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為什麼男人眼裡都看不到家務?

日期: 2022-10-02
新聞主題: 溫哥華,卑詩,阿爾伯達,薩省,大溫,卡爾加裡,埃德蒙頓,溫哥華島,維多利亞,威斯勒,簡蕙芝,列治文,鐵道鎮,西溫,溫西

來源: 雷叔寫故事

最近在知乎刷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男人眼裡都看不到家務?”



答案都挺有意思的。

熱評第一說,這是因為每個人對衛生的理解不同,容忍程度也不同,所以會出現落差。



順著這個思路解讀可知,不是男人眼裡看不到家務,而是容忍度相對更高的人眼裡看不到家務。

比如你媽眼中的你。

舉個通俗的例子。

你無法接受床單出現褶皺,但對方覺得床上沒垃圾就行;所以對方看到床單皺了也無所謂,不認為自己應該做什麼,但你接受不了,就會主動鋪床。

這就是你眼裡的家務。

一位答主觀察自己老公多年,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兩個人的家務標准不一樣。



她描述了自己老公一個人的生活狀態:

沒有大房子,需要收拾的空間很小;

不養寵物和花草,不用負擔出現的問題;

不吃零食,沒有包裝袋這類的垃圾;

不做復雜的飯,也不用廚房,碗筷容易清洗;

沒有太多衣服,常晾常幹,衣櫃無需整理;

有掃地機器人,不用自己拖地......

綜上所述,他的生活垃圾和家務量都很少。



答主本人就不同了。

她熱愛生活,喜歡做飯,最少也要四菜一湯;也喜歡侍弄花花草草,喜歡小貓;還愛囤零食。

相應的,她得承擔這些喜好帶來的額外家務。



評論裡很多人說,這樣的男士會開掃地機器人,知道每個月換床單被套,還知道換洗衣服、清潔碗筷,已經跑贏社會上90%的男性了。

即便如此,在答主心目中,他仍然“眼裡只看到自己能看到的家務”,並不會管其他問題。



另一個答案給出的場景更加具象。

答主說自己有一次出差一個月,老公一個人在家。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她回家以後會面臨一地狼藉,全等著收拾。

結果,家裡大部分地方與她離開時一模一樣。



她老公描述了那個月的生活場景:

外賣,端著吃,吃完就扔,不擦桌子;

穿過的衣服扔洗衣機,洗完烘幹繼續穿;

用過的毛巾也一樣處理,烘了用,用了烘;

鞋子嘛,就穿一雙曬一雙閒置一雙,無限循環;

地面同樣交給掃地機器人清掃...

其他地方沒用過,所以也不用打掃。



她提供了數據作為佐證,那個月她老公只用了三四個垃圾袋,而答主在家時一天要扔兩次垃圾。

非常顯著的對比。

從這些回答來看,不是他們看不到家務,而是看不到“自己認為不必要”的家務。

02

當然不止男人這樣,很多女人也這樣。

我之前把這兩個答案發了微博,有人評論說自己和室友都是女生,但也是這種生活模式。



還有人說自己和老公就是前面答案的性轉版。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

有位女性朋友,自己一個人住。之前幫她搬家,發現她東西特別少,裝了兩個22寸的行李箱和三個大號紙箱,連最小號搬家車的一半都裝不滿。

她說自己的生活特別簡單,進門到臥室,然後往返臥室和浴室。因為不會做飯,所以她從來不去廚房,基本都是在公司食堂,或者外食。

而且她不喜歡在家吃飯,覺得食物的油漬和味道很容易引來蟲子,還難以收拾,所以如果不是沒有辦法,連外賣都不願意點,能吃都在外面吃。

她家雜物特別少,所有東西都是有用的,衣服穿過一年沒穿過就會處理掉,要麼賣二手要麼送人,反正拒絕讓多用的東西在家占地方。

衣服不會每天洗,會扔到臓衣簍裡,隔天攢夠一桶以後一起解決。那種可能掉色、不能機洗、需要花時間打理的衣服不可能出現在衣櫃裡。

她也很討厭掃地,家裡有個掃地機器人,偶爾在房間用,周末有空可能會拖地。像廚房這種沒用過的地方,根本不考慮打掃。

我之前問過她,邏輯挺自洽的。

她覺得自己不是沒做家務,比如說浴室,每天洗澡洗頭都會順手收拾,鏡子格外光彩照人。

在她看來,很多家務沒有做的必要,像廚房,打掃了也不會用,何必花時間呢?

有這個空閒,不如省下來做別的,或者運動,或者看點書,哪怕和朋友聊天,都會輕松很多。

如此看來,一個人,無論男女,都可以過少家務的生活。然而,兩個人或更多人的生活,往往會為了追求儀式感,讓生活變得復雜。

與這種復雜相伴而來的,恰好就是更多的家務。

所以,要麼為了不做家務接受更簡單的生活,要麼為了生活的儀式感接受更多的家務。

03

看完這些例子,你我都能更好地理解這句話:

“家務並不天然屬於男人、女人、老人、年輕人,家務天然屬於看不下去的人。”

很多時候只要你不在乎,就沒有家務。

家長覺得所有衣服都要手洗才幹淨,臓衣服一定不能放隔夜,為了串色還不能用一個盆;但你不在乎,所以可以攢幾天統統都丟進洗衣機。

對象覺得桌子一天不擦會落滿灰,地板一天不拖便隨處是頭發;但你不在乎,所以能等到看不下去了再收拾,反正灰塵恒定存在,掃了還會來。

而更多時候只要你不產生家務,也沒有家務。

你不做飯,就不用洗鍋刷碗清理廚余垃圾;

你不網購,就不收拾多余的外賣袋和紙箱;

你不吃零食,就不會出現包裝袋;

你不養寵物,就不用每天鏟屎......

簡而言之,家務並非客觀存在,而是主觀創造。你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你的家務份額。

因此,有人因為天然的極簡,實現了少做家務;也有人為了少做家務,開始追求極簡。



極簡生活,簡單來說,就是扔掉多余的東西,簡化無意義的步驟,排除無用的幹擾,認清自己想要什麼,最大限度把環境和欲望變得簡單。

山下應子的《斷舍離》裡寫過:

“斷等於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等於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

離等於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這被認為是極簡生活的重要法則。

他們衣櫃裡的衣服可能不多,但一定足夠舒適、足夠百搭,利用率很高。

他們的家居用品可能稀少,但每件都能發揮百分之兩百的效果,一定用到夠本。

對極簡人來說,一件東西的新舊不重要,能不能被有效利用才最重要。那些無用的、低效的、花哨的產物絕不會出現在他們面前。

因此,極簡人的家清爽得讓人覺得空曠。



沒有任何他們認為多余的東西。



所有放在台面上的,都是常用的。

所有被丟棄的,都是用不到的。









上述圖片來源於豆瓣“極簡生活”小組

伴隨著物質的極簡,家務也被極簡到了極致。

04

不幸的是,極簡人常常遭遇外界的質疑,被冠上摳門、窮、不體面的標簽。



有人家裡東西太少,被覺得日子不好過。



有人被親戚不懷好意地提問,

“你怎麼這麼久不買包?”



就連自己媽媽都時常吐槽。



但極簡絕不能和摳門劃等號。

他們不是沒有錢花,也不是舍不得花,而是覺得沒有花的必要。動機的不同會帶來巨大的差異,前兩者或許會心有不甘,但後者一定享受其中。

如果有必要,他們願意花十件便宜衣服的錢,去買一件真正好穿的衣服;而不是買十件廉價而容易過時的款式,為衣櫃增加負擔。



實際上,極簡人一直走在反消費主義的前沿。

看看現在的網絡和電視,廣告詞會以各種方式告訴你,用了這款面膜能年輕十八歲,穿上那件衣服是白富美,用了那款手機就當上了科技達人...

物質不斷被打上各種標簽,引誘著人們進行購買,好似你買了一片面膜、一件衣服、一部手機,就買到了新鮮又燦爛的生活。

這些繽紛多彩的話術營造出一種陷阱,把你擁有的東西與真正的你畫上等號。不少人會因此產生誤解,把外物當作自己,不斷去追逐外包裝。

極簡人早早窺破了消費的陷阱,他們在乎的是質量而不是品牌,是使用率而不是面子工程。

他們深信,物質不過是生活的工具,不足以代表個人,反而只能反射出他人的眼色。



因此,他們的購買清單裡只遵從一項邏輯:確實需要。他們拒絕為了迎合別人的眼光而買單。

05

“極簡”偶爾也會帶來麻煩。

比如居家期間。

有人從來不在家做飯,極簡了廚具,後來叫不了外賣,也做不了飯,還是靠鄰居幫忙。

也有人家裡沒有屯食物的習慣,總是吃多少買多少,選最新鮮的,放平時這肯定是個好習慣,但特殊時刻便沒有了救急的糧草。

很多人說,這種時候才終於明白為什麼家裡的長輩都格外熱衷於囤積食物以及日用品。

不少崇尚極簡的人在長時間的封閉管理後,出現了情緒上的動搖,他們開始自我懷疑過去的行為是否正確,未來是否還有斷舍離的必要。

抱有這種看法的人,或許陷入了一種誤區。

誠然,很多人的極簡生活都是從扔扔扔開始的,但並不是扔掉東西就等同於極簡。

極簡沒有真正的標准。

我們不用全然以物品的多少去衡量自己是否極簡到位,而是應該去感受這些物品的存在是否會給自己帶來心理或物理上的負累。

因為極簡的終極意義不是為了擁有空曠的房間,不是為了不做家務,不是為了享受扔東西帶來的感覺,而是為了把精力和時間集中在真正讓我們覺得快樂、滿足、有興趣、有意義的事情上。

畢竟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獲得更多的快樂,完成更多自我滿足的事情,才是生活的意義所在。

而極簡不過是實現這種意義的方式之一。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914406/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