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 讓我看清廣州人的真面目

日期: 2022-12-04
新聞主題: 裸照,寫真,視頻,惡搞,美女,自拍,搞笑

來源: 橫貫線

廣州的疫情依然嚴峻。

自今年10月22日以來,廣州累計報告新增感染者5萬多例。

面對席卷般的疫情,說實話,廣州有些地方做得還是不錯的。

比如,盡力做到人性化防控,他們在方艙醫院為每名感染者提供包括洗漱用品、耳塞、眼罩在內的生活用品愛心包,對老人、孕婦、兒童感染者提供人性化關懷。



比如,盡力做到精准防控。哪怕是海珠區,廣州也沒有搞全域陪綁,而是“一片區一方案”、“一網格一策略”。有的小區是高風險區,隔壁小區卻可以出門采購。

不過,我相信廣州即便做到如此,依然有很多欠缺和不完善的地方,也會遭致一些抱怨和吐槽。

畢竟,全世界沒有哪個政府敢吹牛皮,說自己可以搞定一切。

但廣州又是幸運的,被贊譽是有的,遭至埋怨也不可避免,而更關鍵的是,廣州沒有選擇全城封控,哪怕海珠區也有不少區域可以自由活動。這就給民間救濟力量留了充足的空間,反過來,自發登場的民間力量,又無聲地幫助政府查缺補漏,修補裂痕。

而這場民間救濟中,也讓我看到了這些廣州人的真面目!

老家在番禺的香港演員曹永廉,身著防護服現身廣州街頭,在核酸檢測點當志願者為街坊指引排隊,核驗健康碼。家鄉有難,即便身在外地,也要返鄉貢獻一點力量。



珠區萬達廣場開台球廳的老板,在社區的協調下,把自家台球廳改裝成安置點,收留外出集中隔離或方艙醫院回來的人。據說收留的人數達到130多人,大家在這裡有飯吃,有地方睡。老板還給他們放映電影打發時光。



圖/羊城晚報

海珠區客村片區,主人被隔離需要志願者喂養的寵物有100多只,客村片區開辟出近200平米的場所,由有經驗的志願者負責照料,還配備了專門的寵物醫生負責線上診療。


企業家鄭培農站了出來,公開表示願意拿出文星酒店兩層樓安置打工者,並免費提供吃住,讓需要的人度過難關。



而其他的廣州普通人,雖然沒有鄭培農般土豪,卻也聚沙成塔,匯聚成另一股涓涓細流卻又強大溫暖的力量。

這兩天,廣州新起了一些群,匯集了不少公益人士和志願者。比如,一個叫“一起撐廣州”的微信群,每天搜集各種因疫情影響的困難需求,分發到群裡後由各志願者自發認領。

最近,被他們幫助到的,是廣州大橋下三四十名因疫情受困的人。



他們的境況各有不同,有的是在天河區務工,返回海珠時卻無法回村,因為靠近海珠區被賦紅碼,又不能再到其他區域,或者住酒店。還有的是外地來廣州務工的,以及因疫情因素暫時不能回村的等等。

於是,志願者們給橋下的人送去了保暖的衣服和被子。




一名志願者的公司為這些人每天提供20多份盒飯,而另一位住在廣州大橋附近的阿姨,則解決了剩下的十幾份盒飯。到了飯點,他們就負責送過去。



今天,志願者們還像螞蟻搬家一樣的,給橋底的人搬來了桌子、純淨水、飲水機等等,還從相鄰的公廁接上了電,讓這裡的人可以喝上一口熱水。



志願者給這些街上不能回家的人,起了一個溫暖的稱呼叫“街友”。

“街友”的訴求,大到幫忙轉運返鄉,小到找口熱水吃藥,志願者們都想盡辦法解決。

當政府了解情況後前來解決問題,一些“街友”會退避三舍,不太敢表達或提訴求。這時候,志願者們又充當起了他們的“嘴替”。

就這樣,一個“一起撐廣州”的微信群,又慢慢衍生出一個又一個的細分群,比如專門解決廣州大橋下“街友”們滯留問題的,還有專門解決封控區內寵物食品或照料需求的等等。

“一起撐廣州”群裡近400人,每天滾屏式的消息,基本都是搜集問題,解決問題。

遇到難題了,比如聯系誰幫忙轉運,能不能幫“街友”們找個活幹,大家群策群力,幾十幾百個人,就意味著幾十幾百個資源,幾十幾百個方法。這種群策群力,火花四濺。他們甚至會為一個吃飯的細節問題,專門開電話會議進行討論。他們還會杜絕資源和人力的浪費,針對每一個問題的解決與否,通過表格等方式實時更新。




志願者們,還負責跨區接力送物資。

海珠區沒有全域陪綁,有的封控,有的可出入小區(但不能出海珠區),比如封控區內有需要幫助時,海珠區外的志願者也會支援,將物資送到廣州大橋後,由海珠區內未封控的志願者接手,再送到下一個封控點,不斷由志願者傳導,一步步送到需要的人手裡。



箭頭處進入海珠區交界點



封控處交接物資

而這些志願者們搭乘網約車時,被得知是志願者,立馬被免單。



這種強大的民間救助能力和社區自治能力,在這次疫情中,廣州表現得很出色。

我相信,我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公益人、志願者以及伸出援手的廣州人。還有更多的自發的志願者們,他們也在奮戰中。這些人裡有本地人,也有新廣州人。他們有不少是90後,00後,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給這座城市注入溫暖和人情味。
這些人,平日裡素不相識,而且更多的是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普普通通的人,但只要需要他們出力的時候,他們可以不計得失,貢獻自己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物力和財力。他們,一定是希望每個受困的人能感受到哪怕一點一滴的溫暖,也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包容和情懷。

每座城市的性格和文化,其實都來源於這座城市的人。而每一代人的作為,又會在這座城市的肌膚上留下烙印。

吳曉波在他的《人間杭州》一書裡有這麼一句話:城市從來只知同情,不知拒絕。

我想,這句話在廣州城和這群廣州人身上也適用得很,他們只知同情,不知拒絕。

因為若非同情,廣州不會成為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若非同情,廣州不會有今天的成就;若非同情,廣州不會還保留著大量的城中村;若非同情,民間力量也不會俯拾即是,處處登場。

這次疫情,讓我看清了廣州人的真面目:有事兒他們是真的上,有事兒他們是真有人情味兒。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922682/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