里,李清照已经被文人们供奉为女神。直到20世纪,她依旧是文化偶像,并被写入了中国文学史。艾朗诺分析,“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熟知西方国家有把女作家列入经典作家的现象,中国如果要有一部像西方一样的文学史,也要重新审视女性作家的历史位置。回首千年,李清照是第一人选。她跟伟大的男诗人们一起进了经典作家的行列,她诗词里的大量细节被阐释进她自己的人生中。千年之后,李清照的真实痕迹虽然被时间的灰烬掩埋得断断续续,但她的形象却因为人们的崇敬和热情越来越丰满。
(参考资料:《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艾朗诺著;《李清照集笺注》,徐培均著;《李清照新传》,陈祖美著;《李清照的词学思想》,谭伟红著;《李清照词的接受史研究》,黄玫菱著;《李清照词的美学意蕴》,甘少莹著。实习生李依浂员疚囊嘤泄毕祝

李清照的的确确是词坛的一代宗师,她虽然是一位女性,但郄是最辉煌的词人啊!

点击: 0 | 评论: 1 | 分类: 上传 | 论坛: 日月当空 | 论坛帖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sfiawongn
Untitled
无障碍写文章登录/注册



李清照:我不愿做一代词宗,我只要争女人的权利








华史慈





9 人赞同了该文章




公元1084年,山东章丘,一个中年男人在产房门口走来走去,焦急地等待第一个孩子的诞生。他叫李格非,北宋朝廷的礼部员外郎,副司级干部。年近四十仍然没有一男半女,他深感脸上无光,在儒家文化浓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山东,更是如此,上班时候与同僚聊天,都不愿意涉及这个话题。

产房中传出婴儿清脆的哭声,母女平安的消息传来,李格非同志在欢喜中夹杂带着一点不悦,心想“要是个儿子就更好了”。当他看到女儿清秀的脸蛋,眉宇之间透着灵气,心头的一点不悦也烟消云散了。夫人王氏对他说:“老李,给孩子取个名吧”。李格非手捻胡须,眉头一皱,旋即眼睛一亮:“夫人,你我二人都喜欢王维的诗,特别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咱们就给丫头取名“清照”吧,希望她清泉照影,心地澄澈,冰雪聪明。”

李格非肯定不会想到,这个女婴将成长为宋朝一代词宗,婉约派代表人物,人称 “千古第一才女”。但是,对于襁褓中的李清照,如果她能预见自己曲折坎坷一生,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少年李清照的幸运的,家庭并没有给她锦衣玉食品的物质条件,却给了她万卷藏书和比较宽松开明的成长空间。

李格非有文化又廉洁,虽然做过财政局长(冀州司户参军),又当过州办官学教授,但是收入主要依靠俸禄,且没有灰色收入。上级领导见他清贫,想让他兼任其他官职,可以领取多份薪水,且不违反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兼职的有关规定,但是老李同志断然谢绝。有这样的老爹,李清照家境并不富有,也不是高干子弟,相比不能到贵族学校读书。

根据记载,直到李清照六岁的时候,李格非被调到帝都开封,到太学当教授,也没有经济适用房,只能在开封西城买下一所10平米左右的的小户型公产房。可见,无论哪个朝代,帝都的西城区,都属于房价高地,即使是高级干部,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都很困难。

好在李家有万卷诗书,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状元的女儿,写的一手好文章。他们曾经对幼年的李清照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学区房和贵族学校,而是家里的书房”。李清照听得似懂非懂,将信将疑,转身跑出去玩了。 

由于父母宠爱有加,李清照并没有过多受到封建礼教束缚。当时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一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嫁人之前待字闺中,专学女红,不鼓励读书绘画吟诗作文,“女子无才便是德”。文坛领袖司马光老师,给家里人定的规矩是“妇女婢妾无故不得出中门,只令铃下小童通传内外”。相比之下,李格非同志就开明多了,受老师苏东坡的影响,他崇尚真情与率真,鄙视“灭私欲则明天理”的违背人之本性的伦理规范,这让李清照天真少女之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成长为词作好,诗作好,绘画好,书法好,辞赋好的大好青年。



幼年李清照,性格比较调皮,简直就是一个小太妹。除了读书作文之外,还爱荡秋千,爱出门游荡,爱喝酒,现存词作40余首,将近一半提到酒,可能就是幼年养成的习惯。另外她还有一项特殊爱好:赌博。

当然,以李清照这等才情,是不屑于掷骰子比大小之类没有技术含量的赌博,她擅长一种打马的游戏,具体玩法已经失传,据说类似于的麻将,非常考验智力,需要精密的计算和推理。李清照整日沉浸其中,成为顶级高手,并养成终身爱好,晚年甚至还写了一本书《打马图经》。序言里说“我天生喜欢赌博,只要有牌局都会参加,一上牌桌就废寝忘食。为什么几乎没输过呢?因为我是赌神啊”。有时候不能不感慨,李清照真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比你好,玩游戏都比你出色。

至于李清照醉驾故事,更是尽人皆知。不过她醉驾的不是车,而是船。一次,李清照与伙伴出门游玩,喝得酩酊大醉,玩的太high了,不知不觉天都黒了,忘了回家的路,一不留心闯入荷花池深入,着急的往外跑,把无数水鸟吓得扑啦啦乱飞。回到家之后,父母并没有责怪她贪玩任性,而是兴致勃勃听她讲那有趣的故事,李清照当时作词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笔调轻松,欢快,语言朴素流畅,勾勒出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把她的任性、率真、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展露无遗。换成别的父母,可能要责备了。

后来,李格非同志把这首词拿给同僚们看,没有告诉词的作者,大家纷纷猜测,从这首词的风格和水平来看,应该出自苏东坡笔下。李格非同志不厚道的嘿嘿一笑,说“这是我家丫头的课堂作文,小孩子不懂事,只知道乱写”。用这种方式,晒娃晒到了金銮殿,老李同志真是情商堪忧啊。



随着这首《如梦令》的传唱,小小年纪的李清照在词坛开始崭露头角,在士大夫之间颇有名声,成为风流才子、豪门士子争相仰慕的对象。在众多倾慕者中,就有一位出身名门、风流倜傥、爱好金石古玩的赵明诚。赵明诚是赵挺之的儿子,赵挺之靠着读书考进士,当时已经做到人事部副部长(吏部侍郎)。还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对李清照非常倾慕,冥思苦相之后,想到了一个明智的主意,这主意徐峥一定会支持,就是“搞定岳父大人”。赵明诚借拜师之名拜见了李格非,经过一番了解,老李认可赵明诚做未来女婿,李清照对赵明诚也是一见钟情,开始私下往来。

作为非典型大家闺秀,在交往过程中,李清照少女浪漫情怀,对未来爱情的朦胧追求,面对心上人的兴奋、害羞与紧张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闺中少女正在尽情荡秋千嬉戏,玩得酣畅淋漓,听说客人来了,匆忙躲进闺房,鞋子跑掉了,首饰从头上掉下来,害羞跑到闺房门前,却倚门回首,暗地里端详,原来不是别人,正是未来夫君。两人不是青梅竹马,但用这个典故,把李清照对未来夫君的好感彻底暴露。

既然一见钟情,就要抓住机缘。李清照浪漫情怀,敢爱敢恨,对爱情积极追求,浓情蜜意,花前月下,李清照欢快的写下约会日记:

浣溪沙·闺情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刚刚分别,李清照就已经含着娇恨给恋人写信,约定下次见面的日期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自由恋爱,敢于追求爱情,说不上惊世骇俗,但也非常人能及,只有率真、勇敢、不被礼教束缚的女子,才能直抒胸臆,坦荡心扉。这如果让司马光老师知道了,必然是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四 

对于赵明诚来说,搞定岳父容易,搞定亲爹就难了。当时北宋朝廷党争严重,号称改革的新党和保守的旧党势同水火,李格非属于旧党,赵挺之属于新党,让赵挺之认可这门婚事,还需要赵明诚动动脑筋。

当时赵挺之也正在为儿子张罗婚事。赵明诚告诉赵挺之,说白天睡觉之时,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读了一本书。醒来后,他只记得书中的一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乖乖,梦里这么复杂的句子能记住,赵明诚这个说法漏洞挺大的。

赵明诚说,对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向父亲请教。赵挺之认真思索了一会,说:“言与司合”,合起来就是一个“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就是把“芝”、“芙”去掉草字头,便是“之夫”二字,全部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老天暗示,你未来的妻子将是一位擅长作词的才女。当时在帝都汴梁,适龄女青年中最有名的词人是谁呢?首推才貌双全的李清照啊。儿子挖的这个坑,赵挺之心安理得掉了进去,同意两个人的交往。

后来,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大他三岁的赵明诚。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是女文青遇到了男文青的典范。夫妻二人情投意合,趣味相投,都能诗善词,又对金石书画感兴趣,彼此引以知己,简直是神仙眷侣。对于夫人的才气,赵明诚在敬佩之余,也有不服气。

一个中秋之夜,赵明诚的好友们来访,问起最近新作。赵明诚将自己填写的五十首词和李清照填的一篇《醉花阴》合在一起,递给好友们吟咏品味。全部读完之后,好友陆德夫拍着赵明诚的肩膀说,“老弟,进步很快啊,这51首词里,有一首千古绝唱《醉花阴》,特别是这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绝妙。”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是李清照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她为师。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政局变动太快,一时让人手忙脚乱。在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的前些年,总有灾祸考验他们。

当宋徽宗从酒色音乐的宫闱中抬起头,想搞一番事情的时候,他决定重启父亲宋神宗的改革事业,为此必须打击旧党。宋徽宗用他著名的“瘦金体”写下了元祐党人名单,“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后来又刻成元祐党人碑,立于端礼门前。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人碑,不得在朝为官。李清照为此向公公赵挺之献诗求救,留下“炙手可热的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的诗句,没想到这件事就是赵挺之和蔡京在幕后联手推动的,赵明诚因为与李清照政治倾向一致,站在元祐党人一边,因此也得罪了父亲。公公见死不救,一方面是因为政治立场,一方面也许是嫌弃李清照嫁入赵家,没有为赵家剩下一男半女。果然,在李清照跟随李格非离京不久,赵挺之就开始为赵明诚物色小妾了。

离别是最伤感的时刻,相亲相爱不能相守,离情别绪更加感人,李清照用只能用如花妙笔,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兰舟虽好,欢笑却不在了,只剩下萧索与寂寞常伴左右。抬头仰望天空的雁阵,是报告秋天的消息,还是为有情人寄去相思的信笺?无数南来北往的雁阵中,寄托了多少离人的哀思。



值得庆幸的是,三年之后,蔡京罢相,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但是世事无常,这对夫妻团聚不久,更大的祸事又在路上。第二年,蔡京又重新成为宰相,赵挺之被罢免之后五日内病死,并被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后来虽然查无实据被释放,但是他们难以继续留居京师,只能回到在赵明诚的青州老家,来时长达十几年的生活。从王安石变法开始,新旧党争,持续几十年,挣得朝堂乌烟瘴气,国力大大消减,北宋真是不作不死的典范。

在青州居住期间,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借用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的名句,表达自己对平淡生活的满足。他们兴趣爱好没有多少变化,继续收集整理金石文物,搜罗钟鼎古器,金文碑拓,编写《金石录》,进行诗词创作。

诗词创作的同时,李清照写了一篇《词论》,对北宋代表性词人进行了品评,这篇文章里表现了她“酷”“炫”的一面,甚至有些“毒舌”。李清照批评柳永用词太俗,格调不高;张先、宋祁宋痒、沈唐、元绛、晁端礼作品结构不好,只靠几句妙语;批评晏殊、欧阳修、苏东坡几位词坛大碗诗词不分,混作,甚至以诗为词,不够规范,音律不标准;批评王安石,曾巩的词搞笑,原文是“绝倒”;批评晏几道缺少铺排,太直截了当;批评贺铸少典重,黄庭坚好掉书袋,秦观的词缺少故实,好像贫家女,即使在美貌,也缺少富贵态。

不得不说,这算是把当时有名的词坛老炮都批评了一遍,特别是批评了苏东坡。李清照父亲出自苏门,苏东坡算是她的长辈,但是李清照偏偏直言不讳,不迷信权威,不为尊者讳,也算是性情中人,不论她的评论是不是中肯,至少勇气可嘉。 

青州十几年,李清照由一个青春少妇变成了中年妇人,他们苦心搜集的金石器物也为李清照今后的生活埋下隐患。



这些年,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或许正是在政治漩涡中无法逃避,她才开始对政治风云更加关注起来,诗词的内容从讴歌自然,抒写幸福生活和闺愁别绪拓展到家国社会之痛,时代巨变和自己的精神折磨。然而,这一切,只是开始。

公元1126到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金军南下,北宋灭亡,江北大片土地沦陷,夫妻二人踏上逃亡之路,国破家亡的痛苦向山一样向李清照涌来,“祸不单行”不足以形容灾祸之重了。简单罗列一下: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母亲病逝在金陵,他们带着十五车书渡江,奔丧加逃难。

靖康二年(1127年)八月,金人攻陷青州,金石书册和住屋十余间化为灰烬。

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病死金陵,李清照悲痛交集,大病一场,几乎死去,“漂流遂与流人伍”,奔赴洪州逃难。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洪州沦陷,又从洪州奔台州,又之剡州、走黄岩,奔行在,随朝廷由海道之漫州,之赵州。

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之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春,由衢州之越州。

绍兴二年(1132年)又由越州之杭州。

即使不能精确描述李清照的逃难路线,仅凭到过的地方数量,我们也不难想象为躲避金人进犯而颠沛流离的艰难困苦。逃亡路上,他们辛苦一生珍藏下的金石书画又散落,又被盗,又被诬,丢失殆尽。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的生命由四方面构成,但是国破家亡、丈夫病逝和文物丧失,她已经失去生命支柱的四分之三。她晚年能够存活下来,完全靠着词的创作这唯一的支柱,才走完生命的旅程。以前写词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写词欲语泪先流,抒写的不再是个人的忧愁烦恼,而是融入了家国之恨和社会的不公。在渡江之后的悲风苦雨之中,她徘徊,她悲愤,她无依无靠却顽强的活了下来,对时局不满,对昏庸的朝廷不满,路过乌江的时候,挥笔写下千古名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渡江之后,北人南来,抛弃曾经的土地,怀着无限惆怅和心伤,开始适应南方的生活。对于战乱年间流离失所的北方人,南方并不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好,而是一片全然陌生的土地,一枝一叶都不熟悉,都让人思念故国故乡,特别是下雨天。一天夜里,李清照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听着窗外雨打芭蕉,肝肠寸断: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漂泊在异乡的土地,面对随时到来的金人入侵,雨滴打在芭蕉树上,也打在北人心头,听不惯雨打芭蕉,但何处是归程呢?



虽然家破人亡,但生活不相信眼泪,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李清照在杭州孤苦无托之时,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闯入她的生活。张汝舟曾经是赵明诚一位朋友,李清照对他也知一二。李清照卧病在床的时候,张汝舟常来探望,嘘寒问暖,两人逐渐熟悉。后来,张汝舟托人说媒,李清照感激他的照顾,自己又孤身一人,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婚后,张汝舟原形毕露,真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张汝舟看中的不是李清照的才情,而是她带在身边,所剩不多的金石财物。待到部分财产到手,便开始了家暴模式,希望将李清照折磨致死再轻易拿到全部财物。一个中年女子,受了虐待和凌辱,这份苦恨,又去找哪里诉说呢?在那个男权时代,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哪怕你名满天下,哪怕你才华横溢,一旦遇人不淑,几乎只能服从这悲惨的命运。

但是,李清照有骨气,要向这不公的命运说不。

宋代时候,单单起诉离婚是不可能成功的。李清照被迫在起诉离婚的同时检举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违法行为,也就是虚报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骗取朝廷官职。

但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方案,按照刑法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也要判刑两年。当时李清照离婚事件迅速成为南宋朝野的头号新闻。很多士大夫对于抵御金兵入侵,富国强兵无一良策,对于李清照这个女人,却表现出高度的批判兴趣:“传者无不笑之”,说她“再嫁某氏,诉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说她“晚岁颇失节”,昔日很多亲友,也不理解她。

世人的责备和流言蜚语,李清照看在眼里,却不放在心上。这一生,懂你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生命这么短暂,何必浪费时间,再去曲意逢迎呢?为了早日摆脱婚姻噩梦,李清照宁愿坐牢,也坚持告发了张汝舟。最后,张汝舟与李清照离婚成功,婚姻维系仅一百多天,张汝舟被免职被贬,李清照收监关押。事情最终惊动了高宗皇帝,在直接干预下,李清照入狱九天,即被无罪释放。从这首《声声慢》里,可以体会她的心境:

寻寻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晚年李清照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或许是她一生中填写的最后一阙词。曾经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经历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和生离死别,她终究不愿意再多说什么。



公元1155年,73岁的李清照走完一生,相对赵明诚,她算是长寿,但生逢乱世,多活一年也就多经历一年凄风冷雨,又有什么值得留恋。

李清照的后半生是大不幸的,但这不幸又促成了她成为历史上最杰出女词人。一代词宗的赞誉,或许能给她凄苦一生做些许补偿。

临终时候,李清照或许会想起她年轻时候的一首词。那时候,她新婚燕尔,她楚楚动人,娇媚依人,一天清晨,买了一枝梅花插在头上,与丈夫逗趣撒娇,问他,我和鲜花哪个更好看。或许在另一个世界,她会和爱人再续前缘,继续做一个幸福的小女人: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2022-06-30 15:59:15 | 引用

发表评论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