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想
空间首页
|
博客
|
相册
|
存档
|
朋友和群组
|
个人资料
|
留言
文章分类
上传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首页
论坛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黄页/二手
北美个人空间
免费注册
登录
友情链接
更多...
统计
点击: 176445
帖子数量: 3044
开辟个人空间: 2022-10-16
最后更新: 2025-07-01
RSS订阅
心灵之墙:伊朗的觉醒与中国的沉睡
2025-04-13 08:24:15
>>文章内容
一楼留给加西水印小分队
胡思 |
点击: 0
|
评论: 2
|
分类: 上传
|
论坛: 温哥华不眠夜
|
论坛帖子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
或
分享到朋友圈
,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胡思
无题
当我们谈论“专制”与“自由”时,往往容易被经济发展水平、军队力量、政权强度等表面结构所吸引。然而,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是:**人们是否有机会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换句话说,一个社会是否还能“想象自由”?这正是区分“压迫”与“奴役”的关键。
在比较伊朗与中国这两个政体时,我们必须先承认它们都属于专制政权——一个披着宗教的外衣,一个披着革命与民族主义的外衣。但它们在“思想控制”的方法与效率上,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区别,或许决定了它们的未来也将截然不同。
一、伊朗:文化革命的成果与隐患
1979年,伊朗发生了一场彻底的伊斯兰革命。它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不是因为人民普遍要求民主自由,而是因为他们想要回归伊斯兰本真,反抗西方化的生活方式。这是一场文化反现代性的革命。
革命之后的伊朗政权,建立在伊斯兰教义的合法性之上,在制度上更加“忠实”地实现了伊斯兰革命的文化目标。他们不但建立了神权宪法,还以“道德警察”“斋月禁令”“女性着装法规”等一整套生活化手段,将宗教深入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伊朗不是背叛了革命,而是革命的结果本身。
然而,伊朗的问题正出在这里:革命已老,而人民已新。
四十多年过去,革命后的几代人已经成长起来,接触到了互联网、卫星电视、Instagram和西方流行文化。他们生活在神权社会的现实中,却向往的是另一个“隐形的世界”。他们对自由、女性权利、个人表达、世俗生活有越来越清晰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马赫萨·阿米尼事件”可以在全国引发抗议,年轻人喊出“不要神权统治”;我们看到街头上不再是“祈祷者”,而是“拒绝头巾的女孩”;我们看到伊朗的裂痕已经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文化认同结构的崩塌。
这是一场缓慢但深刻的文化变革——未来可能不会突然爆炸,但一定会持续侵蚀。
二、中国:不是压迫思想,而是封闭思想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中共政权的统治方式就显得更冷静、更技术化、更深不可测。它不像伊朗那样高举“宗教之剑”,它所依赖的是一种高度精致的“认知封闭系统”。
几十年来,中共通过以下机制实现了对国民认知世界方式的塑造:
教育系统中不断灌输“百年屈辱”“党的伟大”“西方衰败”;
网络长城将中国人与谷歌、推特、维基百科完全隔绝;
所有媒体受控,信息被剪裁,历史被改写,词语被重新定义;
社交媒体算法引导群体性民族主义情绪,制造“集体自豪”幻象。
在这样的体系下,许多人并不是害怕自由,而是从未理解过自由为何物;不是因为觉得民主不适合中国,而是从未听说过真正的民主是如何运作的。
这不是压制异议,而是让异议的语言、想象力和感受力完全消失。
更可怕的是,很多年轻人主动拥抱这种封闭。他们在“小粉红”的热潮中,把自由当作混乱,把批评当作背叛,把西方世界视为堕落而病态的。他们不是沉默的反对者,而是自愿的合作者。
这正是奥威尔所说的:“最可怕的极权不是控制你的行动,而是控制你的思想,使你根本无法产生反抗的语言。”
三、未来的比较:谁会先变?
从外表上看,中国的城市更现代、高铁更快、GDP更高、科技更发达;而伊朗似乎还停留在宗教警察、斋戒和街头示威的年代。
但从文化动能的角度来看,或许结果正好相反:
伊朗的革命“合法性”正在被年轻人抛弃,而他们至少知道有别的世界。
中国的政权“合法性”被牢牢植入人们的叙事、记忆与语言结构中,人们想不到别的世界。
如果文化认同是变革的土壤,那么伊朗的土地已在翻耕,而中国的土地则被一层厚重的“历史神话”和“民族自恋”所覆盖。
四、结语:铁墙不是最大的问题,心墙才是
伊朗的问题是旧体制与新文化之间的摩擦;中国的问题,是旧体制成功让新文化没有生根的空间。
你说得好:
“伊朗的人民至少知道什么是自由;而中国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是自由。”
这不是对中国的绝望,而是一种痛心的清醒。文化认知的觉醒,是所有变革的起点。而当人们对“自由”没有想象、对“另一种生活”没有体验、对“他者”只有敌意时,政权无需枪杆子,也可高枕无忧。
我们不怕铁丝网,怕的是人们心中早已筑起高墙,还自以为那是长城。
2025-04-13 08:24:30 |
引用
无题
伊朗没有中国那样的洗脑政府机构
2025-04-13 09:37:22 |
引用
本坛第一毒舌
发表评论
很抱歉,仅有会员才能发表评论。
请
点击此处
免费注册, 或者
点击此处
登录,登录后您便可以发表评论。谢谢!
design:水中月shuiyue.cn 生活因感动而精彩,理想在创造中放飞
加西网为
北美中文网
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在比较伊朗与中国这两个政体时,我们必须先承认它们都属于专制政权——一个披着宗教的外衣,一个披着革命与民族主义的外衣。但它们在“思想控制”的方法与效率上,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区别,或许决定了它们的未来也将截然不同。
一、伊朗:文化革命的成果与隐患
1979年,伊朗发生了一场彻底的伊斯兰革命。它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不是因为人民普遍要求民主自由,而是因为他们想要回归伊斯兰本真,反抗西方化的生活方式。这是一场文化反现代性的革命。
革命之后的伊朗政权,建立在伊斯兰教义的合法性之上,在制度上更加“忠实”地实现了伊斯兰革命的文化目标。他们不但建立了神权宪法,还以“道德警察”“斋月禁令”“女性着装法规”等一整套生活化手段,将宗教深入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伊朗不是背叛了革命,而是革命的结果本身。
然而,伊朗的问题正出在这里:革命已老,而人民已新。
四十多年过去,革命后的几代人已经成长起来,接触到了互联网、卫星电视、Instagram和西方流行文化。他们生活在神权社会的现实中,却向往的是另一个“隐形的世界”。他们对自由、女性权利、个人表达、世俗生活有越来越清晰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马赫萨·阿米尼事件”可以在全国引发抗议,年轻人喊出“不要神权统治”;我们看到街头上不再是“祈祷者”,而是“拒绝头巾的女孩”;我们看到伊朗的裂痕已经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文化认同结构的崩塌。
这是一场缓慢但深刻的文化变革——未来可能不会突然爆炸,但一定会持续侵蚀。
二、中国:不是压迫思想,而是封闭思想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中共政权的统治方式就显得更冷静、更技术化、更深不可测。它不像伊朗那样高举“宗教之剑”,它所依赖的是一种高度精致的“认知封闭系统”。
几十年来,中共通过以下机制实现了对国民认知世界方式的塑造:
教育系统中不断灌输“百年屈辱”“党的伟大”“西方衰败”;
网络长城将中国人与谷歌、推特、维基百科完全隔绝;
所有媒体受控,信息被剪裁,历史被改写,词语被重新定义;
社交媒体算法引导群体性民族主义情绪,制造“集体自豪”幻象。
在这样的体系下,许多人并不是害怕自由,而是从未理解过自由为何物;不是因为觉得民主不适合中国,而是从未听说过真正的民主是如何运作的。
这不是压制异议,而是让异议的语言、想象力和感受力完全消失。
更可怕的是,很多年轻人主动拥抱这种封闭。他们在“小粉红”的热潮中,把自由当作混乱,把批评当作背叛,把西方世界视为堕落而病态的。他们不是沉默的反对者,而是自愿的合作者。
这正是奥威尔所说的:“最可怕的极权不是控制你的行动,而是控制你的思想,使你根本无法产生反抗的语言。”
三、未来的比较:谁会先变?
从外表上看,中国的城市更现代、高铁更快、GDP更高、科技更发达;而伊朗似乎还停留在宗教警察、斋戒和街头示威的年代。
但从文化动能的角度来看,或许结果正好相反:
伊朗的革命“合法性”正在被年轻人抛弃,而他们至少知道有别的世界。
中国的政权“合法性”被牢牢植入人们的叙事、记忆与语言结构中,人们想不到别的世界。
如果文化认同是变革的土壤,那么伊朗的土地已在翻耕,而中国的土地则被一层厚重的“历史神话”和“民族自恋”所覆盖。
四、结语:铁墙不是最大的问题,心墙才是
伊朗的问题是旧体制与新文化之间的摩擦;中国的问题,是旧体制成功让新文化没有生根的空间。
你说得好:
“伊朗的人民至少知道什么是自由;而中国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是自由。”
这不是对中国的绝望,而是一种痛心的清醒。文化认知的觉醒,是所有变革的起点。而当人们对“自由”没有想象、对“另一种生活”没有体验、对“他者”只有敌意时,政权无需枪杆子,也可高枕无忧。
我们不怕铁丝网,怕的是人们心中早已筑起高墙,还自以为那是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