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鸿钊先生《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应是译作ZT 

文章内容

  2022-11-30 15:15:59
章鸿钊先生《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应是译作,而非诸多文献中含糊的“写作”或“发表”
                      
             (一)只称发表而没有指明为翻译作品的各路文献
  多篇中文地质学史文章认为,章鸿钊先生《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系其“写作”。然而,也有一些文献称其为章鸿钊先生翻译,不过,视作翻译的文献,似乎也没有指出翻译与原文的对应情况。下面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如下:
  《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章鸿钊》(见于《中国大地的探索者》(1986)称:“章鸿钊就大力提倡、热情宣传地质学,并发表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和乙调查地质咨文》等三篇文章,在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一文,是章鸿钊在日本留学期间,在日本地质调查所所长井上禧之助的帮助和支持下,根据井上写的一篇文...”
  《 近代中国科学家》(1988)一书称:“章鸿钊深感研究中国地质的必要。为此,他写了名为《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的长篇文章,介绍外国调查地质之组织及其沿革,以备国人取法。该文刊登于《地学杂·志》一九一O年第三、四期及次年第十三、十四期上,对促进中国地质学研究的展开有一定的影响。”
  《开拓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见于《中国地质学简史》,1994)一书称:“《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是章鸿钊在日本留学期间,在日本地质调查所所长井上禧之助的帮助和支持下,根据井上写的一篇文章编译而成的。”
  《中国地学会及其创办的《地学杂志》(见于《中华历史通鉴 第4部》(1997)称:“他还发表《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1910),介绍各国地质研究机构、著名学者及著作等。”
  《地学矿业篇》(1999)一书称:“他又撰写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的长篇文章,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外国调查地质的组织及其沿革,以期对国人能有所帮助。这一长文分四期刊登在《地学杂志》上。”
  《中国科技期刊初创期对科技的传播》(见于《中国期刊发展史》(2000)称:“《地学杂志》1910年第3、4期和次年的第13、14期上连发了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的《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的长篇论文。”
  《科学巨匠 章鸿钊》(2001)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地质调查的重要性,章鸿钊又撰写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该文连续刊载于宣统二年和宣统三年的《地学杂志》上。”
  《科学巨匠 丁文江》(2001)一书称:“早在1910年,章鸿钊留学日本时,就在我国早期的地学刊物《地学杂志》第34期上发表了题为《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的文章,详细叙述了地质学在欧洲的发展,介绍了各国地质调查事业的组织和发展现状,力图通过文章让国人了解地质调查的重要,了解世界地质科学发展的状况。”
  《学生必读知识百科 古代科学篇 地学矿业》(2002)称:“他又撰写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的长篇文章,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外国调查地质的组织及其沿革,以期对国人能有所帮助。这一长文分四期刊登在《地学杂志》上。文章发表后,深受有识之士的赞扬。有人说他的这篇文章是中国地质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催化剂...1911年6月,章鸿钊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日本的学业,回到了祖国,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地质研究的事业中。”
  《中国近代石油地质业的萌芽》(见于《中国石油通史(卷二)(1840-1949)》(2003)称:“章鸿钊在我国人民还很少注意地质、甚至不少人还不知地质是什么的时候,就发表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中华地质调查私议...调查地质咨文》等三篇在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其中《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是章鸿钊在日本留学期间,在日本地质调查所所长井上禧之助的帮助和支持下,根据井上写的一篇文章编译而成的。文中日本地质调查历史部分,根据井上写的一篇而写的。在这篇文章中,章鸿钊向我国人民详细介绍了地质学在欧洲发展的经过,以及各国地质调... ”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理学编 地学卷 3》(2004)称:“如章鸿钊在《地学杂志1910)上连续发表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介绍各国的地质研究机构、著名学者及著作等。”
  《近代科技社团学术期刊的运行机制》(见于《近代中国科技社团》(2014)称:“1910年第3、4期和次年的第13、14期上连发了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的《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的长篇文章。”
  《留学生与近代地学思想的传入》(见于《中国通史》22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下(2015)称:“章鸿钊于1911年从日本学成回国,他在《地学杂志》上先后发表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中华地质调查私议调查地质咨文》等”。该文注明引用自《中国地学史》 (近现代卷. 2015)。
  《简析章鸿钊的知行观》(见于《第3届地学文献学术研讨会暨纪念章鸿钊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2016))称:“于1912年先后在中国地质学会的刊物《地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中华地质调查私议》等文章。”
  《为什么说中国的地质调查是从1916年开始的》称:“1912年,章鸿钊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稍后,他接连在中华地学会所办的《地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地质调查咨文》等文章,其中在《中华地质调查私议》一文中,他痛陈中国地质调查之重要,我国地质在世界所占的地位,我国地质调查的时机,并列举英、法、奥、德、俄、意、美、日等国的调查机构,建议在鼎革之... ”
  《地质调查所地质调查总体状况》(见于〈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2017):“的1910-1911年,他连续在《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向中国介绍世界各国调查地质的组织沿革,供国内参考,并极力倡议在中国成立地质调查机构。”
  《章鸿钊先生与中国早期地质教育事业》(见于《地质学史论丛 7》(2018)称:“(章鸿钊)在《地学杂志》发表在东京帝国大学二年级时写的《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一文,说明世界各国调查地质之组织沿革。”
             (二)明确指出该文为翻译作品的个别文献
  《中国地质科学的建立》(见于《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1840--1919)(下册)》(1999)称:“早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就翻译日本井上喜之助所作《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一文...地学杂志M910年第3、4期...向国内介绍世界各国地质调查事业的概况。”
         (三)章鸿钊先生关于《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的讲述
  章鸿钊先生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一书的《客卿调查中国地质的经过》中介绍:“所以我在清宣统二年先草一篇《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载在地学杂志》宣统二年第三、四期及三年第十三、十四期是说明各国调查地质之组织沿革,以备国人去取法的。”
点击: 0 | 评论: 4 | 分类: 上传 | 论坛: 素里新家园 | 论坛帖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1. KAIWIND 说道: 无题

    2022-11-30 15:16:36

    上图出自《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1840--1919)》(下册,1999),可惜把原作者的名字的“禧”错写成“喜”了。
                    (四)笔者的搜索、查证与分析
      网搜可知,章鸿钊的《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分数期发表于《地学杂志》“1910 (3, 4); 1911 (12-14)”而不是有些文献或称1910年或称1911年。
      井上禧之助分成三篇的洋洋洒洒连载文章,《开拓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认为是“根据井上写的一篇文章编译而成的”。那么,这个“编译”中,到底哪些内容是章先生“自编”呢?有无文章研究过?特别是“文中日本地质调查历史部分,是井上专为这篇文章而写的”或是《开拓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一文的推测。
      浏览章鸿钊先生《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第一篇之篇头,或可粗略判断,章鸿钊仅是在翻译井上禧之助先生的文章“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之外补充了“日本地质调查史”。然而,井上禧之助此前也发表了专门的“日本地质调查史”呀,章先生补充的内容,到底是哪些呢?不过,章先生在篇头的介绍确实比较含糊,他没有明确指出井上禧之助先生已发表文章的名称,而是使用“井上禧之助之所述经氏之承诺”这种文言式的高度概括。
      我没有发现曾有著述就章鸿钊先生《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对日本同名文章翻译中的添编成份做过分析。不排除没有,但我一时没有发现。我目前推测,自编成份非常有限,主要是译作,而不是写作。
      我尽量“对事不对人”,因此我在《章鸿钊先生〈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主要是译作,而非诸多文献中含糊的“写作”或“发表”》尽量避免提及文献作者,而只提文献名称。这个“写作”或“发表”的源头主要来自章鸿钊先生自己的含糊说法。我还没有顾得上核对日文与中文呢。我这个不懂日语的对照者,只能借助翻译器进行判断。
  2. KAIWIND 说道: 无题

    2022-11-30 15:17:26

     胡适《丁文江传》所引刊名《独立》与《努力》,准确刊名为《独立评论》与《努力周报》
                          陈昌春
      胡适先生所著的丁文江传,有《丁文江传》与《丁文江的传记》两个不同的书名。海南出版社使用的名称是《丁文江传》,三联书店使用的书名是《丁文江的传记》。那么,不同出版社的书名有什么变化过程?初版用名是什么?
               
      《丁文江传》或《丁文江的传记》中,多处注明引用了丁文江先生在《独立》与《努力》发表的文章。然而,实际上的准确刊物名称应是《独立评论》与《努力周报》。
      《丁文江自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一书的“游记”篇中,对于发表于《独立评论》的多篇文章,均没有注明出处。
      关于《丁文江传》与《丁文江的传记》,哪一个书名更符合原味?本文挂出部分内容之后,李学通先生与史晓雷博友告诉我,《丁文江的传记》属于真实的原产。在此也对他们二位表示感谢。此外,也对张保祥老师提供本文图片表示感谢。
      就文献期刊名称《独立》与《努力》而言,胡适先生的手稿与初版,用刊物简称可以理解。但是,近年新出版的有关书籍,继续使用《独立》与《努力》简称,如不做注解,读者不做另外的查证,就难知刊名全貌了。
  3. KAIWIND 说道: 无题

    2022-11-30 15:19:25

    京师大学堂时期地质课程设置与讲授地质课程的德国教师情况探析
                           陈昌春  张保祥
                ——京师大学堂的分科大学堂及地质学门实际开办,源自1909年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地质教育科目设置沿革探析
      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中,建议“分立十科”,设想的第二科为“地学科,矿学附焉”。
      熊亦奇在《京师创立大学堂条议》(光绪二十三年)中指出“地质之学兼金石,质言之,实为农学、矿学之本”。

      《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中建议的地学专业名称为“高等地理学”。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1902年),在“格致科”下正式设置了“地质学”。
      可以推知,由1898年《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建议的“高等地理学”专业,到正式御批的“地质学”专业,其间应经历争议与商讨。字面而言,与字面上比较传统的“地理学”而言,“地质学”更有西方新学之专门学问之意。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在“豫备科”之下的“艺科”中分设了一门“地质及矿产学”课程,由外国教习负责授课。“艺科”的学制为3年,每年均设置“地质及矿产学“课程,只是安排的具体学习内容循序渐进。
      除了培养专门人才的“艺科”外,面向已入仕途、注重政法课程的“仕学馆”中,也放入了一门比较宽泛、普及为主的“舆地”课程(安排的具体内容为地文地质学)仅在第3学年开设。为培养师资服务的“师范馆”在第3学年的“中外舆地”课程中具体安排了地文地质学内容。
      《奏定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注:未注明颁发时间)称:“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大学堂分为八科”。“文学科大学”中设置了“中外地理学门”,第2学年安排了“地质学、地文学”等单独的课程。 “格致科大学”设置了“地质学门”,里面是现代意义的地质专业的全面课程体系。“格致科大学”里设置的“动植物学门”在第1学年安排了“地质学”“矿物及岩石实验”两门地质课程。“农科大学”里设置的“农学门”“农艺化学门”在第1学年安排了“地质学”课程。“格致科大学”里设置的“林学门”在第1学年安排了“地质学及土壤”课程。“工科大学”设置的“土木工学门”“建筑学门”均在第1学年安排了“地质学”课程。“建筑学门”在第3学年还安排了“地震学”课程。“工科大学”的“应用化学门”还在第1学年安排了“矿物学及矿物识别”课程。“工科大学”的“采矿冶金学门”在第1学年安排了“地质学”,在第1、第2学年均安排了“矿物及岩石识别”课程。下面为“格致科大学”中“地质学门”的全部课程设置:
      在地理学专业与地质学专业分开设置上,可以看出《奏定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有了更细致、更现代的考虑与专业划分。其中的“中外地理学门”实际上是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于一体的现代地理专业体系。

      《奏定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或许出自1904年,那么,京师大学堂可能至迟1904年就制定了课程体系详尽的地质学门教学计划,这在近代地质教育史上是有开创之功的。从具体专业门类看,格致科具体科目设置,倒是挺有意思的,正好是“数理化天地生”6个领域。不过,设想归设想,招生与培养就不一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的“京师大学堂现在办法章第七”称:“现在大学豫备科及分科大学尚未兴办”。
              (二)京师大学堂的分科大学堂及地质学门1909年才实际办学
      由《分科大学牌示》可知,1909年(宣统元年)才首次开办分科大学堂。地质学门也是首次招生,学生包括王烈等。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京师大学堂彼时的多个专业都设置了地质学课程,课时量不小,这方面的师资也应有多位。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京师大学堂1909年将德文班毕业生全部转入格致科,可能包括转到“地质学门”,部分学生的思想准备与自然科学知识储备可能存在不足。
                 (三)京师大学堂时期德国地质授课教师情况探析
      1. 朱家骅先生称"京师大学堂方才在理科内设一地质学门,并特地请了两位德国教授担任教课”
      关于京师大学堂时期的德国地质教师情况,朱家骅先生称"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京师大学堂方才在理科内设一地质学门,并特地请了两位德国教授担任教课”。
      章鸿钊先生笔下有“朱家骅氏在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上的《发刊辞》有几句话前清末年京师大学堂在理科内设一地质学门,特地请了两位德国教授担任教课,后来因为没有学生选修,不久就停办了”。
      2. 1909年进入京师大学堂任教的德国地质教授梭尔格有副教员吗?


      由上面图片的《学部奏筹办京师分科大学并现办大概情形折》(注:宣统元年)“格致科原分六门,现拟先设化学一门、地质学一门。......格致科拟设.....地质学正教员一人;农科拟设农学教员三人;工科拟设土木工学正教员一人,副教员一人,采矿及冶金学正教员一人,副教员一人......”可以看出,地质学仅有正教员,并无副教员的设置。
      3. 1909年10月前已离开京师大学堂的德国地质教师凯贝尔(Georg Keiper)先生的事迹或授课情况探析
           据网页消息介绍:“奥尔格·凯贝尔(Georg Keiper,1877. 12. 22 – 1951. 8 .18)高中毕业后,他开始在柏林贝尔加德米(Bergakademie) 矿业学院学习采矿科学。 1905 年初毕业,获得了采矿工程学位。 随后,他在正在建设中的“自然科学技术杰作博物馆”找到了一份研究助理的工作,负责管理与地质和采矿相关业务, 博物馆的负责人是建筑官员奥斯卡·冯·米勒博士 (Oskar von Miller, 1855–1934),他在这只工作了几个月,随后递交了辞呈,因为他接到了北京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的邀请,让他1906 年初到那里担任地质学讲师。1909年德国与中国清朝政府合办德华大学,他于当年10月迁往青岛,并被德国海军任命该校校长。 
       据文献介绍,1903年-1906年间(光绪二十九年——三十二年),凯贝尔已经是德文教习了。
  4. KAIWIND 说道: 无题

    2022-11-30 15:20:20

     4. 朱家骅先生所说"京师大学堂方才在理科内设一地质学门,并特地请了两位德国教授担任教课”似不成立
      《两广地质调查所简史》作者或许没有见过《发刊词》,也可能《发刊词》会重复发表。硕士论文《两广地质调查所研究(1927-1949)》的“朱家骅:《发刊辞》,《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1928年,第1期,第1页。”貌似中规中矩,不过,正文中列出的出处名称竟是似乎文不对题“《两广地质调查所刊》发刊词”。《两广地质调查所简史》所列的参考文献也有点奇怪,《发刊词》怎么不在当年的第一卷而在次年的第二卷呢?

发表评论

  1. 很抱歉,仅有会员才能发表评论。

    点击此处免费注册, 或者点击此处登录,登录后您便可以发表评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