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衣”
大熱天回到上海的,考慮到要在上海過冬天,塞了一件超厚實的美帝羽絨服在箱子裡,已經占去了半個箱子的空間,行李實在不允許把春夏秋冬的外套都帶上,想著薄一點的外套就到上海買吧。
冬天來臨前,偶就開始在淘寶上搜外套,終於悲哀滴發現,430多萬件寶貝中符合偶這種加肥貓身材的只有3000多件,而這3千多裡看得上眼的不到30件,不到30件中袖籠大一點穿著感覺能舒服一點的居然一件都沒有哇。現在流行的都是韓版的,袖筒細細的,穿上後感覺腋下勒的緊緊的,上海人稱“吊八斤“,當然樣子是好看的。
放棄了淘寶的搜尋,轉向實體店。某日理發完了出來閒逛,在一小小服裝店門前一眼瞄中一件秋冬季外衣,試穿下來哪兒哪兒都好,就是口袋太小,得要握個拳頭才能放進去,換了另外幾種式樣的,一件比一件口袋小,女老板說現在都是這樣子,為了節約成本,另偶不由得想起了從前流行的假領頭來。
在淘寶淘了一條絨裡的牛仔褲,高腰的,穿上後發現跟前年買的高腰的差了好多,可能也是為了省料吧。再這麼省下去以後低腰的褲子會不會連PG都遮不住了呢?杞人憂天一下。。。
關於“食”
快過年了,逛逛超市,年貨琳琅滿目啊。60後的偶早已步入了懷舊一族的行列,看見這些個包裝喜慶的炒貨、糖果、糕餅、南貨、茅台、紅酒、臘肉、香腸、火腿、明蝦、風鵝、等等等等,忍不住還是想起了偶們小時候為了一點帶有金針木耳桂圓幹的年貨要搬上小板凳排上大半天隊的場景,記得有一年跟著媽媽半夜2點起床去菜場排隊,擠得差點沒把小命給擠掉,總算是買到一只不用憑票的“白烏龜”,就是鵝,回家後媽媽給做了糟鵝,那叫一個香啊。當年的人們是做夢也夢不到今天的超市大賣場裡的食品有多豐富的,可是現在啥都不缺了,獨獨就缺了從前的那種什麼呢,偶也說不清,就是一種過年的味道吧。
可以說,在上海只要有錢,什麼都能吃到,至於食品的質量,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前陣子又爆出了蒙牛常溫奶的黃曲霉素超標,超市於是開始打折,買一送一,人們總是健忘的,一見到打折總會有人撲上去的。於是,生產商在經歷了幾天股市下滑的汗毛痛後一切又周而復始滴恢復常態了。偶們不能指望自己吃下肚的一定不是地溝油、黃曲霉素奶、染色饅頭、蘇丹紅鹹蛋,能做的,就是盡量少吃一點吧,能自己做的就不去買現成的,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總歸不能餓死吧。
關於“住” 之一
在上海,親朋好友聚會、同事鄰居嘎珊瑚,一個永恒的話題便是房子了。能在上海擁有一套住房是多少本地人外地人的夢想啊。能在內環線以擁有一套房子更是一件值得驕傲自豪的事了。。。看著房價一路飆升,房主們心中的那份得意無不溢於言表。。。不過偶始終認為,房子若是自住的話,無論房價飆得多高,兜裡又沒因為房價的飆升而多出一張鈔票來的,房價飆不飆的,又有什麼相幹呢?
上海的房子很多很多,但是頭頂無片瓦的P民則更多更多。從去年起,市政府開始著眼於經適房、廉租房的開發建設,且不去管它是不是作秀吧,至少對那些收入低微的工薪階層來說是一個改善居住條件的福音。應該說,上海的有錢人真的是有錢,但是上海的窮人也真的是窮,而且窮人永遠是占絕大多數的,“先富起來”的永遠只是少數人。
上海的這些新造的公寓大抵外表都挺好看,樣式麼基本上都是板式的,上海人喜歡南北通風的,以前那種香港人設計的立柱型的大樓是不受歡迎的。但是無論是板式的還是立柱式的或者其他各種形狀式的,共通的一個毛病就是保溫性極差,牆體本身保溫性差,窗戶的保溫性、隔音性都差,導致房屋冬冷夏熱。偶家在裝修時,在偶的堅持下,在房間的所有靠外側的牆體內都加裝了保溫棉,在同樣不開空調的情況下與鄰居家相比較,溫度要差好幾度,但是,還是架不住玻璃窗的透風性,偶都已經把所有玻璃換成夾膠玻璃了(無法更換雙層玻璃,因為窗戶的框架結構是不同的),這一點與加拿大的房子是沒有可比性的。據說現在政府已經注意到了這個節能的問題,但是開發商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否真能建造出保溫性能良好的住宅,偶還是表示相當滴懷疑。當然啦,即便有,偶也買不起這樣的房子,所以,還是踏踏實實住在自己DIY的保溫房子裡吧。
關於“住”之二
繼續上面的話題。上海的房子,冬天住起來還是很冷的。盡管幾乎家家戶戶都裝有空調,但是空調的制熱效果與北方的暖氣比起來還是差得很多的,偶家雖然有空調有地暖,但是高昂的電費和燃氣費,都阻止了空調和地暖功效的充分發揮。
記得05年冬天,偶是在上海度過的,那一年冬天地暖一直打開著,一個月下來煤氣費花了大約2千元,當時的煤氣不到1塊錢一個字,去年煤氣換成了天然氣,費用比05年翻了一倍,為了怕地暖長期不用而損壞(聽說有水管堵塞什麼的),偶一咬牙一跺腳打開了地暖,僅僅享受了一天一夜,又在老太太的叨叨聲中關上了。要說這地暖還真是舒服,連偶家狗狗都孵在門口的地磚上樂不思窩呢。
偶有一個富人朋友,在華山路上的嘉裡華庭有一套豪宅,兩個單位打通的,居高臨下俯瞰丁香花園,據說目前房價已值好幾千萬了,裝修費夠買偶家一套房子還有找頭,夏天一個月光用於空調的電費就要過萬;偶有一個窮人朋友,在烏鎮路上有一間蝸居,不比偶家廚房間大到那裡,屋子裡連空調也無法掛一個,即便掛上了,電表也承受不了一個一匹機的考驗。左鄰右舍全部都是外來打工人員,環境臓亂嘈雜,偶沒實地考察過,光聽朋友說說已經目瞪口呆了。
不過,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生活在上海的天空下,富人有富人的快樂和煩惱,窮人有窮人的幸福和憂愁。跟富人比,偶很窮,跟窮人比,偶很富,於是,偶從來都不去比,怕跟富人比把自己氣死,怕跟窮人比把自己樂死。富人是偶朋友,窮人也是偶朋友,挺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