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窩 設計制作 WWW.BLOGWORLD.COM.CN
空間首頁
|
博客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加西老拙
老拙
統計信息
點擊: 16208
帖子數量: 9
開辟個人空間: 2015-11-23
最後更新: 2022-12-10
文章分類
上傳
最新日志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搜 索
最新訪客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快速導航
首頁
論壇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黃頁/二手
北美個人空間
免費注冊
登錄
友情鏈接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RSS
法印
文章內容
[ 2022-07-19 21:38:27 | By:
老拙
]
什麼是佛法的基本觀念?拿什麼印證?或者說,佛法與非佛法以及外道的差別在哪裡?
流行的一種說法:從因果關系的角度立論,發了菩提心,因為它種下了成就菩提之因,就是佛法;否則,未發菩提心,就是外道。
發菩提心固然重要,設立目標下定決心中途不退。但是依因果關系,立足於發心,把差別定義在因上,仿佛在籽中尋求西瓜與南瓜的差別,難窺全貌。值得注意的是,佛法的法不僅僅只包含因果關系之生滅法。佛法講因果,但是反過來,借用因果關系講佛法,建立佛法,表面嚴謹,實則有缺失。
佛法與非佛法或者外道的差別在於對世界本質認知的不同。佛法稱世界真實的相貌為實相(實際),修行到家之時它會自然展現,古德用法印一詞概括其根本。我們通常熟悉的有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行指有為,法指宇宙萬有也包含無為,佛陀住世色身入滅之般涅槃(Paranirvana)與涅槃(Nirvana)常混用,但嚴格講兩字的用處不同。此處涅槃相當於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中的自性或自性涅槃,六祖的何期自性共有五句,詮釋側重於體;三法印則體用均衡。其實,佛法經論及教外別傳之禪話由法印為主線橫貫其中,即使不取法印一詞而處處昭彰其義,詳細簡略顯喻不同貶小(偏)顯大(圓)而已。無論哪一種門派, 條條道路通羅馬,方便有多途歸元性無二,佛法有其觀念的高度一致性,雖不似數學取統一的符號表達,但實相顯現之後,言語的多樣性卻不妨礙其親和力的生起,由點知面,智慧相通,了妄歸真萬慮空,悟去皆如鶴出籠,心同理則同,古今聖賢同一心。
點擊: 0
|
評論: 12
|
分類: 上傳
|
論壇: 菩提樹下
|
論壇帖子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
或
分享到朋友圈
,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車老板
Re: 法印
老拙
寫道:
什麼是佛法的基本觀念?拿什麼印證?或者說,佛法與非佛法以及外道的差別在哪裡?
流行的一種說法:從因果關系的角度立論,發了菩提心,因為它種下了成就菩提之因,就是佛法;否則,未發菩提心,就是外道。
發菩提心固然重要,設立目標下定決心中途不退。但是依因果關系,立足於發心,把差別定義在因上,仿佛在籽中尋求西瓜與南瓜的差別,難窺全貌。值得注意的是,佛法的法不僅僅只包含因果關系之生滅法。佛法講因果,但是反過來,借用因果關系講佛法,建立佛法,表面嚴謹,實則有缺失。
佛法與非佛法或者外道的差別在於對世界本質認知的不同。佛法稱世界真實的相貌為實相(實際),修行到家之時它會自然展現,古德用法印一詞概括其根本。我們通常熟悉的有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行指有為,法指宇宙萬有也包含無為,佛陀住世色身入滅之般涅槃(Paranirvana)與涅槃(Nirvana)常混用,但嚴格講兩字的用處不同。此處涅槃相當於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中的自性或自性涅槃,六祖的何期自性共有五句,詮釋側重於體;三法印則體用均衡。其實,佛法經論及教外別傳之禪話由法印為主線橫貫其中,即使不取法印一詞而處處昭彰其義,詳細簡略顯喻不同貶小(偏)顯大(圓)而已。無論哪一種門派, 條條道路通羅馬,方便有多途歸元性無二,佛法有其觀念的高度一致性,雖不似數學取統一的符號表達,但實相顯現之後,言語的多樣性卻不妨礙其親和力的生起,由點知面,智慧相通,了妄歸真萬慮空,悟去皆如鶴出籠,心同理則同,古今聖賢同一心。
老兄,體、自性、實相,這些在佛法流布中的出現,都是輔助用的。正用可輔助於解脫行,趨向般涅槃(解脫)。不正用麼,直接就與外道本源、歸宿、恒常、冥諦等接軌。
總之,它們與般涅槃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
2022-07-20 13:55:13 |
引用
Re: 法印
車老板
寫道:
老兄,體、自性、實相,這些在佛法流布中的出現,都是輔助用的。正用可輔助於解脫行,趨向般涅槃(解脫)。不正用麼,直接就與外道本源、歸宿、恒常、冥諦等接軌。
總之,它們與般涅槃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
對佛法的認知我們見仁見智,智是認識佛法的關鍵,卻也是最被濫用的一個字,證得無我是前提,於此佛法開始現起,不被文字縛,否則,容易參雜自己的理解。所以五祖弘忍說,“能”者得之。
體、自性、實相,這些是由解脫的結果而來,而不是你所說的相反:“輔助於解脫行”。同樣,“解脫知見”是解脫後的知見,證悟後的結果或知見(智慧),而不是如你前面所說的“其核心內容是怎麼做”。當然可以反過來以結果(理論)作指導,古人稱理行,理觀,慧行,或禪等,但畢竟是將結果嘗試拿來用,能否達成結果是另一個問題。
佛經的文字有行與證前後的對應,偶爾相互借用略施權巧,但不妨礙分野,你把後面的混入前面了。
有大德指出,證得的知見不易錯,學來的總免不了瑕疵。我贊同此說,因而寧願少學,只管打坐。互勉!
2022-07-20 18:52:37 |
引用
老拙
車老板
Re: 法印
老拙
寫道:
車老板
寫道:
老兄,體、自性、實相,這些在佛法流布中的出現,都是輔助用的。正用可輔助於解脫行,趨向般涅槃(解脫)。不正用麼,直接就與外道本源、歸宿、恒常、冥諦等接軌。
總之,它們與般涅槃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
對佛法的認知我們見仁見智,智是認識佛法的關鍵,卻也是最被濫用的一個字,證得無我是前提,於此佛法開始現起,不被文字縛,否則,容易參雜自己的理解。所以五祖弘忍說,“能”者得之。
體、自性、實相,這些是由解脫的結果而來,而不是你所說的相反:“輔助於解脫行”。同樣,“解脫知見”是解脫後的知見,證悟後的結果或知見(智慧),而不是如你前面所說的“其核心內容是怎麼做”。當然可以反過來以結果(理論)作指導,古人稱理行,理觀,慧行,或禪等,但畢竟是將結果嘗試拿來用,能否達成結果是另一個問題。
佛經的文字有行與證前後的對應,偶爾相互借用略施權巧,但不妨礙分野,你把後面的混入前面了。
有大德指出,證得的知見不易錯,學來的總免不了瑕疵。我贊同此說,因而寧願少學,只管打坐。互勉!
老兄你是把體實相自性那些東西當啥了?! 明心見性,六度萬行體中圓,得體不愁用。。。這些話說的位置在哪兒?按你的意思是涅槃了! 但它不是啊,它是在中途,初地前,距解脫差8級呢。
2022-07-20 19:05:00 |
引用
Re: 法印
車老板
寫道:
老拙
寫道:
車老板
寫道:
老兄,體、自性、實相,這些在佛法流布中的出現,都是輔助用的。正用可輔助於解脫行,趨向般涅槃(解脫)。不正用麼,直接就與外道本源、歸宿、恒常、冥諦等接軌。
總之,它們與般涅槃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
對佛法的認知我們見仁見智,智是認識佛法的關鍵,卻也是最被濫用的一個字,證得無我是前提,於此佛法開始現起,不被文字縛,否則,容易參雜自己的理解。所以五祖弘忍說,“能”者得之。
體、自性、實相,這些是由解脫的結果而來,而不是你所說的相反:“輔助於解脫行”。同樣,“解脫知見”是解脫後的知見,證悟後的結果或知見(智慧),而不是如你前面所說的“其核心內容是怎麼做”。當然可以反過來以結果(理論)作指導,古人稱理行,理觀,慧行,或禪等,但畢竟是將結果嘗試拿來用,能否達成結果是另一個問題。
佛經的文字有行與證前後的對應,偶爾相互借用略施權巧,但不妨礙分野,你把後面的混入前面了。
有大德指出,證得的知見不易錯,學來的總免不了瑕疵。我贊同此說,因而寧願少學,只管打坐。互勉!
老兄你是把體實相自性那些東西當啥了?! 明心見性,六度萬行體中圓,得體不愁用。。。這些話說的位置在哪兒?按你的意思是涅槃了! 但它不是啊,它是在中途,初地前,距解脫差8級呢。
前面你說它們都是輔助用的,沒太看清楚你現在的意思,來拔高?
Anyway, 成佛以前都叫中途,但初地或見道已證得二空,成唯識叫它初照理,什麼理?解脫二障之理。之後主要是二障現不現前的問題,8地前人空會退,但理(解脫知見)不退變,何況之後也無進一步引入第三或第四障。解脫知見由解脫而來,並非借此知見輔助解脫。
不知道你怎末體會涅槃。涅槃寂滅印,指一切法中,皆有涅槃性或寂滅性,同法華經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並非一定解釋為狹義的般涅槃事件。
2022-07-20 23:44:04 |
引用
老拙
車老板
Re: 法印
老拙
寫道:
車老板
寫道:
老拙
寫道:
對佛法的認知我們見仁見智,智是認識佛法的關鍵,卻也是最被濫用的一個字,證得無我是前提,於此佛法開始現起,不被文字縛,否則,容易參雜自己的理解。所以五祖弘忍說,“能”者得之。
體、自性、實相,這些是由解脫的結果而來,而不是你所說的相反:“輔助於解脫行”。同樣,“解脫知見”是解脫後的知見,證悟後的結果或知見(智慧),而不是如你前面所說的“其核心內容是怎麼做”。當然可以反過來以結果(理論)作指導,古人稱理行,理觀,慧行,或禪等,但畢竟是將結果嘗試拿來用,能否達成結果是另一個問題。
佛經的文字有行與證前後的對應,偶爾相互借用略施權巧,但不妨礙分野,你把後面的混入前面了。
有大德指出,證得的知見不易錯,學來的總免不了瑕疵。我贊同此說,因而寧願少學,只管打坐。互勉!
老兄你是把體實相自性那些東西當啥了?! 明心見性,六度萬行體中圓,得體不愁用。。。這些話說的位置在哪兒?按你的意思是涅槃了! 但它不是啊,它是在中途,初地前,距解脫差8級呢。
前面你說它們都是輔助用的,沒太看清楚你現在的意思,來拔高?
Anyway, 成佛以前都叫中途,但初地或見道已證得二空,成唯識叫它初照理,什麼理?解脫二障之理。之後主要是二障現不現前的問題,8地前人空會退,但理(解脫知見)不退變,何況之後也無進一步引入第三或第四障。解脫知見由解脫而來,並非借此知見輔助解脫。
不知道你怎末體會涅槃。涅槃寂滅印,指一切法中,皆有涅槃性或寂滅性,同法華經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並非一定解釋為狹義的般涅槃事件。
涅槃性, 佛性, 與事件不同啊。 沒般涅槃沒成佛時說這些性, 不是輔助是什麼? 你先前說解脫了涅槃了才有實相、體等。 我說的是這些是輔助修持的,而修持的方向是般涅槃。 即使說有涅槃性,有佛性, 那又怎麼樣,當下涅槃當下解脫嗎? 不是的吧! 只是說有潛力而已,對不對? 這些詞在沒實證前說了,不輔助它是幹嘛用的? 說也說了,然後呢? 不還是奢摩它毗婆舍那止觀麼! 這些詞不就在這時候用麼,難道不經止觀直接成? 客觀真理呀?
2022-07-20 23:55:05 |
引用
Re: 法印
車老板
寫道:
老拙
寫道:
車老板
寫道:
老兄你是把體實相自性那些東西當啥了?! 明心見性,六度萬行體中圓,得體不愁用。。。這些話說的位置在哪兒?按你的意思是涅槃了! 但它不是啊,它是在中途,初地前,距解脫差8級呢。
前面你說它們都是輔助用的,沒太看清楚你現在的意思,來拔高?
Anyway, 成佛以前都叫中途,但初地或見道已證得二空,成唯識叫它初照理,什麼理?解脫二障之理。之後主要是二障現不現前的問題,8地前人空會退,但理(解脫知見)不退變,何況之後也無進一步引入第三或第四障。解脫知見由解脫而來,並非借此知見輔助解脫。
不知道你怎末體會涅槃。涅槃寂滅印,指一切法中,皆有涅槃性或寂滅性,同法華經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並非一定解釋為狹義的般涅槃事件。
涅槃性, 佛性, 與事件不同啊。 沒般涅槃沒成佛時說這些性, 不是輔助是什麼? 你先前說解脫了涅槃了才有實相、體等。 我說的是這些是輔助修持的,而修持的方向是般涅槃。 即使說有涅槃性,有佛性, 那又怎麼樣,當下涅槃當下解脫嗎? 不是的吧! 只是說有潛力而已,對不對? 這些詞在沒實證前說了,不輔助它是幹嘛用的? 說也說了,然後呢? 不還是奢摩它毗婆舍那止觀麼! 這些詞不就在這時候用麼,難道不經止觀直接成? 客觀真理呀?
如依你所說修持的方向是“般”涅槃,解脫的可行性以及解脫“後”的知見如何流傳於世並讓世人信服?我們堅信世尊死亡後解脫了?我們落得只能通過像相信一個基督而信仰上帝一樣去對待佛法。大般涅槃經30卷多年前瀏覽過,般涅槃是個事件,世尊借此機緣講法,解脫並不必然依賴色身的生滅,30卷中沒有以“般”涅槃為修持的方向的文字,永嘉大師一句了知生死不相關是有道理的。
我們可以來點理想性,認定只有佛解脫了。 但你的質疑在於,如我前述多次,成佛或 “般涅槃”前我們此生可以有(短暫)解脫的體驗,解脫知見由此湧現並受用,並自然變成自己的知見。你所說的學來的知識或道理可以輔用,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你沒有吃到糖並不表明大家都沒吃。這或是個證量的問題,你我需要精勤去求證,我盡量有一份證據,說一句話。
2022-07-21 14:00:57 |
引用
老拙
車老板
評論
老拙
寫道:
車老板
寫道:
老拙
寫道:
前面你說它們都是輔助用的,沒太看清楚你現在的意思,來拔高?
Anyway, 成佛以前都叫中途,但初地或見道已證得二空,成唯識叫它初照理,什麼理?解脫二障之理。之後主要是二障現不現前的問題,8地前人空會退,但理(解脫知見)不退變,何況之後也無進一步引入第三或第四障。解脫知見由解脫而來,並非借此知見輔助解脫。
不知道你怎末體會涅槃。涅槃寂滅印,指一切法中,皆有涅槃性或寂滅性,同法華經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並非一定解釋為狹義的般涅槃事件。
涅槃性, 佛性, 與事件不同啊。 沒般涅槃沒成佛時說這些性, 不是輔助是什麼? 你先前說解脫了涅槃了才有實相、體等。 我說的是這些是輔助修持的,而修持的方向是般涅槃。 即使說有涅槃性,有佛性, 那又怎麼樣,當下涅槃當下解脫嗎? 不是的吧! 只是說有潛力而已,對不對? 這些詞在沒實證前說了,不輔助它是幹嘛用的? 說也說了,然後呢? 不還是奢摩它毗婆舍那止觀麼! 這些詞不就在這時候用麼,難道不經止觀直接成? 客觀真理呀?
如依你所說修持的方向是“般”涅槃,解脫的可行性以及解脫“後”的知見如何流傳於世並讓世人信服?我們堅信世尊死亡後解脫了?我們落得只能通過像相信一個基督而信仰上帝一樣去對待佛法。大般涅槃經30卷多年前瀏覽過,般涅槃是個事件,世尊借此機緣講法,解脫並不必然依賴色身的生滅,30卷中沒有以“般”涅槃為修持的方向的文字,永嘉大師一句了知生死不相關是有道理的。
我們可以來點理想性,認定只有佛解脫了。 但你的質疑在於,如我前述多次,成佛或 “般涅槃”前我們此生可以有(短暫)解脫的體驗,解脫知見由此湧現並受用,並自然變成自己的知見。你所說的學來的知識或道理可以輔用,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你沒有吃到糖並不表明大家都沒吃。這或是個證量的問題,你我需要精勤去求證,我盡量有一份證據,說一句話。
即然沒有度生死程度的般涅槃,我們所說的實相、體等,在哪個位置? 也不用與佛比,與幾地菩薩比,可能也低多了,不是中途是啥? 沒檢驗過是否能度生死的這個那個,當然不等同於般涅槃了,努力方向是那般涅槃的程度,有啥錯呀? 解脫知見我沒說是般涅槃後有的,我說的是一分實證就可以樹立,與你說的沒哈不同。我質疑的是你把實相自性等同於涅槃檔次,其下隱藏的是什麼!涅槃是有情心行業力扭轉程度的一個級別,如四果十地中的一個級。而你說的自性、實相又是什麼,哪級的?只對高級別的涅槃嗎? 還是根本與有情行持無關的客觀存在? 你不要扯太遠,說清你講的這幾個所指。
2022-07-21 14:56:26 |
引用
Re: 評論
車老板
寫道:
老拙
寫道:
車老板
寫道:
涅槃性, 佛性, 與事件不同啊。 沒般涅槃沒成佛時說這些性, 不是輔助是什麼? 你先前說解脫了涅槃了才有實相、體等。 我說的是這些是輔助修持的,而修持的方向是般涅槃。 即使說有涅槃性,有佛性, 那又怎麼樣,當下涅槃當下解脫嗎? 不是的吧! 只是說有潛力而已,對不對? 這些詞在沒實證前說了,不輔助它是幹嘛用的? 說也說了,然後呢? 不還是奢摩它毗婆舍那止觀麼! 這些詞不就在這時候用麼,難道不經止觀直接成? 客觀真理呀?
如依你所說修持的方向是“般”涅槃,解脫的可行性以及解脫“後”的知見如何流傳於世並讓世人信服?我們堅信世尊死亡後解脫了?我們落得只能通過像相信一個基督而信仰上帝一樣去對待佛法。大般涅槃經30卷多年前瀏覽過,般涅槃是個事件,世尊借此機緣講法,解脫並不必然依賴色身的生滅,30卷中沒有以“般”涅槃為修持的方向的文字,永嘉大師一句了知生死不相關是有道理的。
我們可以來點理想性,認定只有佛解脫了。 但你的質疑在於,如我前述多次,成佛或 “般涅槃”前我們此生可以有(短暫)解脫的體驗,解脫知見由此湧現並受用,並自然變成自己的知見。你所說的學來的知識或道理可以輔用,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你沒有吃到糖並不表明大家都沒吃。這或是個證量的問題,你我需要精勤去求證,我盡量有一份證據,說一句話。
即然沒有度生死程度的般涅槃,我們所說的實相、體等,在哪個位置? 也不用與佛比,與幾地菩薩比,可能也低多了,不是中途是啥? 沒檢驗過是否能度生死的這個那個,當然不等同於般涅槃了,努力方向是那般涅槃的程度,有啥錯呀? 解脫知見我沒說是般涅槃後有的,我說的是一分實證就可以樹立,與你說的沒哈不同。我質疑的是你把實相自性等同於涅槃檔次,其下隱藏的是什麼!涅槃是有情心行業力扭轉程度的一個級別,如四果十地中的一個級。而你說的自性、實相又是什麼,哪級的?只對高級別的涅槃嗎? 還是根本與有情行持無關的客觀存在? 你不要扯太遠,說清你講的這幾個所指。
佛法的交流通過文字,曾遇知見完全一致者,大約背後享有共同的經驗。不一致者,通過言語也難說服彼此,令他人歡喜。 不以此論對錯。
佛法強調證,如果依你所說,你有一分實證,與我說的沒啥不同當然好。 否則,知見之爭可能演變成知識之爭。
這段時間忙,以後有機會再細聊。
道安!
2022-07-21 18:31:29 |
引用
老拙
車老板
評論
老拙
寫道:
車老板
寫道:
老拙
寫道:
如依你所說修持的方向是“般”涅槃,解脫的可行性以及解脫“後”的知見如何流傳於世並讓世人信服?我們堅信世尊死亡後解脫了?我們落得只能通過像相信一個基督而信仰上帝一樣去對待佛法。大般涅槃經30卷多年前瀏覽過,般涅槃是個事件,世尊借此機緣講法,解脫並不必然依賴色身的生滅,30卷中沒有以“般”涅槃為修持的方向的文字,永嘉大師一句了知生死不相關是有道理的。
我們可以來點理想性,認定只有佛解脫了。 但你的質疑在於,如我前述多次,成佛或 “般涅槃”前我們此生可以有(短暫)解脫的體驗,解脫知見由此湧現並受用,並自然變成自己的知見。你所說的學來的知識或道理可以輔用,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你沒有吃到糖並不表明大家都沒吃。這或是個證量的問題,你我需要精勤去求證,我盡量有一份證據,說一句話。
即然沒有度生死程度的般涅槃,我們所說的實相、體等,在哪個位置? 也不用與佛比,與幾地菩薩比,可能也低多了,不是中途是啥? 沒檢驗過是否能度生死的這個那個,當然不等同於般涅槃了,努力方向是那般涅槃的程度,有啥錯呀? 解脫知見我沒說是般涅槃後有的,我說的是一分實證就可以樹立,與你說的沒哈不同。我質疑的是你把實相自性等同於涅槃檔次,其下隱藏的是什麼!涅槃是有情心行業力扭轉程度的一個級別,如四果十地中的一個級。而你說的自性、實相又是什麼,哪級的?只對高級別的涅槃嗎? 還是根本與有情行持無關的客觀存在? 你不要扯太遠,說清你講的這幾個所指。
佛法的交流通過文字,曾遇知見完全一致者,大約背後享有共同的經驗。不一致者,通過言語也難說服彼此,令他人歡喜。 不以此論對錯。
佛法強調證,如果依你所說,你有一分實證,與我說的沒啥不同當然好。 否則,知見之爭可能演變成知識之爭。
這段時間忙,以後有機會再細聊。
道安!
沒人說話會完全脫離自身經驗、觀察,從這點上說大家都一定程度上憑自證。但是人的觀察有局限,很多忽略了的。交流是為了辨析出各自觀察認知上的偏差,不是為互相印證歡喜用的。
您開題裡提到的“實相”,等有時間請細說這個。別到時候整出個“表達不出(但我實證了)”,這除了能自我造神外,沒別的用。
2022-07-21 21:50:56 |
引用
Re: 法印
老拙
寫道:
什麼是佛法的基本觀念?拿什麼印證?.....
老拙
寫道:
涅槃寂滅印,指一切法中,皆有涅槃性或寂滅性,同法華經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原文簡略,補充幾句,避免誤解。
法印也有稱一實相印。一而三,三而一。六祖慧能所證自性清淨也叫(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第三印中涅槃一詞原文采用自性涅槃,接近《大智度論》中闡釋三法印時的用法:【以是故,佛說三法為法印,...實際即是涅槃...諸法中皆有涅槃性 ,...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諸佛及大菩薩,智慧無量無邊,常處禪定,於世間涅槃無所分別】(32卷)。眾生雖不識,【三種法印。 一者,一切有為生法無常等印。 二者,一切無為生法無我等印。 三者,涅槃實相法印。 得道賢聖人,自得自知。】(15卷)。菩薩41或52階位中地上為聖。唯識修行五位另列以通達位(見道)為觸證,此以前另有貼文提及,故不贅述。原文旨在強調法印的一致性和可驗證性。但佛法文字靈活多義且多變,不排除其它解釋。
2022-07-24 12:14:28 |
引用
老拙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發表評論
加西網為
北美中文網
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流行的一種說法:從因果關系的角度立論,發了菩提心,因為它種下了成就菩提之因,就是佛法;否則,未發菩提心,就是外道。
發菩提心固然重要,設立目標下定決心中途不退。但是依因果關系,立足於發心,把差別定義在因上,仿佛在籽中尋求西瓜與南瓜的差別,難窺全貌。值得注意的是,佛法的法不僅僅只包含因果關系之生滅法。佛法講因果,但是反過來,借用因果關系講佛法,建立佛法,表面嚴謹,實則有缺失。
佛法與非佛法或者外道的差別在於對世界本質認知的不同。佛法稱世界真實的相貌為實相(實際),修行到家之時它會自然展現,古德用法印一詞概括其根本。我們通常熟悉的有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行指有為,法指宇宙萬有也包含無為,佛陀住世色身入滅之般涅槃(Paranirvana)與涅槃(Nirvana)常混用,但嚴格講兩字的用處不同。此處涅槃相當於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中的自性或自性涅槃,六祖的何期自性共有五句,詮釋側重於體;三法印則體用均衡。其實,佛法經論及教外別傳之禪話由法印為主線橫貫其中,即使不取法印一詞而處處昭彰其義,詳細簡略顯喻不同貶小(偏)顯大(圓)而已。無論哪一種門派, 條條道路通羅馬,方便有多途歸元性無二,佛法有其觀念的高度一致性,雖不似數學取統一的符號表達,但實相顯現之後,言語的多樣性卻不妨礙其親和力的生起,由點知面,智慧相通,了妄歸真萬慮空,悟去皆如鶴出籠,心同理則同,古今聖賢同一心。
老兄,體、自性、實相,這些在佛法流布中的出現,都是輔助用的。正用可輔助於解脫行,趨向般涅槃(解脫)。不正用麼,直接就與外道本源、歸宿、恒常、冥諦等接軌。
總之,它們與般涅槃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