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西老拙

  • 老拙

統計信息

點擊: 16209
帖子數量: 9
開辟個人空間: 2015-11-23
最後更新: 2022-12-10

文章分類

上傳  

最新日志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最新訪客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RSS

  •  
     
     
     
     

佛法,從哲學的觀點看

 
文章內容
[ 2022-05-11 18:58:34 | By: 老拙 ]
 
哲學涉及主觀客觀關系,本體(本源)論,認識論等根本的問題。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一切的本源,精神只不過是物質的功能,人如機器,人死如燈滅。與唯物主義相對的是唯心主義,例如,柏拉圖將本體視為永恒的先驗的理念。當然,還有將世界的本體歸於非精神非物質的第三類元素,主張精神與物質由此類元素衍生而來。但是,總而言之,不管哪種哲學主義或主張,首先面對的其實是我們每個個人的存在,我思故我在。面對疑惑,哲學的探索,是以人的心靈的(自我)意識功能為出發點,在感官(對象),經驗,理性(包括以非理性為訴求的理性文字表現形態)中做種種取舍以立足,再以邏輯的方式思辨展開,以期達成對人以及周圍環境抽象的認知,甚或其它形而上問題的判斷。

佛法了第一義,徹萬法源。撥開附著的表相及迷信附佛等亂象,佛法實質上要解決本體,萬物本質,認知,甚至生與死等人類必須面對的終極根本問題。但是,不同於哲學直接從意識心出發進而借助語言作邏輯展開,佛法認為由於受限於業力的污染,心已偏離了根本,知是妄覺,不知屬無記,人類不可能純粹通過思維找到終極的諸如本體的答案 (當代分析哲學於此有殊途同歸之結論),而需經歷心靈的修煉才能成功。也就是說,通過依教奉行,借鑒前人的經驗,勤修止觀,一旦妄執污染清除了之後,即認知能力的困境和束縛被突破之後,萬事萬物的真相就會自我呈現, 真心如明鏡,萬象歷然。雖然佛法的道理或實相通過學習也可以從某種程度被理解或接受,學來的畢竟屬於知識,佛法本不可思議,書本式的知識傳承過程中難免錯解和偏差。古賢雲,【一句明,千句f句一時明】。佛理之掌握方式殊異於哲學及其它世間技藝。佛理源自頓悟,證得的才叫真見地,得真受用。《血脈論》雲,【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可見佛法講究修證,驗證。既然佛法同樣以回答哲學的根本疑問為目標,佛法可定性為實踐的,實證的哲學。人們通常對哲學,或者宗教感興趣,無非對生命及周遭的一切存在感到疑惑,生活中有煩惱,無助,精神上期待依靠。佛法以回歸本體——本性或佛性,為根本目標,一旦返璞歸真,自然產生以智慧為核心的認識論,以及棄惡揚善的倫理學,樹立相應的世界人生觀。佛法修證任重道遠,雖然我們此生難於獲得如佛一般的圓滿智慧,不過,經過努力,我們都有機會淺償毫無煩惱的本來自在狀態,我們的修行,或工夫,以及我們的見地,終歸有一天會與佛法的道理,與佛法的法印匯合,從而一舉解決困惑已久的(哲學的)問題而獲得根本心安,同時,對生與死有一個嶄新的認知和坦然的態度,【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供卻加
Re: 佛法,從哲學的觀點看
這個話題比較大 icon_biggrin.gif 佛法有很多層面,哲學層面是其中之一。佛法最主要的哲學思想就是緣起性空了,當然依據不同的見地也會有其他的內容。

2022-05-17 21:44:19 | 引用
Re: 佛法,從哲學的觀點看
供卻加 寫道:
這個話題比較大 icon_biggrin.gif 佛法有很多層面,哲學層面是其中之一。佛法最主要的哲學思想就是緣起性空了,當然依據不同的見地也會有其他的內容。


僅僅從哲學的角度略述佛法,哲學與佛法對望互判,佛法對於哲學也相應有個判定。
題目太大 icon_confused.gif ,不好寫。。。 icon_biggrin.gif

2022-05-19 00:04:47 | 引用
老拙
freemind
無題
搬個板凳學習,慢慢看 icon_smile.gif

2022-05-19 00:35:16 | 引用
無題
freemind 寫道:
搬個板凳學習,慢慢看 icon_smile.gif


歡迎來坐啊! icon_biggrin.gif

2022-05-21 17:45:00 | 引用
老拙
老拙
無題
佛法理簡文繁,知易行難。佛法文字的表現雖不同,其見地卻是一致的,常言佛法一味,不二,殊途而同歸。從去除我法二執兩步來看,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不重久習,不輕新學。佛法84,000法門,沒有門門必學的負擔,只需一門深入,古德言:【若行人深達禪門意趣。則自然解了一切佛法。不俟余尋。… 譬如牽衣一角,則眾處皆動。】

2022-05-21 17:57:30 | 引用
Re: 佛法,從哲學的觀點看
以現在物理學的知識,唯物主義這一點就是錯誤的,有形的物質只是能量的一種表現方式,物質是無中生有而來,也可以化為無形的能量。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一切的本源,精神只不過是物質的功能

2022-05-21 18:06:34 | 引用
treehouse
老拙
Re: 佛法,從哲學的觀點看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特別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唯物主義(physicalism)也在與時俱進。

科學向外探索,在於發現,尚處於嬰兒階段。佛法首重身心淨化,在於回歸,進而發現,與知識匯合,兩者其實不矛盾,問題在於像末時期修煉境界高者稀有,跟不上知識產生的步伐,遠古文化不似後來知識產生與賢聖的根本脫節。前文提到佛法以智慧的升起作為認識論(epistemology)的基礎,I do not have many experiences myself in this regard, so I am not going to speculate much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science. But it seems to me though,科學認知過程中產生的靈感屬於佛法所謂相似慧的范圍,此種相似慧的火花在文藝及體育等領域中也零星可見。佛家或道家的修煉很在乎具緣,將來科技的進步對此必然有所助益,古老的文明(佛法)就會重新展現生命力。

2022-05-24 15:40:25 | 引用
Re: 佛法,從哲學的觀點看
老拙兄對佛法有點理想化吧! :)
早期佛法專注苦的解脫外, 對世界是什麼是不太關心的。 十四無記, 就是說對有些世界怎來怎去、本質是什麼等所謂的哲學問題是不關心的。 有人問佛陀這類問題,佛陀也是要莫打斷,要莫不回答, 所以是十四個問題無記載答案。

後來在傳播過程中,十四無記逐漸就變得“有記”了。 人一多了, 就有人得不到答案就不信不受不奉不行,佛的傳人也不得不給與回答這類問題,這就與哲學研究的地方重疊得多了。 但你要說佛法在這方面最正確、而其他宗教或哲學都差一截子,這是沒法被公認的,也沒法證明。 事實上,世界怎來怎去、本質是什麼,佛法與其他比,可以說是“語焉不詳”的。 基本上是收在“無始”、“無盡” ,這倒是很合今天的科學。

“語焉不詳”不奇怪,因為佛陀出世為眾生解脫, 而解脫不需要全知。 十四個經典問題無解,不耽誤解脫。 什麼因什麼果,解脫憑正確行持。 能不能正確行持,前賢總結的要素是發心(意願)、正見(應該怎麼做)。 其中這個正見, 可以有世界是什麼這些內容, 但其核心內容是怎麼做, 所謂的“解脫知見”。

2022-07-16 09:17:08 | 引用
車老板
平行空間
回復帖子
供卻加 寫道:
這個話題比較大 icon_biggrin.gif 佛法有很多層面,哲學層面是其中之一。佛法最主要的哲學思想就是緣起性空了,當然依據不同的見地也會有其他的內容。


佛法與康德之後的西方哲學一派有共通之處:主觀唯心論。

看見很多人嘗試在兩者中作相互解釋,有意思有啟發不過有沒有意義就不好說了。

2022-07-16 09:27:04 | 引用
Re: 回復帖子
平行空間 寫道:
供卻加 寫道:
這個話題比較大 icon_biggrin.gif 佛法有很多層面,哲學層面是其中之一。佛法最主要的哲學思想就是緣起性空了,當然依據不同的見地也會有其他的內容。


佛法與康德之後的西方哲學一派有共通之處:主觀唯心論。

看見很多人嘗試在兩者中作相互解釋,有意思有啟發不過有沒有意義就不好說了。


佛法不是主觀唯心論,也不是唯物論。它關注的是各(個)人或說眾生(有情)的解脫行持。理論只為支持其行持方式,最重要的是緣起無自性論,尚末明確劃分為唯物、唯心。按哲學上唯物唯心來歸類,佛法中有的說法偏唯心,有的偏唯物。但總體上說,以唯物唯心指佛法都會以偏蓋全。

2022-07-16 17:42:58 | 引用
車老板

發表評論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