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拉里·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在2025年春季一次公开访谈和问答中所做的一场极为丰富、涵盖面广的演讲记录。以下是对整段内容的详尽总结,分为以下七个部分展开,以完整呈现其在“经济学是否正在衰退”“川普关税政策批判”“美国财政困境与改革路径”“AI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对中国与全球战略格局的判断”“对俄罗斯制裁效果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科学与教育实验的价值”的一系列关键观点与数据、案例、逻辑推理和思维框架的阐述。
以下是拉里·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在访谈演讲尾声的现场问答(Q&A)环节的内容复现,以逐个问题-回答的形式呈现,共包括以下14个学生或听众的提问,涵盖从财政赤字、世代正义、对中国战略、AI与量子计算、社会科学的目的等多个重要议题。所有内容均忠实还原发言逻辑与表达风格,供完整研究与二次整理使用。
一、经济学是否处于“知识衰退”的状态?
拉里·萨默斯从一开场便否定了“经济学正在衰退”这一命题。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反驳:
1.1 预测不是衡量一门科学好坏的唯一标准
他指出即使是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也无法准确预测何时地震或飓风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地球或大气科学的理解是在退化。同理,经济预测中的“误差”不等于“知识衰退”。
他用**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的下降趋势来说明:经济预测的准确性在过去几十年是逐步改善的,代表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进步。
1.2 模型的本质与经济思维的演进
他坚信“模型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不仅是经济学家,所有人判断世界都基于内隐的“模型”。区别仅在于,经济学家尝试将模型显性化、数学化,从而可以检验与修正。他提到:
“没有模型就无法思考”,
“模型出错至少是可诊断、可修正的”。
1.3 从职业轨迹和机构角色的演进看经济学的地位提升
他列举了以下社会现象作为证据: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现今大量依赖经济学家做成本收益分析;
司法部、财政部、美联储的雇员结构逐步由银行家向经济学家倾斜;
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纷纷引入经济学的实证和计量方法;
全球央行总裁中,越来越多由经济学博士担任。
因此,他得出结论:在所有社会科学中,过去半个世纪最成功的是经济学。
二、对美联储模型的批评与经济建模的限制
2.1 对联储模型的批评
访谈者提及他曾在胡佛研究所批评联储模型对极端财政情景的模拟结果“奇怪地聚集”,违反直觉。萨默斯没有否认,而是坦承:
联储模型存在路径依赖性:模型使用者长期从事同一任务,导致对旧方法过度依赖;
有些模型“不是我当政策制定者时会选择的模型”。
2.2 他并不因此否认经济学的合理性
他认为问题出在对模型的盲信、缺乏更新,而不是经济学本身。他强调:
真正有建设性的批评,往往来自经济学内部;
马克思主义者几十年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并未带来理论进步;
现代货币理论(MMT)挑战正统,但其解释力和预测力仍然不足。
结论是:问题在于“模型使用者”的惰性,而不是“经济学”这门学科本身。
三、川普的关税政策批判:从通胀、失业到供应链破坏
3.1 自我施加的“供应冲击”:关税即通胀+失业
他定义川普的关税行为为“自我施加的供应冲击”(self-imposed supply shock),并提出清晰的经济逻辑:
提高进口成本 → 物价上升(通胀);
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 → 消费下降;
总需求下降 → 失业上升。
“做一件同时提高通胀与失业的事,本身就是很糟糕的主意。”
3.2 钢铁铝关税的设计逻辑完全错误
他提出实证批判:
美国使用钢铝的就业者人数是钢铝行业本身的66倍;
川普对“中间品”征税(如汽车零部件),破坏了北美复杂的跨国生产链(美加墨之间);
保护极少数的就业,却损害了大多数的就业。
3.3 不确定性更伤害投资与消费
他指出川普政策频繁波动(“关税实施三天,撤销六天”)加剧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观望心理。实际效果是:
消费者延迟购买:如洗衣机、汽车;
企业延迟投资:不确定是否值得在未来投入。
3.4 投资者信心与经济指标反应
他引用数据说明市场反应:
就任以来,美国股市在前两个月的表现是自1948年第二差;
2025年1月预测衰退概率仅10–15%,但到3月升至40–50%。
这意味着:市场对川普的经济政策表现出极大担忧。
四、对中国“补贴”“倾销”等行为的态度与批判传统贸易保护主义逻辑
4.1 类比“免费大学”:对低价输入不必设限
他用了极具冲击力的比喻:
“你们不用交学费,是不是美国大学应该说你们不公平?我们应为你们设立贸易壁垒?”
他将中国对外低价出口比作“提供公共产品”,核心逻辑是:
我们用“纸”(美元)换取太阳能板、电池等“实物”;
如果中国愿意补贴出口、帮我们抑制全球变暖,那是我们赚了;
视低价为“作弊”是逻辑谬误,等同于责怪氟化水损害牙医生计。
4.2 对“掠夺性定价”的区分与质疑
他承认唯一合理担忧是“掠夺性定价”:低价倾销直至打垮本地企业再涨价。但他反驳说:
全世界几乎找不到真正掠夺性定价的案例;
多数产品来源多元,中国并非唯一;
市场有弹性:本地企业可以再度进入。
4.3 对国家安全例外的承认
他提到“特定科技领域”如半导体、稀土等可以例外,应:
增加库存;
投资自给;
但不应将“中国便宜”视为自动“有害”。
五、美国财政失衡与改革路径建议
5.1 美国无法长期维持6%财政赤字
他重申一个关键警告:
“若利息支出超过国防开支,这是一个帝国衰退的信号。”
并否定川普“靠关税弥补赤字”的幻想。
5.2 美国的结构性问题:老龄化
过去每1名老人对应4–5个劳动力;
现在只有2.5个劳动力;
而老人福利(社会安全、医保)和利息已占预算的75%。
结论:除非削减老年人福利或提高税收,否则无法平衡预算。
5.3 优先建议:加强税务执法与增加税基
他引用数据:
有100位年收入超1000万美元的人在2018年未申报;
IRS三年内无人发现,错失税款;
过去十年,IRS预算削减了一半;
单靠加强执法,每年可增加数千亿美元税收。
此外,他对**增值税(VAT)**持开放态度,指出:
左派怕其“累退”,右派怕其“难以察觉”;
只有等到两者换位思考,才可能通过。
六、AI的经济影响与“新工业革命”的可能性
6.1 他对AI带来结构性增长加速持乐观态度
他用一段“90秒人类经济史”总结:
替代现有劳动 → 提高生产率;
科研加速(“50年科学进展浓缩在7年”);
高度可扩展性(复制零边际成本);
6.2 他观察到AI进展比他想象的更快
他提到过去一年中,大多数原本预计3年完成的AI任务都已经实现。他强调:
AI的影响将超越特朗普或习近平;
后代历史书中,AI才是头条,其余为次要。
七、对中国战略、俄罗斯制裁、大学改革的宏观思考
7.1 对中国的判断:需要“理性防备”,不等于遏制
他承认:
中国不像10年前那样“完全无害”;
需要强化在亚太的军事存在;
但不宜滥用经济手段打压中国,“对非军事技术过度压制=招致战争风险”。
他将中美对抗比作英德1910年之前的经济互依冲突,并提出“珍珠港逻辑”:过度经济压迫可能导致战略误判。
7.2 对俄罗斯制裁效果有限的反思
他提出两种解释:
经济像“青蛙再生组织”,总能找到应对路径;
西方实际并未严格制裁:仍买俄油,仍卖商品。
他强调:制裁效果远不如想象,除非与军事选项相比才显“合理”。
7.3 对实验型大学UATX的评价
他鼓励教育创新,提出:
教学形式应尝试AI参与、非传统课堂;
创新不应限于科技,也包括社会创新;
举例:指定司机、芝麻街均源自社会科学实验,却带来巨大利益。
结语与价值判断
整场演讲体现出萨默斯对经济学科持续演化的信心,对AI带来结构性增长潜力的乐观,对川普经济民族主义的深度批判,对财政改革的坦诚与责任,以及对社会科学(尤其历史与实验精神)的高度肯定。
在他看来:
经济学尚未衰退,反而愈加融入政策核心;
AI或将成为比特朗普更重要的历史分水岭;
自由贸易仍是理性政策的基石,而保护主义是损人不利己;
对中国的“冷战式”遏制不可取,但战略防备必要;
美国财政赤字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代际分配与公平的抉择问题。
这是一位思想严谨、历史意识强烈、洞察政策与现实复杂性的资深经济学家的全景式发言,值得学界与政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