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西老拙

  • 老拙

統計信息

點擊: 16211
帖子數量: 9
開辟個人空間: 2015-11-23
最後更新: 2022-12-10

文章分類

上傳  

最新日志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最新訪客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RSS

  •  
     
     
     
     

法印

 
文章內容
[ 2022-07-19 21:38:27 | By: 老拙 ]
 
什麼是佛法的基本觀念?拿什麼印證?或者說,佛法與非佛法以及外道的差別在哪裡?

流行的一種說法:從因果關系的角度立論,發了菩提心,因為它種下了成就菩提之因,就是佛法;否則,未發菩提心,就是外道。

發菩提心固然重要,設立目標下定決心中途不退。但是依因果關系,立足於發心,把差別定義在因上,仿佛在籽中尋求西瓜與南瓜的差別,難窺全貌。值得注意的是,佛法的法不僅僅只包含因果關系之生滅法。佛法講因果,但是反過來,借用因果關系講佛法,建立佛法,表面嚴謹,實則有缺失。

佛法與非佛法或者外道的差別在於對世界本質認知的不同。佛法稱世界真實的相貌為實相(實際),修行到家之時它會自然展現,古德用法印一詞概括其根本。我們通常熟悉的有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行指有為,法指宇宙萬有也包含無為,佛陀住世色身入滅之般涅槃(Paranirvana)與涅槃(Nirvana)常混用,但嚴格講兩字的用處不同。此處涅槃相當於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中的自性或自性涅槃,六祖的何期自性共有五句,詮釋側重於體;三法印則體用均衡。其實,佛法經論及教外別傳之禪話由法印為主線橫貫其中,即使不取法印一詞而處處昭彰其義,詳細簡略顯喻不同貶小(偏)顯大(圓)而已。無論哪一種門派, 條條道路通羅馬,方便有多途歸元性無二,佛法有其觀念的高度一致性,雖不似數學取統一的符號表達,但實相顯現之後,言語的多樣性卻不妨礙其親和力的生起,由點知面,智慧相通,了妄歸真萬慮空,悟去皆如鶴出籠,心同理則同,古今聖賢同一心。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老拙
Re: 法印
老拙 寫道:
佛法與非佛法以及外道的差別在哪裡?

流行的一種說法:從因果關系的角度立論,發了菩提心,因為它種下了成就菩提之因,就是佛法;否則,未發菩提心,就是外道。

發菩提心固然重要,設立目標下定決心中途不退。但是依因果關系,立足於發心,把差別定義在因上,仿佛在籽中尋求西瓜與南瓜的差別,難窺全貌。值得注意的是,佛法的法不僅僅只包含因果關系之生滅法。佛法講因果,但是反過來,借用因果關系講佛法,建立佛法,表面嚴謹,實則有缺失。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差別

「衡量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以是否具備出離心為標准」嗎?

出離和出世間本質上是同義詞。法可以是結果也可以是導向結果的方“法”。具備、無偽、無暇、圓滿的標准又是什麼?也可以說是結果。以化學家作比方,是先發心得諾貝爾獎然後選項目;還是一心二用,搞研究同時”無造作”地發心得獎;或者,從具備的角度,先得獎後選項目搞研究。拿因果發心論下定義便捷,也起些作用,但作為標准,恐怕經不住推敲。

佛經裡有個典故。起因於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觀白骨,一令數息,但二人經年不得成就,從而懷疑有所謂出世間涅槃。佛陀因而呵責舍利弗顛倒說法,二弟子其性各異,前者應教數息,後者應教骨觀。簡言之,一個方法成其為出世間法否還得看行人的根性,應不應機,即有其相對性。因此,天台智者大師特別將六妙門等法歸為不定之法,既是世間法,也是出世間法,可不是以具備出離心與否為標准。般若經中對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有一段解釋,感覺更像標准,其中方法及其結果都涵蓋了,附錄在最後。

同樣,作為方法的佛法修行次第也有其相對性。宗派各有建立,但我個人偏好天台次第觀的講述,方”法”及結果兼顧,於理於行都有益,不固執僵化教條。世間K12等教育系統幫助學生掌握層層遞進的知識和技能,它有成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20多歲以前隨著大腦的發育,智力會自然增長。學佛的過程則不然,它不具備以上兩個要素,第一,佛法本身並無層層遞進不斷積累的知識或次第方法必須掌握 (也不必多學,禪宗於經教之外不立文字別開一路),「因人設教」勝過「因法置人」;第二,整體上眾生心之善業未必自然增長,相反,特別依定慧量度,退轉是常態。

~~~~~~~~~~

《大般若經》: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雲何世間法?」

佛告善現:「謂世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業道、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十二支緣起法。善現!此等名世間法。」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雲何出世間法?」

佛告善現:「謂出世間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明、解脫、念、正知、如理作意。

「有八解脫(略), 有九次第定(略),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六到彼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善現!此等名出世間法。」

2023-10-15 15:30:50 | 引用
Re: 法印
大小乘的差別

如前,大小乘差別也不宜用因果發心論的模式簡化。更不應簡單地將小乘歸結於滅盡定,事實上,世尊曾表演入尵楖P�

佛法裡有大小乘差別,蓋因我們煩惱的性質有兩種根本不同:一種與心刹那相應(生起),小乘所斷;另一種無始以來較難覺查(不相應)的無明,佛才能斷盡。勝N經稱前者四種住地煩惱,後者無明住地煩惱。由此,所應斷者小乘未斷,名有余,不究竟。但阿羅漢、辟支佛通過觀察,「亦自知得有余地,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小乘之理(智)似乎偏重斷第一種煩惱,但一門深入時都屬於止觀,與大乘法無別。而對於所謂大乘方法而言,不論行人發菩提心如何—— 除開上上利根初發心即入佛地坐道場轉法lun,修行過程中同樣首斷第一種煩惱,但因為不究竟,而不作證、不取證。總之,作為佛一乘的大乘必包含小乘;小乘依於大乘而得增長,是大乘不以少為足繼續前行不可缺的基礎。正所謂「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大乘也不該成為抬高自己貶低他人的工具。記得早年間讀的一本哲學史中有這麼一句話:小乘勤求解脫,”大乘”樂於助人。也許此著作者跟我一樣是佛法的門外漢,不過後來看到《涅槃經》中一句「如來為諸聲聞緣覺說於世語,為諸菩薩說出世語」,它似乎也呈現了某種現實。「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阿難自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但是他「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在末法時代,我們大乘學人發心度人,還需面對更多挑戰。

佛法本質上不是宗教,當然也可以借用宗教的力量(其中又如何擺脫暗示和自我催眠?)傳播甚至提升個體,但宗教難免偏執教條,教條難免排它,進而導致沖突。最究竟的歸依,依照勝N經,是歸依於第一義—在我們首先是樹立一種正確的觀念,而無主宰是佛法的最高原則之一,找回無染本性是學佛人的目標,所以,六祖說,要歸依自性。

以上是我對三個差別的一點看法。

2023-10-16 13:12:13 | 引用
老拙
上一頁12下一頁

發表評論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