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dalaSky

供却加

文章分类
缺省  
标题搜索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首页
论坛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黄页/二手
北美个人空间
免费注册
登录
统计
点击: 64472
帖子数量: 22
开辟个人空间: 2012-06-14
最后更新: 2024-03-14
RSS订阅
 
 
 
 
 
 

佛法修行的目标是究竟的离苦得乐


文章内容
其实所有的宗教的目标都是离苦得乐,乃至一切有情众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以此为目标(佛教认为此乃佛性之使然)。其间之差别,唯在于对苦乐认知的不同。

首先要知苦,也就是要知道什么是苦。佛法对于苦的解释,称之为苦谛。

然后要知苦因,也就是要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苦。佛法对于苦因的解释,称之为集谛。

然后要知乐,也就是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终极之乐。佛法对于乐的解释,称之为灭谛,即苦灭之谛。

然后要知乐因,也就是达到此终极之乐需要怎么去做。佛法对此的解释,称之为道谛。

谛,意为真实之语。此苦集灭道之四谛,是佛陀初转法轮时所宣讲的法。分为两对因果:以集为因而得苦果;以道为因而得苦灭之果。亦称之为流转与还灭之因果。展开来说,即是十二因缘(缘起十二支)。四谛十二因缘,合称为声闻乘的法教。
点击: 0 | 评论: 11 | 分类: 缺省 | 论坛: 菩提树下 | 论坛帖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供却加
无题
佛教对苦有很深刻的认识。一般来说,佛教把苦归纳为八苦或三苦。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两种不同的归纳中,五阴炽盛苦与行苦,其实是同一件事。八苦中前面七种苦,是很容易理解的,而这七种苦的根源,即是五阴炽盛苦,也称作五取蕴苦。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是构成吾人身心的基本元素。其中色为身,即我们人的物理构成部分;受想行识为心法,亦即人的心理部分。其中“识”被成为心王,不同的宗派有六识与八识的不同分法:眼耳鼻舌身意,此六识,再加上唯识宗的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受、想、行,则被称为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有51种(或53种),“受”、“想”为其中两种,“行”为其余的49种(或51种)。

三苦,对应于三受,即:

苦受 -> 苦苦
乐受 -> 坏苦
不苦不乐受 -> 行苦

苦苦很容易理解,一切的苦受而引发的苦即为苦苦。因为悦意的境界消失而引发的苦,即为坏苦。没有苦受或者乐受的时候的苦,即为行苦。行苦作为普通人很难感受得到,也较难理解,但却是佛教最为主要针对的苦。《瑜伽师地论》里面有一个比喻说,就好比一个人长了一个毒热痈(热疮),当有热风吹来的时候,就会加重这个疮的疼痛,即为苦受而导致苦苦;当有一丝凉风吹来的时候,疼痛就会减轻,即为乐受,风停乐受消失而导致坏苦;当既没有热风也没有凉风的时候,这个疮在那里,本身就是苦,即为行苦。所以行苦,就是说只要我们的五蕴身心在这里,本身就是苦。注意这里所说的五蕴,是指五取蕴而说的,即我们凡夫人由于爱取而得到的人身。圣人具有清净的五蕴,则非行苦所摄。

行苦,或称作五取蕴苦,应该是佛教所独有的。基督教中有很多慈善事业,比如兴办学校、医院,都是针对苦苦的;教堂给人以心灵的慰籍,可以说是针对坏苦;而针对行苦的,只有佛教。所以佛教并不像基督教那样创办许多慈善事业,而是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21-08-29 21:46:35 | 引用
无题
佛教对苦因的解释,归纳为贪嗔痴三毒,而此三者亦可对应于三受:

乐受 -> 贪
苦受 -> 嗔(排斥)
不苦不乐受 -> 痴

而此三毒之根源,即为无明。无明是对于诸法的实相有颠倒的认识,即将不净之身当成净,将受之苦性当成乐,将心之无常当成常,将一切法之无我性认为有我。

佛教对苦灭的解释,可以归结为一个偈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无常的生灭之法灭去之后,以苦之寂灭而为乐。这个也叫做涅槃,翻成中文叫作圆寂。因圆寂并不能涵盖涅槃所表达之诸义,故仍保留音译而不翻,即涅槃。

苦灭之道,亦即解脱的方法,则是佛法的精华所在。声闻乘的法教,道谛是指三十七道品而言。三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亲、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其中的四念住的内容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即是直接针对吾等凡夫众生对诸法实相的颠倒认识的。于禅定(止)中修四念住(观),即可获得心的了悟而趣入圣流。当然这是极其简略的说法,在修禅定之前,还有许多的准备工作。

以上即为以在下粗浅的认知,对四谛做一个简略的介绍。如有错谬,恳请诸位大德斧正。作为声闻乘主要教法的四谛法,虽非了义,却是离我们最近、最容易理解的教法。

2021-08-29 22:36:11 | 引用
供却加
供却加
无题
声闻乘的教法主要是围绕着苦而展开的:

苦 - 知苦
集 - 知苦因
灭 - 苦灭
道 - 知灭苦之道

后面的帖子中,我想试着从乐的方面来讨论一下。

2021-09-23 21:17:48 | 引用
无题
供却加 写道:
..

后面的帖子中,我想试着从乐的方面来讨论一下。


期待 icon_biggrin.gif

2022-05-03 14:10:03 | 引用
老拙
供却加
无题
老拙 写道:
供却加 写道:
..

后面的帖子中,我想试着从乐的方面来讨论一下。


期待 icon_biggrin.gif


从乐的方面讲不太好讲,所以这个贴都放了半年多没有更新了 icon_razz.gif

2022-05-05 16:38:24 | 引用
无题
供却加 写道:
老拙 写道:
供却加 写道:
..

后面的帖子中,我想试着从乐的方面来讨论一下。


期待 icon_biggrin.gif


从乐的方面讲不太好讲,所以这个贴都放了半年多没有更新了 icon_razz.gif



苦折腾好了, 乐就讲了。
普通理解的苦乐,一是相对而言, 不舒服为苦,使舒服的就乐。 二是这种认识在古义中叫“受”。
古义的苦,与集紧连着的。 或者说其本质就是集。 而集的细化又具体化又精简化后, 就是贪嗔痴。 苦的反向或熄灭(乐), 是停止集,也就是熄灭贪嗔痴。 它是理论不花哨,但距离实作就一步之遥。 实作中的粗细分级的话,最有号的就是戒定慧三级。

2022-07-12 21:28:08 | 引用
车老板
二麻子
无题
乐不仅仅是不好写的问题。佛陀教离苦但从来没教得乐。
得乐是后人投合大众贪心而设立。当然可以很正派地解说
为离苦的另一种说法。但即使这样仍然有很大的副作用,粗
面上说,一般大众不会知道得乐其实就是离苦,会受到误导。
细一点的层面上说,把一个否定性的命题“离苦”包装为肯定性
命题“得乐”,就会落在能所对立有所得的框架里,失去了突
破能所对立的方向。

多年没过来看了,偶尔走到,发现网名和密码居然还有效。哈哈,顺祝版主大人诸事如意,版上佛友道业精进。

2022-07-23 13:37:21 | 引用
无题
二麻子 写道:
乐不仅仅是不好写的问题。佛陀教离苦但从来没教得乐。
得乐是后人投合大众贪心而设立。当然可以很正派地解说
为离苦的另一种说法。但即使这样仍然有很大的副作用,粗
面上说,一般大众不会知道得乐其实就是离苦,会受到误导。
细一点的层面上说,把一个否定性的命题“离苦”包装为肯定性
命题“得乐”,就会落在能所对立有所得的框架里,失去了突
破能所对立的方向。

多年没过来看了,偶尔走到,发现网名和密码居然还有效。哈哈,顺祝版主大人诸事如意,版上佛友道业精进。


麻叔吉祥 🙏 欢迎常来敝坛做客 😊,只是敝坛已经远没有以前的红火了。

既然麻叔如此说,我也就不费劲巴拉地说得乐的事了,就用佛陀在过去世舍身而求来的偈颂来作个总结吧: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2022-07-23 20:41:12 | 引用
供却加
来去
Re: 佛法修行的目标是究竟的离苦得乐
佛所说乐,即非是乐,是名为乐!

icon_smile.gif icon_smile.gif icon_smile.gif

2022-08-21 23:45:08 | 引用
Re: 佛法修行的目标是究竟的离苦得乐
@来去师姐好久未见了,安好?

icon_biggrin.gif icon_biggrin.gif icon_biggrin.gif

2022-08-23 13:11:47 | 引用
老拙
上一页12下一页

发表评论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网

Private Policy | simply gray skin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