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何以三年攻滅強秦,卻在四年後輸光一切 

文章內容

2020-10-10 09:42:25
2
揭秘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何以三年攻滅強秦,卻在四年後輸光一切

原創|發布:2017-10-24 22:58:40    更新:2017-10-24 22:58:40

閱讀 40154贊 269
項羽前後斬殺超過四十萬秦軍將士,全殲了秦帝國軍隊主力,被譽為勇武史上無雙,用兵才幹亦為歷史頂級,分封諸侯宰割天下,自稱“西楚霸王”,威風凜凜不亞於始皇當年。誰曾想僅僅四年之後,如此英雄便落得個全軍覆沒,兵敗自刎的結局。人生大起大落,竟至於此。


秦始皇死後不過三年,他建立的大秦帝國就土崩瓦解,傳承數百年的秦國王室,子孫竟死無遺類。滅秦首功,便是一個名叫項羽的年輕人。

他前後斬殺超過四十萬秦軍將士,全殲了秦帝國軍隊主力,被譽為勇武史上無雙,用兵才幹亦為歷史頂級,分封諸侯宰割天下,自稱“西楚霸王”,威風凜凜不亞於始皇當年。誰曾想僅僅四年之後,如此英雄便落得個全軍覆沒,兵敗自刎的結局。人生大起大落,竟至於此。



西楚霸王:項羽





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失敗英雄,兩千多年來,無數後世史家和論者,都曾對他因何敗亡,有過自己高見。比較主流的一種看法,認為項羽代表所謂六國“舊貴族”利益,行分封制開了歷史倒車,是逆歷史大潮而動,因而導致失敗。然而,這只是天大的誤解。

項家最早是項國人,春秋時被魯滅後,當了幾百年魯國人,直到戰國末年楚滅魯才成為楚人,並非楚王同宗同姓,也不是楚國舊貴族,直到亡國之即,項羽祖父項燕方以才幹臨危受命。和他的對手劉邦這個平民相比,項羽當然是貴族;但和各國幾百年歷史沿襲下來的各種源遠流長的舊貴族,如出身王族支系、父祖相韓五朝的張良相比,項氏也不過只是新興暴發戶。

甚至楚漢相爭中,劉邦都能比項羽更代表那些六國舊貴族利益,為他們興滅繼絕的事,劉邦做了不少,因而廣攬人心。

相反項羽卻不遺余力地借扶植新興將領來打擊舊貴族,甚至親自出兵奪其領地為自己土地,比如正是對韓王成的處理,最終導致了劉邦謀主張良棄楚而歸漢。

項羽和劉邦一樣分封異姓諸侯,一樣在自己直轄國土,也就是西楚王國實行郡縣制。之所以他直轄地僅有彭梁九郡,那是因為他主持分封時,本身實力遠不及稱大漢皇帝的劉邦,是力有不逮,而不是理念有何差別。

從項羽對秦始皇“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從他先尊後懷王為“義帝”,卻又迫不及待殺之來看,他是絕不滿足於做一個虛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

項羽並非不想成為如嬴政一樣統一帝國的集權帝皇,而是鴻門宴之時實力嚴重不足,根本不可能實現,才玩弄驅虎吞狼之計,分封聯軍諸將為新諸侯,讓他們去和復辟的舊王室相爭,攪動天下大亂,自己再來收拾殘局。

還有一種簡單看法,認為項羽是婦人之仁,鴻門宴上沒殺劉邦,以至於養虎遺患,這同樣是標准事後諸葛亮。從項羽乃至當時天下絕大多數人的角度,又怎會想到劉邦竟會成為致他於死地的最大敵手?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實為從自己集團當時處境出發,深思熟慮的結果,具體可參看狐狸小編之前文章:

項羽並非有勇無謀,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正是深謀遠慮

既然否定了這兩種流行觀點,那麼項羽究竟因何短短幾年便徹底失敗,原因當然甚多。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不善用人,導致在人才資源的極度劣勢。

關於項羽不善用人,幾乎是經劉邦、韓信、陳平等歷史大牛一致蓋章的共識,也就是作為君主最重要的能力缺失。



漢丞相,曲逆侯:陳平





《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項羽其人,天生神勇,天賦甚高,學劍學了幾天學成全史第一勇將;學兵法學個皮毛,學成全史前十名將;如此天縱英才,根本就是“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的真人版。對著范增,他明面上喊“亞父”,心底裡未嘗不屑,覺得老頭兒那點謀略算計還不如自己呢。

畢竟兩軍對壘,項羽不能當真去以一敵萬,因此如龍且、英布、鍾離昧、季布等猛將,尚可得其重用。而諸如韓信這樣的謀將、陳平這樣的謀士,在他手下不得志也是必然的。

而劉邦則恰恰相反,看似樣樣不成,遇事第一反應經常是各種昏招,說明他自身謀略不成,但一經人提醒就能立刻糾正,特別是遴選出最正確建議的能力驚人。可說是“不善謀而善斷”的現實版。

此外,劉邦氣量如海,完全沒有顧忌,哪怕被各種當面打臉也毫不在乎,因此能讓人才皆得其用。因此如果劉邦自己做謀士,大約只是三流,但作為君主,古往今來能比的也只有寥寥數人。

如項伯(即項纏)這樣私下和劉邦暗通、亦明顯表明親漢立場的人,只因是項羽叔父,就被項羽重用到最後,而在垓下之戰突圍時,項伯也不孚所望地臨陣反水。(【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

而以韓信陳平如此大才,在項羽麾下既不能施展才華,反而出走歸屬劉邦。如此此消彼長,楚漢相爭,劉邦一方自然就占據了人才方面的絕對上風。

相反項羽集團因人才缺失,則嚴重缺乏戰略保障能力,如長期對峙的滎陽之戰中,正面攻擊劉邦,則沒有人能替他守住糧道;回師剿滅彭越時,沒有人能替他守住滎陽。

手下諸將除了他自己,不但沒有人是韓信的對手,甚至亦沒有人統軍才能是劉邦的對手。所以每當他一想抽身去解決後方騷擾的彭越,正面戰被虐的劉邦馬上就能打爆他的部將,回血翻身。

面對韓信掃蕩北路諸侯,四個多月蕩平代趙燕齊四國,項羽欲出擊卻無人替他守住後方,交給麾下首席大將龍且,豈料此人因之前擊破英布,盲目自大,濰水一戰葬送二十萬大軍。



楚大司馬:龍且





此後腹背受敵,糧草匱乏,劉邦則據滎陽、成皋堅守不戰,同時大司馬周殷叛投劉邦,導致楚軍後方盡失。剩余十萬楚軍“疲食已盡”,終遭天下諸侯六十萬大軍圍攻於垓下。

而敵軍總指揮韓信用兵能力同樣已達化境,再不可能靠指揮能力去扭轉危局,不論何等神將,在此種情況下亦是徹底無力回天。



漢大將軍、淮陰侯:韓信





如果項羽真知身後事,復盤再來一回,鴻門宴頭一個要殺的怕還不是劉邦,多半是持戟郎中韓某人。此時殺之微不足道,可比此時殺劉邦的需承擔的政治風險和代價小多了。

這亦符合項羽本身的行事邏輯和作風,殺個執戟郎不過一念之間。相反和劉邦那樣,去重用一個點數沒加武力、名聲又不好的“跨夫”為大將,對項羽來說,怕是“本王真的做不到了”。

2,承襲了戰國秦楚仇恨,難以立足關中形勝之地。

戰國七國並非是五代十國亦或王世充竇建德那種軍閥政權,而是有著少則兩百年如三晉、多則八百年歷史如楚燕、有自己統治精英集團、形成了自己民族意識的真正國家,貨幣不同、語言不同、文字不同。

是以在兼並戰爭中,才能動輒出兵數十萬(戰兵+輔兵+民夫),打得出類似近代國家的殘酷總體戰。

因此才足以彰顯秦始皇功在千秋的偉大,竟能將其混同為一,車同軌,書同文,其統一功績亦是遠遠超過後世王朝那種平定亂世的統一的。——這是從整個華夏民族的立場上評價。



秦始皇:嬴政





然而不到二十年時間,天下大多數人都還根本沒有做好成為統一國家國民的心理准備,關東諸侯復起而秦二世而亡,恰恰證明了始皇施政的過於超前。

列國中歷史最悠久,非楚國莫屬,他們早在殷商後期就已獨立成國,首領鬻熊為周文王之火師;甚至在立國之前千年,夏商時期就以部落形式存在於荊蠻地區,而並非真正屬於西周分封諸侯的一分,

僅僅是周王朝以封爵形式追認了他們存在。在西周後期亦多次和王室交兵,春秋時就率先稱王,自外於“中國”。因此,他們恰恰是關東六國中民族意識最強的一個國家。

秦滅六國戰爭,兩次重大失利,一次是桓齮十萬大軍攻趙,被李牧全殲;一次是李信蒙恬二十萬大軍攻楚,慘敗於項燕。其後秦國更舉國空甲士,舉六十萬大軍滅楚;論亡國之慘烈,論抵抗之堅決,以楚為最。

秦始皇逝後,統一尚不到二十年時間,根本不足以磨滅關東六國的民族意識。

對絕大多數楚人而言,秦帝國就是滅亡了自己國家的侵略者。要復國、要報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樣的信念寫進了楚人的血液和骨髓。

所以率先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是楚人;其後作為反秦主力軍的項梁項羽是楚人;並不和其他各國一樣滿足於恢復疆土,而是一心要打進秦關滅此朝食的還是楚人。

哪怕在項梁剛死楚軍慘敗的危急情勢下,楚君後懷王就豪情萬丈許諾“先入關中者王”,派劉邦率偏師直取秦國本土,並將剩余五萬精兵強將盡數派往趙國,直面秦軍主力決戰。

秦楚兩國數百年世仇,不死不休,關西虎狼之秦更是關東列國所有人持續幾百年的噩夢。要徹底斷絕秦國如六國一般的死灰復燃可能,就非得盡滅秦王室宗族,摧毀其貴族世家,重創其核心武力。歷史選擇了項羽來充當這個執劍人,終令秦國永久消失於歷史舞台。

項羽並不是當真不知道關中地形的重要性,誰掌控這一地區對自己的重大威脅,否則也不會將其一分為三,分而治之。可是超過四十萬秦軍將士性命,這血海深仇亦導致故秦遺民亦對項羽恨之入骨。因為是殺盡他們父兄的大仇人,項羽也沒有任何可能如劉邦那樣收得秦人擁戴,難以御使其為己用,更勿論在關中立足以為根基。所以才有“衣錦夜行”之歎。

3,行事暴烈,屠城濫殺喪失天下民心。

秦國對項羽而言,既有國仇,又有殺害他兩位至親(祖父項燕、叔父項梁)的家恨,再加上其本身暴烈的性格作風,是以導致了他對秦軍士卒和秦朝治下百姓的濫殺。

他並非不懂政治策略,亦可以為了情勢需要赦免秦軍主帥章邯,甚至封其為王,然而這就和他分封天下只為驅狼吞虎一樣,純系權宜之計。

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屠滅三秦、火焚阿房,令秦國王室貴族死無遺類,當然是人道主義的重大災難,而從項羽和楚人的角度,亦是為杜絕秦國政權死灰復燃可能,令其永久消失於歷史舞台的必需。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人性之惡就難以抑制,以為屠殺能一勞永逸達成目的,因此在攻滅齊王田榮時,楚軍亦對三齊百姓進行濫殺,豈知適得其反,反而陷入民眾自發反抗的泥潭。更讓劉邦借此良機還定三秦,收得關中民心。

此前蕭何入秦宮,已盡取其戶籍圖冊等各種中樞資料。之後劉邦和項羽爭天下,秦人踴躍支持,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為父兄子弟的報仇欲望,是以劉邦集團在短短時間便占據了戰略,經濟,體制甚至人才上的極大優勢,全盤繼承了故秦帝國的軍國動員能力。



漢丞相,酂侯:蕭何





「秦帝國的極限動員能力,可參照秦滅楚之戰,在李信蒙恬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後,舉國“空甲士”,迅速又給王翦整合了一只六十萬人的滅楚大軍。而秦末因為胡亥趙高子嬰的內訌,導致帝國充其量只發揮出一半潛力,然後20萬死在巨鹿,20萬死在新安,剩下的留守軍不到10萬投降劉邦,就這麼亡國了。」

所以僅僅一年時間,劉邦就從漢中時的三萬兵馬,一路速推攻陷東海之濱的彭城,嘯聚諸侯聯軍五十六萬,如果不是後面是慘敗,這種推進和擴張速度簡直就是個軍事史上的奇跡。甚至經歷損失超過三十萬人的彭城慘敗之後,劉邦仍能迅速得到關中的蕭何輸血,集結一只總兵力不亞項羽的大軍,與之長期相抗。可以看出故秦帝國的潛力有多大,劉邦蕭何張良這些人的政治和外交合縱能力又有多強。

因此,項羽的濫殺暴行,不但令他在歷史上有了無可爭議的道德污點,同時亦是他最後事業之所以失敗的重大原因之一,是必須否定的,無論以古今何種價值觀。

4,項氏誤立後懷王,後殺義帝,導致政治劣勢。

項羽不用范增之策,被劉邦嘲笑為其敗因。然則歸根結底,范增立後懷王熊心之謀,對項氏而言正是一大失策,導致其後在政治上先手盡失。

項燕為故楚名將,曾擊敗二十萬秦軍,連陳勝都想到用他而不是末代楚王來做大旗。作為項燕之子,項梁稱王在遍地草頭王的秦末,已算名望甚高,本可做名正言順的楚王。一如當時其他各國自立為王的,也並非都是舊王族。如燕王韓廣、趙王武臣等。

若項梁稱楚王後才戰死,那項羽即位為王,正是名正言順,何來日後背負“叛主弑君”罪名的禍端?相反,項梁定陶敗死後,原為項氏傀儡的後懷王迅速出手,奪項羽兵權,不許其西進發展。楚軍北上救巨鹿時,又派親信宋義和范增做主將、末將來壓制他;項羽在安陽絕地反擊,聯絡一眾楚將,尊“亞父”反水支持,殺掉宋義,方才奪回兵權,進而巨鹿大戰,走上人生巔峰。

之後項羽分封諸侯,頭號假想敵同樣是他名義上的主君:被尊為“義帝”的熊心,而非劉邦,因此對首倡立懷王的范增,直到其死前,項羽恐怕也沒真正信任過他,不對他言聽計從,實在太正常了。



楚後懷王,義帝:熊心





項羽通過攻殺義帝,雖然奪占彭梁九郡這一天下最膏腴之地,(戰國時魏齊楚百年爭霸,就是爭這一地區的所有權),合並原楚國中樞,這才真正成為手握動員力三十萬以上大軍、天下實力第一的霸主。

但亦操之過急,政治上失分嚴重,而名義上的“天子”既然被項羽自己殺掉,那麼作為“霸主”對各諸侯名義上的主從地位也不復存在,是以從天下霸主墮為西楚國一介諸侯王,更成為“叛主弑君”的天下公敵,也送給劉邦最好的大義名分,才會有劉邦一年之間便合五諸侯五十六萬大軍,攻陷楚都彭城的奇觀。

5、劉邦能力超卓,天命歸漢。

雖然兵仙韓信謀戰無雙,但必須確認,劉邦才是其集團的靈魂核心人物。

除了個人勇武、軍事指揮能力不及項羽外,其余用人識人、智謀權術、政治聲望,劉邦都在項羽之上,最後得以龍飛在天,那是他自己雄才偉略、理所當然。



漢高祖:劉邦





甚至哪怕單以軍事才能而論,劉邦在楚漢之交也僅僅在韓信、項羽兩人之下,至多可能不敵草原民族第一個天驕人物:匈奴冒頓單於,而遠高於其余諸人。

劉邦以數千偏師起兵,一路招降納叛,竟把幾百年諸侯聯軍難攻不落的秦國本土給拿下了,迫降八萬秦軍,瞬間擴軍至十萬。這是何等才具?

劉邦令韓信出河北掃蕩諸侯,自己於滎陽、成皋扛住項羽數年全力攻勢,打成相持局面,本身亦需超強用兵能力方可做到。

韓信評價劉邦充其量能帶十萬兵,豈不知後世多少亂世爭雄,能帶好十萬大軍還能攻必克戰必取的,竟然都寥寥可數。

包括號稱三國用兵第一的曹孟德,數萬兵逆擊官渡時何等英武,而帶領超過十萬大軍後,就留下各種敗績和囧迹。

劉邦起兵時都48歲了,就比秦始皇小3歲而已;而項羽起兵才24歲;兩個死對頭其實根本不是一代人,劉邦的人生閱歷和經驗亦遠非項羽可比。

而另一方面,以當時人壽命而言,劉邦的出身和年紀亦是整個漢政權的致命弱點。

無論是項羽把握住機會,能將劉邦陣斬,還是多拖幾年等到劉邦老死,漢政權馬上就是土崩瓦解,一部分向項羽,一部分向韓信輸誠投靠的大勢,怕是連蕭何、張良都未必可免。畢竟按當時風氣,降者封侯司空見慣,沒任何道德負擔。

所以歷史上劉邦才登上帝位後仍不知足,拼了老命去削平諸侯。呂雉雖然才識亦算不凡,但相差劉邦遠甚,在劉邦沒先幫她奠定帝業、翦滅群雄時,亦根本無力駕馭那些如狼似虎。

豐沛集團本來就是和劉邦一起合伙打天下的小股東,非後世那種君臣主奴關系可比,劉氏一族更沒有各國舊王族幾百年的底蘊傳承。事實上,那伙人一樣為自己功名富貴,毫不猶豫就賣了劉邦和呂雉的嫡系子孫,宣布他們是“非劉氏子”而斬盡殺絕,居然還紛紛撈到個“安漢功臣”的名頭,載入史冊。

因此楚漢戰爭中,項羽鑒於本集團劣勢局面,采取的斬首劉邦的戰略並非錯誤,事實上之後三次將劉邦逼入生死一線的絕境。

如彭城之戰大勝,本可一戰擊殺劉邦,卻被突起的沙暴所阻;兩破滎陽,劉邦亦能在城破後幸運逃脫;劉邦集團對項羽的戰略及各方面優勢的壓迫,險些就要被項羽個人非凡的軍事才能所扭轉。

對劉邦而言,三次生死一線的機會都能逃脫,正說明其天命在身,天意如此,實非人力所能抗。對項羽而言,三次一戰而定天下的機會連連錯過,不是天命歸於劉邦,又是什麼?

事實上“天命歸漢”說,正是從司馬遷到班固,兩漢時期朝廷官方到民間的一致共識。因此才並不禁止對項羽個人才能的贊美,如實地記述在《史記》《漢書》之中,也讓後人得以如實了解項羽這位千古英雄。

點擊: 0 | 評論: 2 | 分類: 上傳 | 論壇: 南粵茶居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黃礽耀 sfiawong
無題
中國歷史最吸引注意的故事,相信是項羽的了,成功與失敗只系於他個人性格問題啊,以此告戒後人知道管治國家的重要性啊!

當年蔣介石失去整個中國,退位讓給了毛的結局,如同項羽的故事一樣道理,台胞聲嘶力歇多年:「反攻大陸」那可以得到足夠的力量呢?

國家的得失,談何容易作事後孔明,大聲疾呼已經是圖勞無益的噓張聲勢而矣!事過境遷,又不知需要幾百年找尋獨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呢?! icon_cry.gif

2021-11-24 06:59:44 | 引用
無題
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

2019-09-23 由 猴大爺說 發表於歷史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一首《夏日絕句》讓觀者無不對楚霸王項羽多了幾分同情。



遙想當年,西楚霸王項羽是何等的風光,可短短五年的時間就自刎於烏江旁。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滅秦後,大封天下,封功不均,諸侯太多。

當初楚懷王有約,先入關中者為王,但是項羽居功自傲,當著部將的面說楚懷王是他叔父項燕立的,滅秦的戰爭中他楚懷王一點功勞都沒有,憑什麼做天下的主人,是我項羽與諸位將軍奮不顧身,東盪西除,南征北戰,與千刀萬刃之中,失石交攻之際,拼死打出來的,才有今天的成績。於是項羽便把懷王遷移到別的地方,自己已天下的主人的身份開始分封他認為的有戰功的人。



在對待劉邦的問題上,項羽與范增的意見是一致的,結果就是把他遷移到偏僻的巴蜀和關中地區,因為那裡曾經是秦朝發配囚徒的地方,山高路遠,民風彪悍,統治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而將富饒的關中地區三分給了秦朝的降將,違反了當初的盟約,逼迫劉邦反叛,是劉邦起兵叛楚的原因之一。





2022-04-18 08:46:36 | 引用
黃礽耀 sfiawong

發表評論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