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刘晓庆: 我和刘晓庆 曾经在宣汉当知青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下乡前的刘晓庆

1965年10月,我和重庆育才中学的四十多名同学,从学校毕业后便主动申请,奔赴四川宣汉县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占领山头”,创建社办林场。


宣汉县位于四川东北边陲的大巴山南麓。1933年,红军曾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这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

春天,杜鹃花红了;冬天,竹山白了。冰雪化尽,东南风开始变得缓和。我们就像大巴山上的丛丛茅草,顽强而杂乱地成长起来。

“文化大革命”的鼙鼓敲响,各社办林场都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们用二胡、扬琴、三弦、手风琴组成极不正规的乐队、声不成声,调不成调的,凭着学校节日舞台上学来的那唱唱跳跳的几下子,居然演遍了宣汉、开江、达县一带,颇受农民欢迎。

那时候,节目的好孬主要看革命的火药味是否充足。

一、初识刘晓庆

说来惭愧,我出生在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是学政治经济学的,全家无人与音乐有缘。 不知怎么回事,被安排在宣传队里,我居然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歌唱演员。赶场途中,农民们总要拦住我,齐声强邀:“今天要唱一个才走得脱路!”


那时候的人,脸皮也真厚。站在田塍上,略微拿一下架势,便扯开喉咙唱将起来。那曲目不过是《太阳出来喜洋洋》之类,说不上有啥艺术性,只要嗓门高,声音大就行。农民评歌的标准是:音调越高越好,所以那年头我们这里的歌手们,脖子上老鼓起一条青筋。观众还使劲鼓掌,手拍红了也无妨。



刘晓庆(前)和宣传队员坐拖拉机


有一天,宣传队一位拉二胡的朋友告诉我、宣汉城关农场来了一批新知青,其中有一位女知青特别出众,吹拉弹唱都不错,尤其是表演,绝了。

下午,我和几位朋友进了城。宣汉县城多为青瓦屋脊的瓦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县城只不过是一条傍河修建的主街,最热闹的地方,也不过是文化馆所在地,点上灯管的夜光球场。

此时,街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们仿佛过节一般,潮水似地向灯管球场涌去。顺着人流,我和朋友也来到着县城的中心地带,尽管已是秋风习习,汗水却把内衣都湿透了。

“革命的同志们,请大家赶快到灯光球场去呀!”去听党的公报,去看县农场宣传队的演出呀!”是文化馆刘馆长的声音。瘦猴似的刘馆长,其貌不扬,脸上长几颗麻子,热闹倒是挺善良热情的。他打一面铜锣,扯开嗓门汗浸浸地吆喝着。

我和朋友们好不容易挤进人丛 选了个高地势,场景便尽收眼底。只见一位身材适中的女知青,扎着翘鬆鬏,穿一身红卫兵的绿军装,拴着军用皮带,挺威风地宣读党的公报。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她戴好军帽,向四周的观众敬了军礼。报幕员出来了,人们安静下了。在一阵简易乐队的伴奏声里,女知青翩翩起舞。嗬,那身段,那眼神,那舞姿,令宣汉观众大开眼界。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345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61 Seconds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