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還有些人,懷著另一個知見,認為我們修的時候,要制止一切妄想雜念,要無分別,你學了那麼多經論,分別很多,成了所知障,意思是知道的東西太多了,這個就是障礙,障礙你開悟,所以,你學多了,所知太多了,就修不起了。而且越是學得多,這個所知障就越大。因此,得出了結論,我們不學就最好,沒有所知障,那麼一修就成功。這也是教內相當流行的一種錯誤的說法。
這種說法對不對呢?如果說佛法學了之後,就成所知障,那麼佛陀辛辛苦苦四十九年說法,幹啥呢?不要說就好了,成了佛之後,就這樣子安安逸逸地坐它四十九年,一句話也不要說,就夠了,就可以了嘛!何必要不辭勞苦,到處游行,苦口婆心說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蘊等那麼多法,幹啥呢?說了那麼多之後,不是大大地增加我們的所知障麼?這個所知障,說了四十九年,如果有形相的話,堆起來恐怕比須彌山還要高,我們去學了,不是被障得連氣也透不過來了嗎?不對的!
那麼這個所知障是怎樣講的呢?這裡就必須講一點法相知識了。法相學裡邊,對一個復合名詞,有六種解釋叫六離合釋,所謂持業釋、依主釋、有財釋、相違釋、鄰近釋、帶數釋共六種。那一個名詞要用持業釋,那一個要用依主釋,是有一定的,不能自己胡套的。大家所知道的煩惱障、所知障二個名詞,煩惱障是持業釋,煩惱即是障,雖煩惱與障表達二個意義,但是一體的。所知障卻不是持業釋,所知並不是障,而是依主釋,是所知的障,這障,障了我們的所知,就是說我們的所知,被障住了,所以有所知障,就是說我們沒有所知,或所知太少,由於有這個障,把所知擋住了,就是成了障了。所知不是障,相反,有所知障,說明自己所知不夠,所知的障,障住你的所知,把所知障住了,就是學不進來了,這就是障。怎麼說呢?譬如搓麻將啦,看電視啦,或者是聾子瞎子啦,或其是搞其它的吃喝玩樂等事啦,把你學法的因緣障住了,這個叫所知障。障住了麼,所知就進不得來的了,並不是所知本身就是障。當然世智辯聰和外道邪教的邪知邪見,也是障擋佛法正知正見的,也是所知障。
很多人就會說那種話,學得越多障得越大,成所知障;這個,希望大家不要上當。他們教人不要學,最好大家都做個笨漢。但笨漢再笨,還是一個人,還是有所知的,那麼所知障沒有的,最好的是什麼呢?恐怕應該是一條狗,一只貓,甚至一條蟲,它什麼都不知道了,該是沒有所知障的了,它該很快成佛了吧?有沒有這種道理呢?可是,事實上恰恰是相反的,畜生是三惡道或八難之一,它如真的沒有所知障,怎麼稱為八難之一呢?所以說,這種謬論,完全是不懂佛法之人的囈語,我們大家千萬不要上他們的當。 |
------------------------------------
外道的無想定,就是一切都不要想。外道也知道,我們眾生的煩惱很重,動輒就要起惡念,做壞事,受苦報。他們也想息苦,他們想的方法,是把心息下來,不要動,心不動的話,煩惱也就不起,壞事也不會做了,認為這樣,就可以離苦得涅槃。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去修,結果得到無想定。這個無想定也不低,依第四禪纔能修起,也要依師學習纔行,它的果報,就是說修得無想定後,來世能生到四禪天裡的一個天(廣果天)裡,叫無想天。但是,修得無想定的效果是什麼呢?僅僅是把自己的心(第六意識)暫時滅下去了,不動了。等於說一個人沒有思想了;沒有思想,當然壞的念頭不會起,壞事也不會做了,就這樣子呆呆地呆在那裡,但好的念頭也同樣起不來了。這樣的人,死掉以後,就生到無想天去,無想天裡壽命有五百大劫,時間很長,中間不起壞念,好象享受定中一些清淨。但是自己沒有心識思想,時間再長,也不感覺。五百大劫完了之後,以前心識被定力鎮住像石頭壓了一樣,壓了五百大劫,五百大劫過了,定力消失了,心識活動能力又恢復增長起來了。但這次的增長,卻因為心識不動,壓得太久了,就像刀久不磨而變鈍一樣,心也變得愚癡了。智慧是靠動腦筋磨練出來的,不動腦筋就會退化成愚癡,愚癡的果報,大家知道,是感畜生道。所以,無想天下來的,一般都入畜生道。若是過去做過其它壞事,還會生餓鬼、地獄道去受苦。這是外道修的定,不足取,它不能真正解決起惑造業受苦輪回生死的問題。要出輪回、了生死乃至成佛度眾生,是一定要靠般若智慧的。
有了智慧,才能夠滅除無明。我們所以不能看到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就是無明把我們障住了。修行,兩個目的:一是見到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一是見到一切法都沒有自性,法無我。一切法與補特伽羅本來都是沒有自性的,但是我們沒有般若智慧,憑我們錯誤的認識,就認為世界上有自己這麼一個有情,還有無數的有情;有無量多的法,認為它們實實在在是存在著的,是有自性的。那麼,我們如果不願受騙,就要以智慧把執著的境界打破它,針鋒相對,看透它那所執著的這些東西,都是自性空的,是沒有實在自體的,而是一種幻覺或錯覺。這樣,我們就可以悟到人無我與法無我。所以說,要真實認識一切法的話,完全是離不開智慧的。大般若,依世間譬喻來說,是佛的母親,佛所以能成佛,全靠有了般若的智慧,有般若的智慧做母親,才有佛生出來;如果沒有智慧的母親的話,佛也就無從出生了。所以,我們佛教徹頭徹尾的是要有智慧的。我們昨天傳的《四加行》,裡面就有智慧資糧。這個智慧資糧得到了,圓滿了,再加上福氣——福德資糧也圓滿了,那麼就為二足尊——佛了。換句話說,成佛必須積集福德智慧資糧,等到兩個都具足了,這個樣子的,就稱為二足尊。佛是大覺,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覺,就是智慧的作用,沒有智慧,也就談不上成佛了。所以說,僅僅把思想壓住,不給它動。這不但證不到無上正等正覺,甚至還要「證到愚癡」。這樣把我們固有的、已經有的、少得可憐的有漏智慧都壓下去了,這個不要說成佛了,開悟了,乃至連生善道都很危險。無想天下來的眾生,一般都是生惡道。所以,我們真正的要修行用功上路,一定要從聞思修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