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首页 | 博客 | 好友分享 | 相册 | 存档 | 朋友和群组 | 个人资料 | 留言
自  我  介  绍

逍遥

分  类
缺省  
日  志
搜  索
 
访  客
导  航
信  息
点击: 2046797
帖子数量: 63641
开辟个人空间: 2011-06-15
最后更新: 2024-04-26
RSS
 
 
 
 
 

中美都不该忘记傅高义最后的忠告

文章内容
Posted by 逍遥 2021-10-28 07:51:40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很有趣,也很无聊。有趣是因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旧格局正在被打破或走向自我解体,新格局正在加速成型和建构中;无聊是因为世界说到底还是大国之间的权力游戏,互相需要却又不断疯狂试探,意识形态压倒一切,多数国家不过是在权力的游戏边缘游走。

究竟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虽然全世界共同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危机,而且接下来气候变化等危机还会愈发严峻并加速考验全人类,但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还在继续,“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像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遥远梦想。

所幸,仍有一些超越意识形态的真诚忠告留给我们。最新一期的中国访谈类节目《十三邀》,播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前许知远在香港对傅高义先生的采访。虽然采访的时间并不长,但里面傅高义对于个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思考,却弥足珍贵,值得反复琢磨和思考,采访中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了解、交流、视野、文明,正是对我们今天所处这个时代最真诚的忠告。

先说了解和交流。当主持人问道,对外界的好奇心是怎么来的,傅高义说,“要是了解自己的社会,应该了解外国的社会,要不然自己社会的特点是不会了解的。”1979年,傅高义出版《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一书并借此名声大噪,正是对外国社会的一次深入了解与介入。而这种了解和介入,又会反过来成为了解美国的一面镜子,给美国带来启示。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逍遥
Re: 中美都不该忘记傅高义最后的忠告
作为高龄老人,傅高义如何保持旺盛的精力,去介入那些“大”的事情,驱动力又是什么?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傅高义一方面直接表达了对美国学界现状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还是在强调了解的重要性。“我并不满意过去一段时间美国的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大概是过去的二三十年间,这两门学科,有过分科学化的倾向,过度使用定量研究的方式。从我的观点来看,这样做远远不够,这么做无视研究对象的现实语境,无视他们身处的社会背景,无视他们拥有的历史记忆。所以我更喜欢真正去了解研究对象,真正去了解历史背景,以及思考更大的语境。”

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了解与交流的前提,是对方真的愿意聆听,聆听不同国别、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群体的心声。在采访中,傅高义很无奈的假设,“如果我真的拥有权力,我会借鉴日本和中国的经验,让美国政府承担更多自己的角色,但在美国是无法实现的,我们不是后发国家,人们已经变得非常傲慢。”

美国的傲慢与偏见,这是常常见诸中国媒体端口的表达,而且字里行间无处不在对美国的愤懑和抨击情绪。但现在同样的傲慢与偏见,也正在不断崛起的中国潜滋暗长。

牛津大学人类学院研究员项飚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对中国当下境况做了这样的解释,“中国很复杂,但中国中心的任务往往是消解这些复杂性,把它简单化、统一化,因为它怕这个复杂。”“‘大’就总是从自己出发,觉得别人不能定义我,我要定义别人,不是去观察,而是去定义,动不动就反对这个宣扬那个,智慧程度反而慢慢降低了。”“有一些人,理解政治化也是从抽象理念出发,从一种激情出发,不是从今天老百姓的生活状况里出发。”

傅高义在访谈中也特别提到了中国。2011年,傅高义出版《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两年后,该书在中国大陆以《邓小平时代》的书名出版,傅高义随之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问题专家。

2021-10-28 07:52:25 | 引用
Re: 中美都不该忘记傅高义最后的忠告
在谈到中国时,傅高义是这样说的,“我认为中国也面临一些问题,中国是新崛起的力量,但中国还没有适应这股力量,所以当去到一些地方,有些中国人的直觉反应就是,看,我们今天强大的很,听我们的就好,有些中国人就是这样的。还有些中国人意识到,为了更好的和其他国家相处,我们不能显示得过于骄傲,这是一个更好的方式。但我的感受是,文字上这样的表述不少见,但还没有更系统化的实际行动,还没有制定一个系统的规划,对整个世界、各个领域进行学习,地理地质,风俗习惯,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家庭结构,如果使用资源,如何游说他国,如何能对其他国家的国民性格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飞速成长过程中,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更成熟的视野,如何与其他国家更好地相互适应。”

这里就引出了另外两对关键词:视野、文明。对这两个关键词,傅高义在访问中谈到了很多次。比如他说,“很多才华横溢的人,丢掉了对文明的信心。”“现在整个世界,都面临着一些严苛的智识考验,如何思考大的问题,比如汤因比(Arnold Toynbee),他以宏大的全局思想观念闻名,还有一些早期的思想家,但是现在的人们,都缺乏远见。”“历史发展过程中,剧变时刻会不断出现,是否拥有足够远大的视野,会产生根本性的不同。”

具体到美国和未来的中美关系,傅高义充满忧虑。“美国领导集团的本能反应是,绝不允许另一个国家超过我们,所以华盛顿有很多人,脑中只有批评中国,或者攻击中国,但从来不愿意想,如何与中国互惠合作。在我看来,人类的文明,不能仅仅是关于商业利益,经济发展,或者技术的创新突破,文明应该有更广博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文明应该是一种智识上发展的眼光,努力认清现实,又有更大的视野。”在最后,傅高义坦言,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

了解、交流、视野、文明,这是傅高义先生留给中国和世界最真诚的忠告。具体来说,就是跟不同的人对话交流,真正花时间去了解对方,尽可能突破自我认知边界,去寻找另一种思考的方式和可能,用开阔的视野去看待不同的文化和文明,而不是想当然地走向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这些简单朴素的道理,不仅适用,而且弥足珍贵。

2021-10-28 07:53:17 | 引用
逍遥
逍遥
Re: 中美都不该忘记傅高义最后的忠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前不久在参加一次学术活动时,公开坦言,“我们对美国的研究太弱了,我感到惭愧。”作为中国国内权威的美国问题专家,王缉思此言固然充满了个人对中美关系未来的忧虑和关怀,但更进一步应该追问的:我们对美国的研究为什么这么弱?这里面,显然不是资金和人员投入的问题,更多的是了解不够、交流不够,视野不够,对不同文化和文明的认知不够。再加上不少研究为了迎合政治需要,早已没有了“另一种可能”,只剩下了“怎么战”的问题。

说回到傅高义。该访谈最让人唏嘘和难忘的是,傅高义妻子最后对这位已经故去的老人地下室书房的展示。并不算大的空间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和材料,一晃而过的镜头中,出现了邓小平、陈云等中国政治人物。生前,傅高义正是在这样的空间里思考美国、中国和整个人类的。

傅高义妻子说,当看到外界在傅高义去世后对他的赞美时,她和孩子们的共同感受是“很烦躁”,因为他那些给予他人的时间,原本是可以回归家庭的。与此同时,她也庆幸,傅高义在2020年12月就去世了,“否则他看到1月6日发生的事情(美国国会山骚乱),他会伤透心。”

中国比较文学家乐黛云在评价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贡献时说过,“史景迁的主要贡献是,启发不同文化要互看,从而造成一种张力,自己看自己,比较封闭。我看你,与你看你自己是不一样的。”傅高义身后的世界,注定会更加剧烈的变动,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你我,虽然微不足道,但至少应该学会“互看”,平视世界不等于全方位的平视。就像毛泽东说的,“一万年都要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

2021-10-28 07:54:12 | 引用
无题
这孙子跟基辛格一样是出卖美国利益的卖国贼

2021-10-28 13:05:45 | 引用
smschat

发表评论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