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空間

  • 四維空間

  • 四維

文章分類

缺省  

最新日志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最新訪客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友情鏈接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統計信息

  • 點擊: 568157
    帖子數量: 612
    開辟個人空間: 2010-08-19
    最後更新: 2014-08-31
  •  
  •  
     
     
     
     

智敏上師論無分別智 - 摘自智敏上師《上海居士林開示錄》

 
文章內容
[ 2013-06-01 20:59:35 | By: 四維 ]
 
有的人說,成佛要無分別智,佛是證得無戲論無分別智。我們用聞思修是有分別的智,既然因是有分別的,得的果也一定是有分別的,因果如如法爾如是。那麼,我們要得無分別智果的話,因上也就不要分別。於一切法,不思善,不思惡,一切都不要想。這樣修,空空洞洞,不動念頭,就會成佛。

這個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倒底是不是這樣呢?依他所說,你們去學教、聽法,都是有分別心,用有分別心來修證佛法的無分別智,那是因果不符的。他的意思是不要去聽經,不要去學教,就是什麼都不要去分別,把腦筋停下來。不過心裡存個「不要分別」的念頭,也是一種分別,「不要想」也是一種分別;那麼一切都不分別,最好就是休克了,因為休克之後,腦筋什麼分別都不動了,睡覺有時還會做夢,休克最好。要修行就休克好了,用電一摩,休克了,這就是修行——入定,將來會成佛。有沒有這樣的事?這完全是荒謬絕頂,決不可能的事情。不動腦筋,生存著的人,總是要動腦筋的。你說無分別,凡夫不想這個,就想那個,想一個無分別,也是一個分別。活著的人除了休克之外,不分別是不可能的。當無分別智得到的時候,那當然可以的了,一切法的空性,沒有一切分別,這個怎麼得到,慢慢再說。

他說要無分別,但人的思想,分別力量是很強的。分別力量少一點的是貓、狗,它們的思想比較簡單,分別比人類少,那麼貓狗要比人先成佛嗎?是不是這個意思呢?那簡直是顛倒胡亂說法了。貓狗都是畜生,是三惡道之一,在八難中,學修都不可能,何能成佛呢?把八難抬得高高的,把人道貶得低低的,把希有難得的暇滿人身,比得不如一條狗,不如一只貓,為什麼,分別心太大!這纔真所謂豈有此理,我們千萬不要聽信這種謬論。

這裡,昂旺堪布說得好,他說:聞思修都是分別,所以也不要看,也不要去聽,不要聞思,修不著意,修睡眠。這個睡眠,不是做夢的意思,是昏沉的睡眠。睡,什麼都不知道的睡,空空洞洞的。什麼叫止?什麼叫觀?什麼叫定?什麼叫慧?什麼四禪八定,什麼都不知道,就這樣入定了,就是睡著了。這個樣子修啥東西呢?這樣子修行的話,充其量最高的成就,也不過是無想定了。外道的無想定就是什麼也不想了,但是他們還得用止,而且要得到第四禪纔能修。

如果一開始,什麼都不著意,根本得不到禪定,所以無想定也無法得到。那麼差一點呢,墮畜生道去了。因為什麼不思惟,是愚癡嘛,畜生就是愚癡的,三惡道中,愚癡就是畜生道。貪瞋癡三,貪入餓鬼,瞋入地獄,你還想修癡,大家說癡,一點也不好,你還修癡?凡夫本來已經夠愚癡的了,如果還想要更癡,那麼即使修的果成就了,就成就了畜生。滿你的願嘛!當個畜生,那就很癡了,分別力都很小。這種講無分別是不對的!

我們且說無分別智,該怎麼生出來的,我們以有分別的心,緣佛所說的教理,如《圓覺經》中雲:「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古代沒有火柴,要靠摩擦出火。譬如兩根木棒,互相摩擦,當摩擦到一定的溫度,火生起來了;火既生起,把兩根木棒都燒掉了。這個譬喻,就是說要用有分別(如幻)的智慧,去緣有分別(如幻)的教理,等到起了暖,入了定之後,就像摩擦生火,智慧的火摩出來後,就可以把能所分別都燒掉,能所分別都去掉了,無分別智也就是這樣出來了。同時一切法空的道理也就證到了。

唯識中說得更明顯:如《攝大乘論》雲:「諸菩薩因緣,有言聞熏習,是無分別智,及如理作意。謂此智因,由他音正聞熏習,此熏習為因,意言如理作意,無分別智,因此而生。」這是說無分別生起之因,由聽聞善知識所說正法,由聞熏習為因所生如理作意,無分別智,從此而生。無分別智,要靠有分別的心,去聽聞正法,熏習在心裡的聞熏習,及從聞熏習所起的如理作意,因如理作意而聞熏習展轉增勝,使阿賴耶識中的雜染分漸減,無分別智,纔得出現。為什麼叫無分別呢?因為無分別智所緣的境,就是法性真如,這是離言說,離一切戲論分別的,而不是斷滅。無分別智緣真如法性時,行相也同樣是離一切分別的。所謂「菩薩行相,於所緣中所現無相,謂即此智,於真如中平等平等,生起無異無相之相以為行相。」不但如是,而且在緣真如時,能緣所緣合而為一,離能所的分別,如論雲「與所取境,無差別轉,平等平等,名無分別。此暫不住所取能取二種性中。」

這就是說,要得無分別,要從有分別下手,這是一個微妙的邏輯,是辯證的。不是形而上學,死板板的,一定要無分別的因,纔能得無分別的果,不是這樣的!般若的智慧,照空了一切戲論虛妄分別,而見到一切法的法性,這叫無分別智,絕對不是睡眠,更不是休克。在戲論分別未被空性智慧照破之前,眾生的心,不會有無分別的,最多是分別有大小罷了。所以說要用無分別的心去修,凡夫是根本不可能的;說不要分別,這句話,或起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分別。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Elina
Re: 智敏上師論無分別智 - 摘自智敏上師《上海居士林開示錄》
四維 寫道:
有的人說,成佛要無分別智,佛是證得無戲論無分別智。我們用聞思修是有分別的智,既然因是有分別的,得的果也一定是有分別的,因果如如法爾如是。那麼,我們要得無分別智果的話,因上也就不要分別。於一切法,不思善,不思惡,一切都不要想。這樣修,空空洞洞,不動念頭,就會成佛。

這個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倒底是不是這樣呢?依他所說,你們去學教、聽法,都是有分別心,用有分別心來修證佛法的無分別智,那是因果不符的。他的意思是不要去聽經,不要去學教,就是什麼都不要去分別,把腦筋停下來。不過心裡存個「不要分別」的念頭,也是一種分別,「不要想」也是一種分別;那麼一切都不分別,最好就是休克了,因為休克之後,腦筋什麼分別都不動了,睡覺有時還會做夢,休克最好。要修行就休克好了,用電一摩,休克了,這就是修行——入定,將來會成佛。有沒有這樣的事?這完全是荒謬絕頂,決不可能的事情。不動腦筋,生存著的人,總是要動腦筋的。你說無分別,凡夫不想這個,就想那個,想一個無分別,也是一個分別。活著的人除了休克之外,不分別是不可能的。當無分別智得到的時候,那當然可以的了,一切法的空性,沒有一切分別,這個怎麼得到,慢慢再說。

他說要無分別,但人的思想,分別力量是很強的。分別力量少一點的是貓、狗,它們的思想比較簡單,分別比人類少,那麼貓狗要比人先成佛嗎?是不是這個意思呢?那簡直是顛倒胡亂說法了。貓狗都是畜生,是三惡道之一,在八難中,學修都不可能,何能成佛呢?把八難抬得高高的,把人道貶得低低的,把希有難得的暇滿人身,比得不如一條狗,不如一只貓,為什麼,分別心太大!這纔真所謂豈有此理,我們千萬不要聽信這種謬論。

這裡,昂旺堪布說得好,他說:聞思修都是分別,所以也不要看,也不要去聽,不要聞思,修不著意,修睡眠。這個睡眠,不是做夢的意思,是昏沉的睡眠。睡,什麼都不知道的睡,空空洞洞的。什麼叫止?什麼叫觀?什麼叫定?什麼叫慧?什麼四禪八定,什麼都不知道,就這樣入定了,就是睡著了。這個樣子修啥東西呢?這樣子修行的話,充其量最高的成就,也不過是無想定了。外道的無想定就是什麼也不想了,但是他們還得用止,而且要得到第四禪纔能修。

如果一開始,什麼都不著意,根本得不到禪定,所以無想定也無法得到。那麼差一點呢,墮畜生道去了。因為什麼不思惟,是愚癡嘛,畜生就是愚癡的,三惡道中,愚癡就是畜生道。貪瞋癡三,貪入餓鬼,瞋入地獄,你還想修癡,大家說癡,一點也不好,你還修癡?凡夫本來已經夠愚癡的了,如果還想要更癡,那麼即使修的果成就了,就成就了畜生。滿你的願嘛!當個畜生,那就很癡了,分別力都很小。這種講無分別是不對的!

我們且說無分別智,該怎麼生出來的,我們以有分別的心,緣佛所說的教理,如《圓覺經》中雲:「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古代沒有火柴,要靠摩擦出火。譬如兩根木棒,互相摩擦,當摩擦到一定的溫度,火生起來了;火既生起,把兩根木棒都燒掉了。這個譬喻,就是說要用有分別(如幻)的智慧,去緣有分別(如幻)的教理,等到起了暖,入了定之後,就像摩擦生火,智慧的火摩出來後,就可以把能所分別都燒掉,能所分別都去掉了,無分別智也就是這樣出來了。同時一切法空的道理也就證到了。

唯識中說得更明顯:如《攝大乘論》雲:「諸菩薩因緣,有言聞熏習,是無分別智,及如理作意。謂此智因,由他音正聞熏習,此熏習為因,意言如理作意,無分別智,因此而生。」這是說無分別生起之因,由聽聞善知識所說正法,由聞熏習為因所生如理作意,無分別智,從此而生。無分別智,要靠有分別的心,去聽聞正法,熏習在心裡的聞熏習,及從聞熏習所起的如理作意,因如理作意而聞熏習展轉增勝,使阿賴耶識中的雜染分漸減,無分別智,纔得出現。為什麼叫無分別呢?因為無分別智所緣的境,就是法性真如,這是離言說,離一切戲論分別的,而不是斷滅。無分別智緣真如法性時,行相也同樣是離一切分別的。所謂「菩薩行相,於所緣中所現無相,謂即此智,於真如中平等平等,生起無異無相之相以為行相。」不但如是,而且在緣真如時,能緣所緣合而為一,離能所的分別,如論雲「與所取境,無差別轉,平等平等,名無分別。此暫不住所取能取二種性中。」

這就是說,要得無分別,要從有分別下手,這是一個微妙的邏輯,是辯證的。不是形而上學,死板板的,一定要無分別的因,纔能得無分別的果,不是這樣的!般若的智慧,照空了一切戲論虛妄分別,而見到一切法的法性,這叫無分別智,絕對不是睡眠,更不是休克。在戲論分別未被空性智慧照破之前,眾生的心,不會有無分別的,最多是分別有大小罷了。所以說要用無分別的心去修,凡夫是根本不可能的;說不要分別,這句話,或起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分別。


有的人是哪一位? 他說是誰說?

2013-06-01 21:22:21 | 引用
無題
這個無分別和我們平常所講的無分別差距太大。我們平常所講,大都落入隨順業力上了。

以前和 @供卻加 師兄談到過這個問題。如果是講隨順業力.豬比我們做的好的多了,但它是無法學佛的.

2013-06-01 21:42:32 | 引用
積木
四維
無題
積木 寫道:
這個無分別和我們平常所講的無分別差距太大。我們平常所講,大都落入隨順業力上了。

以前和 @供卻加 師兄談到過這個問題。如果是講隨順業力.豬比我們做的好的多了,但它是無法學佛的.


隨順業力是什麼?和無分別什麼關系?

另外想聽 @車老板 的理解。

2013-06-01 22:44:28 | 引用
無題
當作一個步驟,真做到啥都不想那也是很厲害的,用好了是證悟無我的一個有力助緣。

這樣的啥都不想, 的確不能直接成佛,如法師所說。 但這種清醒時候的啥都不想, 和睡著的那種啥都不想也不能想不完全一樣,放一起比較說明不了本質問題。 因為你可以選擇開始思維, 也能夠接受外界刺激,比如老師的直指。 但睡著的那種不行。

這種直接的啥都不想不是不對,主要的問題是做不准,不容易做。 很多人把它做成見一個破一個或見了躲,或不斷提醒自己不理這個不理那個等等,這些當然都是很忙活的了, 算不上啥都不想。 但也不是絕對的, 有少數人還是能做的, 只是不適合大部分人。 吐蕃僧諍,蓮花戒沒錯, 摩訶衍也沒錯。蓮花戒說要漸進引導而已。

引導的方法就是修定。 最理想的第四禪,實際就是經歷正念所緣,歷輕安,喜樂,舍(所緣,喜樂), 成就念清淨, 其實就是沒睡著的啥都不想,只是更加穩固。 傳統佛門也建議於此種定力下起觀。

總之,啥都不想,主要是做不到, 不是說它有什麼不對; 真能做到,也不究竟,還需要觀(毗婆舍那)證悟無我。 無分別和無分別智差別在是否證悟無我(思維,也就是毗婆舍那), 這個法師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只是法師文章中, 將無分別(即文中的啥都不想)這種修奢摩他的指標,和毗婆舍那(思維)對比不太合理, 它們是一種次第, 都是需要的。 我覺得這因該是因為這是一篇講課內容吧,結構上使讀者容易產生誤解而已。

2013-06-01 23:06:43 | 引用
車老板
積木
無題
我們說的什麼也不想、這和無分別是有很大差別的.

我們一般認為的什麼也不想,其實是已經想過很多了。一切相皆因分別而來,我們的什麼都不想,還是對相在操作。如果真是無分別、那相的本質即已清楚.再操作即是畫蛇添足。

如果做為下手方法,減小六識操作,這個沒問題,但一定要有後續手段。

2013-06-01 23:37:29 | 引用
Re: 智敏上師論無分別智 - 摘自智敏上師《上海居士林開示錄》
無分別智就是證悟空性而來, 和啥都不想不是一回事。 這個涉及到這麼幾個問題:

1)六祖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未提到漸次禪定,此或因慧明禪定有素,或因慧明就是利根人可以做得到。 如六祖說他的法門接上根人。 所以對這個啥都不想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重視。
2)很多佛友覺得自己“啥都不想”或“無分別”,實際遠未達標。 做不准做不對做不來, 不應六祖法門的機, 可通過漸次禪修來達標。
3)啥都不想的那種無分別, 是毗婆舍那上佳的基礎。 如六祖當下即引導慧明做了毗婆舍那, 不論那是“直指”的,還是引導慧明反照的, 本質上就是毗婆舍那。
4)毗婆舍那成功,才談得上無分別智, 那是空性現量。理論上無分別智和思維(想)不思維沒關系, 即便在思維時, 也是現量的。 換句話說, 在思維時,無分別智也不失。 實踐上,這個思維時不失是需要長期保任下功夫, 不是一蹴而就。

文中否定的啥都不想, 是指那種自認”啥都不想“而實際是不少想,只是覺察不出而已。 對治手段應該是漸次禪修, 加強聞思。
也同時否定那種覺得啥都不想就是無分別智, 不再需要其他。對治手段是續做毗婆舍那。

我們不要將其引申為否定六祖之利根修法,或者理解為禪修過程中一貫不需要”啥都不想“。

2013-06-02 07:38:59 | 引用
車老板
緣緣
Re: 智敏上師論無分別智 - 摘自智敏上師《上海居士林開示錄》
車老板 寫道:
無分別智就是證悟空性而來, 和啥都不想不是一回事。 這個涉及到這麼幾個問題:

1)六祖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未提到漸次禪定,此或因慧明禪定有素,或因慧明就是利根人可以做得到。 如六祖說他的法門接上根人。 所以對這個啥都不想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重視。
2)很多佛友覺得自己“啥都不想”或“無分別”,實際遠未達標。 做不准做不對做不來, 不應六祖法門的機, 可通過漸次禪修來達標。
3)啥都不想的那種無分別, 是毗婆舍那上佳的基礎。 如六祖當下即引導慧明做了毗婆舍那, 不論那是“直指”的,還是引導慧明反照的, 本質上就是毗婆舍那。
4)毗婆舍那成功,才談得上無分別智, 那是空性現量。理論上無分別智和思維(想)不思維沒關系, 即便在思維時, 也是現量的。 換句話說, 在思維時,無分別智也不失。 實踐上,這個思維時不失是需要長期保任下功夫, 不是一蹴而就。

文中否定的啥都不想, 是指那種自認”啥都不想“而實際是不少想,只是覺察不出而已。 對治手段應該是漸次禪修, 加強聞思。
也同時否定那種覺得啥都不想就是無分別智, 不再需要其他。對治手段是續做毗婆舍那。

我們不要將其引申為否定六祖之利根修法,或者理解為禪修過程中一貫不需要”啥都不想“。


說得好!

其實我覺得,我當時傻傻地練習不分別,不思維,其結果是大大地增加了我的定力,讓我極大限度地達到“心平”的狀態。因為定力加強,所以,才可能倒追著念頭,從不知不覺,到後知後覺,最後觀察到起心動念之前。

我覺得,我所做的一切,包括“放下”,“無我”,“慈悲”。。。。其結果都是增加定力,定力增加以後,再加上幾年累積的淨障集資的基礎功課,才有機會觀到自己的心念。最終達到控制自己的心念(還沒有達到時時處處,不過也大概齊吧)。

也就是說,凡夫地,無論我們是以佛的標准做,還是以菩薩的標准做,都是福報,都是助緣,不可能因此而直接成佛。我是歪打正著,因此而大大提高了我的定力。。。

但是,話又說回來,沒有定力,又如何成佛呢?所以說,還是要練習不分別,不思維。
當然,善惡是一定要分別的。

我是這樣練習的:比如以前我遇到很臓的東西,我會鄒著眉頭,心裡想著:真惡心。。
但是,後來,我遇到這種情況,就裝著“淡定”,努力不起“惡心”的心念,盡量做到不起心動念。

無論是好的事情,比如收錢了;還是壞的事情,比如,踩著狗屎了,遇到討厭的人了。。。
都提醒自己,要淡定,不起貪著想,不起厭惡想。。。。

所以我給我自己的口訣就是:如實知,如實覺,不起心動念。

效果真的很好。強烈建議各位師兄實踐。

2013-06-02 16:20:49 | 引用
Re: 智敏上師論無分別智 - 摘自智敏上師《上海居士林開示錄》
其實,不分別,就是在降低自己的“識性”。“如實知,如實覺,僅此而已”,就是盡量只用“根性”來覺知,而盡量減少思維(識的作用)。

只是說盡量減少“識”,盡量加強“根”,千萬不要跟我在“根中有識,識中有根”中糾纏哈。

其實,凡夫日常生活,一直是“六識做主”,不用識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旦我們減少分別和思維後,我們才能有足夠的定力,倒追到念頭前面,才能最終擺脫‘六識’的控制,自己當家作主。也就是說,只有先做到自己當家作主,才能轉識成智。

2013-06-02 17:12:42 | 引用
緣緣
車老板
Re: 智敏上師論無分別智 - 摘自智敏上師《上海居士林開示錄》
緣緣師兄, 您說觀察到念前, 我個疑問,您是覺得念前就是無念, 還是有念觀察不到? 

一般的習定過程觀察力越來越強, 過去觀察不到的,逐漸能觀察得到了, 找到念前還會有更前。 依經論, 即使進入受想滅盡定, 無想定等也不會徹底斷掉心行,那麼個這個念前究竟是於什麼程度的定觀察到的? 即使人死了, 五遍行心所都不斷, 如何觀察其前? 因此我有個猜測, 您說的念就是指能觀察得到的心行, 不知道對嗎? 

2013-06-02 18:48:39 | 引用
Re: 智敏上師論無分別智 - 摘自智敏上師《上海居士林開示錄》
車老板 寫道:
緣緣師兄, 您說觀察到念前, 我個疑問,您是覺得念前就是無念, 還是有念觀察不到? 

一般的習定過程觀察力越來越強, 過去觀察不到的,逐漸能觀察得到了, 找到念前還會有更前。 依經論, 即使進入受想滅盡定, 無想定等也不會徹底斷掉心行,那麼個這個念前究竟是於什麼程度的定觀察到的? 即使人死了, 五遍行心所都不斷, 如何觀察其前? 因此我有個猜測, 您說的念就是指能觀察得到的心行, 不知道對嗎? 



是的。要在無念時,在心行之前,是由你自己來控制,選擇做什麼樣的心行。而不是念起之後你再覺察到。

2013-06-02 18:57:32 | 引用
緣緣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發表評論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