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首頁 | 博客 | 好友分享 | 相冊 | 存檔 | 朋友和群組 | 個人資料 | 留言
自  我  介  紹

逍遙

分  類
缺省  
日  志
搜  索
 
訪  客
導  航
信  息
點擊: 2089729
帖子數量: 64126
開辟個人空間: 2011-06-15
最後更新: 2024-06-16
RSS
 
 
 
 
 

美中貿易戰與新質生產力 中國政策的理解

文章內容
Posted by 逍遙 2024-05-26 12:20:21
2024年5月14日,白宮發布對中國加徵301關稅四年期復審的結果,進一步提高對自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包括電動車、電池、太陽能組件、半導體等七大項產品,價值180億美元。中國官方表示,此舉是「把經貿問題政治化」。根據白宮發表的聲明,拜登總統不僅原封不動地維持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任內對某些中國商品加徵的高額關稅,而且還要對許多其他類別的中國輸美產品加徵高額關稅,有可能使美中這唡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進一步升級。

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之下,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成為出路。


美元危機到中美貿易戰

根據盧麟元的觀點,美國曾面臨三次美元危機,包括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加上唡次中東戰爭,90年代歐元崛起加上科索沃戰爭,以及現在的第三次美元危機,每一次美國都能找到轉嫁方轉移美元危機。

從第一次美元危機開始,美國需要中國人口支持,將美元體系支撐,美國希望中國資本流轉納入美元體系,1971年開始做這個事,中美關系正常化,美國放開技術封鎖,美國生產缐進入中國市場、類似日本生產缐也進入中國市場,但不能返銷日美,只能銷售國內市場,收益返還美日貸款。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逍遙
Re: 美中貿易戰與新質生產力 中國政策的理解
到了第二次美元危機,一是中國實行聯匯制與分稅制,讓美元資本大規模進入中國經濟體系,新殖民主義的延伸完成,中國進一步進入美元體系。二是中國把大量國有資產推向市場,並形成金融機構和資產的交易過程,完成了貨幣化過程。三是中國為應對東亞金融危機增發國債,完成基本設施建設,資源性資產的向內陸延伸也進一步擴大了資本化。

地產在此過程中搭了便車,包括資本化和貨幣化的便車,同時也成為了美國轉嫁危機的手段。香港便是通過地產被轉嫁危機的案例,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的相關規定後,迅速進入超級地租時代。

2004年美國高盛集團在中國成立地產公司。中國大陸為了防止出現香港的超級地租,經歷了十多年的地租經濟,在2012年開始再檢討,2014年結束分稅制、2015年結束聯匯,不接受地租經濟下美元殖民,開始建立防止美元殖民的防火牆,防止美國再從中國地租經濟殖民。以地產為主要方面的防火牆的建立,加深了中美之間的矛盾,歐巴馬政府於2012年提出的「重返亞洲」區域戰略明顯加強了對該地區的關注。川普政府於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對抗性矛盾出現。

2024-05-26 12:20:54 | 引用
Re: 美中貿易戰與新質生產力 中國政策的理解
因應貿易戰的一系列政策與概念

從地租經濟來看,美國對中國推動改革、推動開放,都是一種資本擴張,使得接受資本擴張國家變成債務國,形成比較制度、文化等優勢,被殖民國家就不斷變成等而下之。當中國反抗這種地租形成的殖民路徑時,美國開始對中國制裁,開啟貿易戰。

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全球經濟下滑需求疲軟,疫情的封鎖與物資短缺,促使自主政策戰略為考量,2020年,中國提出「內循環」、「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2022年,中國提出「中國式現代化」。2023年,中國又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這一系列的政策與概念,既是歷史的發展路徑,又是時代挑戰的因應。新質生產力主要聚焦在高科技領域、生態文明領域,實際上是對之前所提及的概念的豐富。


新質生產力的出路

一是在初次分配領域中,新質生產力發展生態文明產業,以農業學者溫鐵軍的觀點來看,現代化可以通過平面資源上的空間生態資源完成,將生態資源貨幣化。例如,在扶貧時在貧困黃土高原上鋪光伏,以陽光為生產資料,實現貨幣化產生生產收益。原來這些貧困地區無緣以城市化為導向的現代化,現在變為以生態化為導向的現代化。這樣一來空間生態資源被開發成生產資料,產生農民的一次分配的收益。這樣的生態文明產業,外部資本進入不了,因為農村知道邊界,規避了西方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對抗性矛盾的風險,同時又可以推進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

2024-05-26 12:21:46 | 引用
逍遙
逍遙
Re: 美中貿易戰與新質生產力 中國政策的理解
最關鍵的是這樣的內循環經濟避免了依靠大量進口、大量出口的發展模式,外資進來形成工業體系是西方模式現代化,工業化形成利益集團尾大不掉,指望收益來源於城市化、大出口大進口,形成的國內商業資本就是跨國公司緊密結合的力量,這種資本極易產生貪腐異化,同時大出大進的發展模式極其脆弱,一旦貿易戰與被制裁開始,中國經濟便因為經濟依賴陷入困境。因此中國的經濟需要轉型,這樣的內循環經濟,避免了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也擺脫依賴殖民主義路徑,促進了公平正義。

二是在二次分配領域中,新質生產力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在數位時代,資本載體發生劇變,之前載體是地租、實體化生產要素,現在載體是數據,以數據生產要素進行生產的數字經濟。與數字時代相匹配的經濟政治的制度和結構要改變,改變的方式便是在二次分配領域中進行稅制改革,對盈利性資產和勞動所得均衡的徵稅。以盧麟元的觀點來看,中國目前對稅制推進深化改革,受到的阻力重重,稅制改革推行不了,是因為現在的教育、學術、傳媒,全都圍繞地租經濟運行,沒有進入稅收系統之前的租,被利益群體分配,吃租利益群體變成行政體系,現有利益結構很難被打破。

當二次分配領域中,中國的稅制改革適應數字時代後,中國更能夠決定資本流向、調節資本的空間分布(區域貧富)、時間分布(熨平經濟危機)、產業分布,促進公平正義和效率,最終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新質生產力。

中國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進行初次分配與二次分配的調控,一是能在內循環中擺脫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與殖民主義路徑,二是在數位時代更好的促進資源調配與公正發展,在高新科技領域獲得對美競爭力。

2024-05-26 12:22:19 | 引用

發表評論

很抱歉,僅有會員才能發表評論。

點擊此處免費注冊, 或者點擊此處登錄,登錄後您便可以發表評論。謝謝!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