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伙美國航母服役 退役回中國

日期: 2022-03-26
新聞主題: 北美移民

來源: 史論

北京小伙在美國航母服役4年,退役後回到祖國



此前《環球時報》報道說,美國防長埃斯珀曾表示,就海軍實力而言,中國和美國之間還有著差距,特別是在公海戰斗能力方面,中國依舊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才能和美國持平。

直到現在,中美兩國依舊都在制造著全新的艦船,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縮小這個差距顯然是不現實的,可華盛頓方面始終都對中國保持著格外的警惕。

從發展的增速來說,新中國成立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已經完成了很多歐洲國家走了幾百年的發展道路,這或許也是美國擔憂的一個原因。

有這樣一個北京小伙,他因為一些機緣巧合曾在美國航母服役了4年。



北京小伙自述美國海軍經歷

一位名叫羅雪的北京小伙,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拿著一張綠卡開啟了一段另類人生,他以自己的第一視角,感受了很多看起來不可思議的生活趣聞。

2013年1月,現代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為《我在美國航母當大兵》的書籍,作者正是羅雪本人,他獨特的故事,也吸引了起了很多網友的興趣。

1998年7月,美國亞特蘭大非常炎熱,羅雪正待在家中,突然響起了敲門聲。



有一位自稱“美國海軍”的人敲開了羅雪的家門,並且希望向他介紹一些當地的征兵政策。

那會,美國的軍事實力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幾乎沒有國家能夠和他們抗衡,雙方的談話很快單刀直入,對方上來便詢問羅雪是否有興趣加入美國海軍。

按照羅雪的回憶,當他看到美國海軍身上的制服以後,竟突然有些心動了,他便詢問對方:

“我現在獲得的是綠卡,也可以當兵嗎?”

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後,羅雪了解了一些參軍待遇,這次,他跟那位黑人士兵算是熟悉起來了。



之後,兩人隔三差五便會一起聊天,那個人也會挨家挨戶地尋找適齡的男性。

羅雪也得知,對方已經有三天沒有招到人了。

就這樣,羅雪也稀裡糊塗地進入了部隊,成為了一名美國海軍。

最初的軍隊生活,對於羅雪來說非常無聊。

每天都有很長的時間用於整理內務,而且美軍海軍的人都比較喜歡擦皮鞋,有的時候還會加上自己的唾沫。

讓羅雪難以理解的是,有些人甚至會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和皮鞋較勁,並且絲毫不覺得厭煩。

僅僅過了大半年,他便登上了美軍的航母。



據他所述,美國在60年代生產的鷹眼預警機、熊貓戰斗機等高科技武器直到現在依舊還在服役,並且質量特別好,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感。

通常來說,地勤人員1個小時就能檢查清楚,任何一根暴露出來的電線或者螺絲,都有可能導致飛行的安全問題。

讓羅雪永遠無法忘記的,便是一次攻擊機出事的事情。

那一天,龍卷風肆虐了很久,對於航母來說,巨大的噸位也決定著它能夠應對大部分惡劣氣候,對於海軍來說,要做的就是對於飛機的保護。

那時,所有飛機都已經被加固,理論上還是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不過,在龍卷風來臨之前,已經有飛機出去執行任務了,並且有一架大黃蜂戰機沒有成功返航。

羅雪等人透過窗戶來看,一架大黃蜂飛機已經接連兩次著陸失敗,或許是面臨了極為嚴重的故障了。



工作間裡面有電視,連通著外面的監視器,羅雪看到了一個小亮點正在屏幕上閃爍,那應該就是一架沒有返航的大黃蜂。

隨著亮點不斷變大,羅雪也意識到,這時大黃蜂飛機希望再次迫降,指揮塔的軍官聲嘶力竭地給出指令,可是不一會時間,小亮點消失了。

那一瞬間,所有人都意識到飛機出事了。

直升機迅速出動,搜索行動持續了一整晚,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才終於找到了已經變成兩截的飛機殘骸,還有一頂飛行員的頭盔。



這也足以見得,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美國,在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還是會遇到很大的風險。

在航母上出事的士兵,葬禮通常也是在航母上舉辦的。

那位失事飛行員的妻子也很快被接到了航母上,所有人都換上了非常正式的“大禮服”,在甲板上排列為莊嚴肅穆的方陣。

葬禮結束後不久,羅雪所在的中隊也召開了“安全教育大會”,長官再次強調了安全問題的重要性,並且十分自傲地指出:

“我們的敵人不是敵人,而是安全!”



此時,羅雪充分意識到,並不是真正上了戰場的時候才有可能面對風險,而是從出海的那一刻開始,就應該保持著戰備狀態。

類似的經歷和故事有很多,也都被記錄在羅雪所寫的書中。

那段獨特的經歷,也讓羅雪本人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大部分華人來到美國,要麼是為了生活工作,要麼就是來上學的,加入到美國部隊當中的,更是寥寥無幾。

羅雪也表示:“我已經不願再提起在美國海軍的那段日子,不過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雖然我也曾後悔過沒有把大學讀完,也沒有在美國經濟發展最好的時候掙一筆錢。”



對他而言,他確實錯過了很多東西,思想也沒有上升到要為海軍獻出青春和生命的境界,至於最初的決定,他表示:

“當時,確實也是帶著一種很自私的想法入伍,想要早點逃離自己的家庭,也想要早點加入美國國籍,所以走了這條路。”

他在美國當了四年的兵,一直在2002年從美國海軍退役,過去了十年之後,他才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了一本書。

也因為這段經歷,他開始更加關注中美兩國的軍事發展情況,2012年的時候,他寫道:

這10年過去了,美國和現在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可是這十年來,中國的變化卻非常巨大。



後來

如今,距離羅雪寫下那本書,又接近10年的時間過去了,中國在軍事方面又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果,可喜可賀。

他覺得,自己雖然不是軍事方面的專家,可是卻也有過一段和美國航母近距離接觸的經歷,當年也有不少軍事迷希望他能夠寫下一本書,基於各方面考慮,他最終將書寫了出來。



四年的時間,讓他增長了很多見聞,羅雪覺得自己能做的,就是將自己的四年的海軍生活全部描寫出來,至於其中的褒貶,則交給廣大讀者和觀眾。

至於航母,想要擁有它,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這個問題很大,航母所代表的也並不單純只是一件武器裝備,而是國家外交、軍事等綜合實力的體現。

所以,並不是買上一艘航母,自己的國家就能躋身於強者之列。

對於航母這件事上,羅雪的態度和很多中國網友一樣:早發展,早收獲。



因為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岸線非常強,謀求發展必須要面向大海,這也是多年來形成的國際共識。

想當年,鄭和已經考慮到了,並且付出了實踐。

可到了近代,國家受到了欺辱,人民崛起後奮勇反擊。

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切才由百廢待興的狀態慢慢起步,終於有了今天的發展。

逆風而上,付出了多少艱辛,幾代人都是清楚的。

國家想要強大,就必須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支撐,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全球的經濟和貿易不斷發展,海洋上的“話語權”就顯得格外重要。



只有各個方面都發展起來了,才能玩得動航母這樣的大家伙,而想要真正擁有航母,可不是在外面買一艘這麼簡單。

換句話說,很多人潛意識裡覺得西方國家發達,要什麼有什麼,實際上,西方很多發達國家同樣沒有航母。

這種橫向對比的思維也是不對的,從戰略布局來看,歐洲和美國基本上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有了美國的存在,這些國家在海洋上也可高枕無憂。

美國有十幾個航母戰斗群,幾乎覆蓋了全球,這也是他們能在國際上有如此話語權的一大原因。

反觀東方,能承擔大任的,其實也只剩下中國了。

換句話說:不是中國選擇了航母,而是航母選擇了中國。



想要獨立自主的穩固航母地位,對經濟、軍事、科技等各方面都是極大的考驗,而且這也絕不是誰一天就可以完全的任務。

中國在各方面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單純拿軍事實力去和美國對比,也是不正確的。

畢竟,中國至今沒有與美國開展軍事競爭的任何想法,因為這不符合中國的利益,美國從來想著的都是“稱霸全球”,因此他們在軍事研究領域開支也很大。

中國不會去南太平洋、印度洋等領域去和美國海軍發生沖突,這些地方對於中國來說,沒有什麼意義。



而在中國近海就不一樣了,這些關乎到中國的核心利益。

美國對於中國耿耿於懷,其實也不難理解,可無論美軍能夠拿到多少經費,新建多少艘艦船,都沒有辦法再次去近海壓制中國。

中國為了扞衛自己國家的安全,無論需要多少預算,全體中國人民都會支持。

對於美國而言,就算是軍事實力超越了中國,想要在中國近海打仗,所需要的後勤成本都非常大,完全發揮不出來優勢。

美國整體上就算強大,也不是強大到無所不能;中國雖然不搞軍事擴張,也足夠保衛自己的領土。



羅雪在那本書的序言中,也寫下了不少自己的觀點。

有句話很有意思:如果美國把所有航母都銷毀,那麼全人類都省下了很多資源和財富。

作為曾在美國航母上服役的士兵,他也說:

“通過寫下這本書,也希望中美關系能夠良性發展,在推動世界和平的進程中起到積極作用。”

畢竟,見多了堅船利炮,也見過訓練過程中的犧牲,他更加知道生命可貴,流血的事情誰都不願意看到,和平發展才是世界的主旋律。



參考

1 羅雪.我在美國航母當大兵[J].中外文摘,2013(10):38-40.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86967/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