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飛鴻
本來即是正覺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發殊勝菩提心
![]() 踏雪飛鴻 2015-12-03 12:49:41
|
|
分享: |
![]() |
踏雪飛鴻 | 無題 2015-12-03 12:52:30 | 引用 |
無題 六、和會經論相違,廣施問答,釋去疑情者,就此門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諸法師解九品之義;二、即以道理來破之;三、重舉九品返對破之;四、出文來證,定為凡夫不為聖人;五、會通別時之意;六、會通二乘種不生之義。
初言諸師解者,先舉上輩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無生忍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無生忍故;上下者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聖人生位。次舉中輩三人者,諸師雲: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羅漢故;中中者是內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須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厭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羅漢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聖人等也。下輩三人者,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共同一位,求願往生者。未必然也,可知。 第二、即以道理來破者,上言初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如《華嚴經》說,初地已上,七地已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斯等曾無分段之苦。論其功用,已經二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人法兩空,並是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轉變無方。身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悲化十方,須臾遍滿。更憂何事,乃藉韋提為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以斯文證,諸師所說,豈非錯也?答上二竟。上下者,上言從種性至初地已來者,未必然也。如經說,此等菩薩名為不退,身居生死,不為生死所染。如鵝鴨在水,水不能濕。如大品經說,此位中菩薩由得二種真善知識守護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諸佛,二是十方諸大菩薩,常以三業外加,於諸善法無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此等菩薩亦能八相成道教化眾生。論其功行,已經一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等。既有斯勝德,更憂何事乃藉韋提請求生也?以斯文證,故知諸師所判還成錯也。此責上輩竟。次責中輩三人者。諸師雲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途永絕,四趣不生,現在不造罪業,必定不招來報。如佛說言,此四果人與我同坐解脫床。既有斯功力,更復何憂,乃藉韋提請求生路?然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以斯文證,故知諸師所判,義同前錯也。以下可知。 第三、重舉九品返對破者。諸師雲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者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回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以此文證,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日數雖少,作業時猛,何得判同上聖也?然四地、七地已來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對上上竟。次對上中者。諸師雲是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不必受持大乘?雲何名不必?或讀不讀,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論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一時授手,即生彼國。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大乘凡夫行業稍弱,致使終時迎候有異。然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論其功用,如《華嚴經》說,乃是不可思議,豈藉韋提致請方得往生也?返對上中竟。次對上下者。諸師雲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亦信因果?雲何亦信?同上深信,故名為亦。又言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更無余善。回斯一行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一時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證,唯是佛去世後,一切發大乘心眾生,行業不強,致使去時迎候有異。若論此位中菩薩力勢,十方淨土隨意往生,豈藉韋提為其請佛,勸生西方極樂國也?返對上下竟。即此三品去時有異,雲何異?上上去時,佛與無數化佛一時授手。上中去時,佛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上下去時,佛與五百化佛一時授手。直是業有強弱,致使有斯差別耳。 次對中輩三人者。諸師雲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觀經》雲,若有眾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比丘聖眾,放光說法,來現其前,此人見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證,乃是佛去世後,持小乘戒凡夫,何小聖也?中中者,諸師雲見道已前內凡者,何故《觀經》雲,受持一日一夜戒,回願往生,命欲終時,見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證,豈得言是內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後無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緣,授其小戒,回願往生。以佛願力,即得生也。若論小聖,去亦無妨。但此《觀經》,佛為凡說,不幹聖也。中下者,諸師雲小乘內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離者。何故《觀經》雲:若有眾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彼佛國土樂事、四十八願等,此人聞已,即生彼國?以此文證,但是不遇佛法之人,雖行孝養,亦未有心希求出離,直是臨終遇善勸令往生,此人因勸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為出離故行孝道也。 次對下輩三人者。諸師雲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未有道位,難辨階降者。將謂不然。何者?此三品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說,但不作五逆謗法,自余諸惡悉皆具造,無有慚愧,乃至一念。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稱佛一聲。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惡人觸目皆是,若遇善緣,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途,未可出也。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毀破。又偷常住僧物、現前僧物,不淨說法,乃至無有一念慚愧之心。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現在其前。當見火時,即遇善知識,為說彼佛國土功德,勸令往生。此人聞已,即便見佛,隨化往生。初不遇善,獄火來迎,後逢善故,化佛來迎,斯乃皆是彌陀願力故也。下下者,此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以惡業故,定墮地獄,多劫無窮。命欲終時,遇善知識,教稱阿彌陀佛,勸令往生。此人依教稱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終遇善,金蓮來迎。 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2015-12-07 14:48:49 | 引用 |
踏雪飛鴻 |
踏雪飛鴻 | 無題 第四、出文顯證者。
問曰:上來返對之義,雲何得知世尊定為凡夫不為聖人者?未審直以人情准義,為當亦有聖教來證? 答曰:眾生垢重,智慧淺近。聖意弘深,豈寧自輒?今者一一悉取佛說以為明證。就此證中,即有其十句。何者? 第一、如《觀經》雲:“佛告韋提,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者,是其一證也。 二、言“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者,是其二證也。 三、言“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者,是其三證也。 四、言“韋提白佛:我今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雲何當見極樂世界”者,是其四證也。 五、如日觀初雲“佛告韋提:汝及眾生專念”已下,乃至“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見日”已來者,是其五證也。 六、如地觀中說言“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者,是其六證也。 七、如華座觀中說言“韋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雲何觀”者,是其七證也。 八、次下答請中說言“佛告韋提: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者,是其八證也。 九、如像觀中說言“佛告韋提:諸佛如來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者,是其九證也。 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說“為眾生”者,是其十證也。上來雖有十句不同,證明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幹大小聖也。以斯文證,豈是謬哉? 2015-12-17 10:39:27 | 引用 |
無題 第五、會通別時意者,即有其二:
一、論雲:如人念多寶佛,即於無上菩提得不退墮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報。道理成佛之法,要須萬行圓備方乃克成,若將念佛一行即望成者,無有是處。 雖言未證,萬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華嚴經》說,“功德雲比丘語善財言:我於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謂念佛三昧”,以此文證,豈非一行也?雖是一行,於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沒,故名不墮。 問曰:若爾者,《法華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亦應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別? 答曰:論中稱佛,唯欲自成佛果。經中稱佛,為簡異九十五種外道。然外道之中都無稱佛之人,但使稱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攝,故言已竟。 二、論中說雲:如人唯由發願生安樂土者。久來通論之家不會論意,錯引下品下生十聲稱佛與此相似,未即得生。 如一金得成千錢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聲稱佛亦復如是,但與遠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噵佛直為當來凡夫,欲令舍惡稱佛,誑言噵生,實未得生。名作別時意者。 何故《阿彌陀經》雲: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各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言護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稱佛之名也。 今既有斯聖教以為明證,未審今時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論乃加信受,諸佛誠言返將妄語?苦哉!奈劇能出如此不忍之言?雖然,仰願一切欲往生知識等,善自思量,寧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若依此執者,即是自失誤他也。 問曰:雲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論中但言發願,不論有行。 問曰:何故不論?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論。 問曰:願行之義有何差別?答曰:如經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克。是故今此論中,直言發願,不論有行。是故未即得生、與遠生作因者,其義實也。 問曰:願意雲何,乃言不生?答曰:聞他說言西方快樂不可思議,即作願言,我亦願生。噵此語已,更不相續,故名願也。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雲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又來論中,稱多寶佛,為求佛果即是正報,下唯發願求生淨土即是依報。一正一依,豈得相似?然正報難期,一行雖精未克;依報易求,豈以一願之心即入?雖然,譬如邊方,投化即易,為主即難。今時願往生者,並是一切投化眾生,豈非易也?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斯乃不可以言定義,致信之者懷疑,要引聖教來明,欲使聞之者決能遣惑。 2015-12-17 10:40:45 | 引用 |
踏雪飛鴻 |
踏雪飛鴻 | Re: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六、會通二乘種不生義者。問曰:彌陀淨國為當是報是化也?答曰:是報非化。
雲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又《無量壽經》雲: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有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觀經》中,上輩三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為“與”。以此文證,故知是報。 然報應二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應,後翻應作報。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又三大僧祇所修萬行,必定應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應身。斯乃過現諸佛辯立三身,除斯已外更無別體。縱使無窮八相,名號塵沙,克體而論,總歸化攝。今彼彌陀,現是報也。 問曰:既言報者,報身常住永無生滅,何故《觀音受記經》說,阿彌陀佛亦有入涅槃時?此之一義若為通釋? 答曰: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豈況小凡輒能知也?雖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經以為明證。 何者?如《大品經•涅槃非化品》中說雲:佛告須菩提:於汝意雲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須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亦是化,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並諸法果,及賢聖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佛告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於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有辟支佛法變化,有菩薩法變化,有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以是因緣故,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煩惱斷,所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斷諸煩惱習,皆是變化不? 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變化?佛言: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須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滅非變化?佛言: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 世尊!如佛自說,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辟支佛作、非諸菩薩摩訶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雲何涅槃一法非如化?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平等,非聲聞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耶。 今既以斯聖教,驗知彌陀定是報也。縱使後入涅槃,其義無妨。諸有智者應知。 2015-12-22 09:58:59 | 引用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四、辯說人差別者。凡諸經起說不過五種:一者佛說,二者聖弟子說,三者仙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今此《觀經》是佛自說。問曰:佛在何處說?為何人說?答曰:佛在王宮為韋提等說。
五、料簡定散兩門,即有其六:一、明能請者,即是韋提;二、明所請者,即是世尊;三、明能說者,即是如來;四、明所說,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觀門;五、明能為,即是如來;六、明所為,即韋提等是也。
問曰:定散二善,因誰致請?答曰:定善一門韋提致請,散善一門是佛自說。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被不虛,何機得受?
答曰:解有二義,一者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木頑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除斯已外,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此即答上何機得受義竟。
二、出在何文者,即有通有別。
言通者,即有三義不同。何者?一、從韋提白佛,唯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者,即是韋提標心自為通請所求;二、從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者,即是韋提自為通請去行;三、從世尊光台現國,即是酬前通請為我廣說之言。雖有三義不同,答前通竟。
言別者,則有二義:一、從韋提白佛:我今樂生極樂世界彌陀佛所者,即是韋提自為別選所求。二、從唯願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者,即是韋提自為請修別行。雖有二義不同,答上別竟。
從此已下,次答定散兩門之義。問曰:雲何名定善?雲何名散善?答曰:從日觀下至十三觀已來,名為定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
問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別?出在何文?答曰:出何文者,經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言差別者,即有二義:一謂思惟,二謂正受。言思惟者,即是觀前方便,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即地觀文中說言: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即地觀文中說言: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
定散雖有二義不同,總答上問竟。
又上來解者,與諸師不同。諸師將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為散善;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觀,以為定善。如斯解者,將謂不然。何者?如《華嚴經》說: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異名,與此地觀文同。以斯文證,豈得通於散善?
又向來韋提上請,但言“教我觀於清淨業處”,次下又請言,教我思惟正受。雖有二請,唯是定善。又散善之文,都無請處,但是佛自開。次下散善緣中說雲,“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已下,即是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