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丁真的爆紅真是意外嗎?

日期: 2021-12-03
新聞主題: 好萊塢,奧斯卡,世界杯,范冰冰,章子怡,趙薇,楊冪,王菲,成龍,林志玲,鞏俐,林志玲,謝霆鋒,李冰冰,劉亦菲,劉德華,湯唯

來源: 槽值

  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本文系網易沸點工作室《槽值》欄目(公眾號: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2020年11月,藏族少年丁真一夜爆紅。

  騎著白馬,露著虎牙,伴著巨大的流量和爭議而來。

  

  丁真走紅一年後,他的家鄉理塘的變化,上了熱搜。

  康巴少年天真無邪的一笑,讓一方水土都迎來了春天。

  

  海拔過高、土地貧瘠、交通困難、通訊閉塞,本是最難攻克的貧困縣。

  如今的理塘,卻依靠“丁真效應”帶動的旅游業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慕名而來的游客接踵而至,僅2021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就接待游客137967人次,旅游總收入1.52億元。

  原本破舊冷清的仁康古街,如今幾乎沒有空房可供出租,一家民宿的年收入從幾千塊變成十幾萬。

  位於四川省甘孜州的理塘縣,成了備受青睞的世外桃源。

  

  許多來到這裡的游客都說:以前是自己“有眼不識理塘”了。

  但也有人感到疑惑:一年前,丁真的走紅真的是意外嗎?

  01

  沒有理塘,就沒有丁真

  如果說“甜野男孩”丁真,是理塘縣的一棵救命稻草。

  那“網紅局長”劉洪,則是為這棵小草提供了肥沃土壤的人。

  他是甘孜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長,在東莞參加推介旅游活動時被網友拍到。

  因外形酷似發哥,迅速走紅網絡,被稱為“最帥局長”“四川周潤發”。

  

  也有人說他是周潤發+費翔+靳東的結合體

  高大的身材,帥氣的笑容,優雅的談吐,讓這位“周潤發甘孜分發”有了許多迷弟迷妹。

  到哪裡參加活動都有人來合影,甚至有品牌因為他的高顏值找他代言。

  而作為一名公務員,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已經勤勤懇懇工作了18年。

  在人人都想爭奪一塊地盤的互聯網世界,突然的走紅像是一次“天賜良機”。

  

  於是劉洪順水推舟,拍了一系列宣傳家鄉甘孜的短片,念出一句句旅游宣傳語——

  “如果你有5天時間,歡迎你來甘孜自駕。”

  “讓雪山為你指路,讓草原看你跳舞。”

  “跟著我一起穿越另外一個星球。”

  

  誰看了不上頭,不想丟下城市的浮躁和喧囂,去有著怡人風光和帥氣康巴漢子的甘孜看看?

  很多人覺得“網紅”的稱號是浮躁的、是被互聯網消費色相的,不高級。

  他卻從不介意。

  相反的,一有時間,他就在社交媒體上更新動態,宣傳一波甘孜的絕美景色。

  一逮到機會,就跟前來合影的游客們介紹家鄉的民族特色、風土人情。

  

  他深知被互聯網寵幸是他的幸運,也是甘孜的幸運,所以倍加珍惜。卯足了勁兒要讓這片土地,被更多人看見和喜歡。

  通過網絡的曝光,成千上萬的人知道了甘孜這個地方。

  同樣借助網絡,劉洪把藏族的服裝、藏地的土特產帶到世界各個角落。

  但這僅僅依托“網紅效應”是不夠的,如果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也不會有更多的游客來旅游,更多的特產被運輸出去。

  等洶湧的熱度散去,“紅”就成了鏡花水月,一場空。

  

  滿腹大計的劉洪局長/《無窮之路》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在丁真走紅之前,甘孜州政府和旅游業界,已經在5年間做了大量工作——

  通過路、網、水、電的建設,與外部世界建立起連接。

  旅游景區的建設一直在進行,包括標識標牌設立,從業人員培訓。

  

  

  每年定期舉辦賽事活動,如“八一國際賽馬節”,有很多選手從新疆、內蒙趕來參賽;極富異域色彩的“最美康巴漢子”選拔大賽,也被當地政府寄予厚望。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終於,攝影師胡波的照片成了這一陣風。

  如果沒有這5年理塘的脫貧攻堅建設,就沒有攝影師和丁真在這裡的偶遇,也就沒有今天的理塘。

  

  而之後為丁真而來的游客,最終卻深陷理塘的魅力之中。

  萬裡長征路上的瀘定橋,“蜀山之王、長江之巔”貢嘎雪山,幹淨清澈的稻城亞丁……

  成為了萬千游客心目中的朝聖地。

  

  理塘被稱為“天空之城”

  人們終於發現——“不是理塘有幸擁有丁真,而是丁真幸運地背靠理塘。”

  在丁真走紅後,這裡的藏民們也發揮自己本地人土生土長的優勢,

  有空房的,把自己家改造成民宿;口才好的,成為接待游客的導游;有才藝的,利用手機和網絡為家鄉宣傳。

  

  各施所長,百花齊放,貧困縣終於變成網紅縣。

  最受惠的,還是這裡的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再也不用為吃穿發愁。

  旅游和互聯網的組合拳,讓理塘成為國家級貧困縣成功脫貧的代表。

  

  而如此讓人驚艷的變化,不只發生在理塘。

  02

  天梯變樓梯,溜索變大橋

  “四川周潤發”和甘孜州的脫貧故事,被收錄進TVB一部名為《無窮之路》的紀錄片中。

  豆瓣評分高達9.5,被稱為“年度國產片最佳”。

  

  這部片在12集裡,去到中國6個省份、10個最具代表性的貧困地區。

  除了丁真的家鄉理塘,還有四川大涼山阿土列爾村,雲貴高原大峽谷,雲南孟連,寧夏西海固……拍攝在那裡生活著的人們,和一個個令人動容的扶貧故事。

  在到阿土列爾村, 節目組探訪了一位“懸崖飛人”拉博。

  

  這裡位於四川西南部的橫斷山脈——全國最經典的大范圍連片特困區。

  因為整條村坐落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懸崖之上,它還有一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名字,“懸崖村”。

  獨特的地貌讓這裡與世隔絕,村民們出村唯一的路,便是垂直於絕壁的17條藤梯。

  說它是“路”都有點誇張,根本就是望不見頭的岩石峭壁,也沒有安全保障。

  不小心摔上一跤,就可能性命難保。

  

  拉博小的時候生活十分艱苦,家裡沒水沒電,凌晨5點就要去隔壁村子打水。

  8歲開始爬藤梯下山念書,每次都是天亮出發天黑到,整整爬上一天,因此很多孩子放棄了上學。

  

  大山阻隔了村民與外界的連接,也阻礙了村裡幾代人的未來。

  一直到20歲外出打工,拉博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但作為家裡的小兒子,他為贍養年邁的父母再次回到山裡……

  直到2013年,一切迎來了轉機。國家的精准扶貧策略,給懸崖峭壁吹來了春風。

  政府派出幾十萬名調查人員由南到北,挨家挨戶做人口普查。

  

  最終鎖定12萬8千個貧困村,9900萬貧困人口,根據他們的貧困原因對症下藥。

  特派百萬駐村幹部,有針對性地逐步展開調研實戰。

  他們白天四處走訪調研,晚上和村民圍坐在火塘邊商量對策。

  

  養羊的專業合作社建立了起來,青花椒和臍橙種了起來。

  2016年8月,政府出資百萬元,發動當地年輕人與工人一同修建起了一條鋼梯。

  

  用120噸鋼管,2556級堅固的鋼梯,替代原來危險的藤條路,

  通向大涼山山頂。

  2020年,懸崖村全村搬下山,住進政府特別設立的安置區,村民們住進了“做夢都沒有夢到過”的樓房。

  

  藤梯變成天梯,天梯又變成了樓梯。

  一字之差,貧困的死結被解開。

  打通的,是懸崖村村民的生活道路,還有暢通坦蕩的未來。

  像這樣的安置區,政府在3、4年間共建造了1400多個,幫助2000多條貧困村的35萬村民開始新生活。

  

  同樣被山路水路困住的,還有雲南的月亮鄉。

  在翻滾的怒江之上,一條橫跨兩岸的繩索就是居民唯一的交通工具。

  

  它原始而危險,假如後背的力沒有支撐住,隨時有可能掉下江。

  村民說,十年間曾有十多個人掉下溜索,瞬間就被江水卷走,屍骨無存。

  更不用說身體撞在岩石上留下的磕磕碰碰。

  

  57歲的鄧前堆醫生,大半生在這裡穿梭,每天坐溜索往返多次,為村民開藥治病。

  村裡人稱他為“溜索醫生”。

  

  鄉村醫生鄧前堆/《無窮之路》

  異常艱苦的環境讓醫療隊的醫生來來去去,可鄧前堆37年來義無反顧,只為堅守和“救命恩人”的一個承諾——

  他小時候生了一場大病差點死掉,被師傅救活後,答應留在這裡治病救人。

  “師傅救了我的命,我答應了師傅,就一直做下來了。”

  直到2016年,國家投入9500億,在貧困落後地區鋪天蓋地建設交通網絡。怒江溜索在雲南政府“溜索改橋”的工程下,改造成了大橋。

  村民們的求醫路終於暢通無阻,鄧醫生也可以安心在診所等待看病的村民來。

  

  而曾讓百姓又愛又恨的那條溜索,最終被物盡其用——

  從渡江工具變成村民們的生產運輸工具,用於運輸山上種植的草果到山下賣錢。

  歷史性的改變,接二連三地在這裡發生著。

  

  通過國家的交通扶貧,山裡山外兩重天的傳統局面被徹底改變,有超過5萬條貧困村被改寫了命運。

  路通了,希望就通了,百姓的幸福生活終於來到了村門口。

  03

  無窮之路,通向無窮

  像懸崖村、理塘縣這樣的改變,並不是個例。

  8年來,我國近1億人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我們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

  中國提前10年,完成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與其說這是一個奇跡,不如看看在這8年的脫貧道路上,那些不為人知的淚水和汗水。

  

  在《無窮之路》裡,我們看到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人,堅定地走在這條並不容易的道路上。

  “扶貧先扶智”,雲南怒江山區一家專門為失學兒童建立的學校,要用教育消滅跨帶貧窮。

  老師們用了半年時間,每一條村、每一戶人家敲門,勸農民讓孩子來上學。

  

  有學生剛來時連吃飯、燒開水、洗臉都不會,老師就手把手地教;

  有學生常常翻牆逃學,老師就一個一個把他們“抓”回來;

  在這裡,老師不只教學生文化知識,還教專業技術:理發、烹飪、樂器、茶藝,只為讓每個孩子都能掌握一技之長。

  

  遇到學生出問題,老師總會耐心地與他們交流,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如果不是國家的幫扶和老師們的耐心,很多孩子會在山裡待一輩子,很多女孩子更是會早早嫁人。

  根據中國教育部統計,2020年底,全國6至15歲輟學生的數目,已經由幾十萬人下降到了一千人左右。

  從2018年到現在,全國已經有850萬個從沒出過大學生的家庭,把子女送進了大學校門。

  

  而從村裡走出去的孩子們,有的在外面的世界大展身手;有的則帶著技藝回來,守護自己出生長大的村莊。

  廣西的4位90後“金桔F4”,就借助國家的扶貧教育政策走進了大學。

  

  電商專業畢業後,又帶大城市的經驗與視野回鄉創業。

  在廣西融安建立智慧產業基地,他們結合電商模式將金桔品牌化,並推廣到全國,幫助家鄉人民脫貧致富。

  而在雲南孟連,拿了全國咖啡豆大賽冠軍的佤族女性葉萍,不僅靠帶領大家種咖啡豆,幫全村脫貧。

  

  還一舉改變了寨子裡的女性“不能上桌吃飯”的卑微地位,讓她們不用再看別人的顏色過日子。

  她告訴村裡的女人:“女兒當自強”。城市的女人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

  

  姐姐妹妹站起來了

  寧夏西海固,村幹部謝興昌頂著被父老鄉親埋怨的壓力,帶領村民大遷徙,搬家到幹燥荒蕪的戈壁尋找一線生機。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西海固成為了中國扶貧史的起點。

  而謝興昌本人,也是後來《山海情》裡黃軒角色馬得福的原型。

  

  從網紅局長到村幹部謝興昌;從四川到西藏,從寧夏到雲南。

  到底要經過多少人的努力,付出多少代價,中國才可以走上脫離貧困的“無窮之路”呢?

  或許答案就在這一雙雙辛勤的雙手,一個個奮不顧身的背影裡吧。

  就像謝興昌說的,這條路很苦,但這是有希望的苦。

  

  《山海情》劇照

  我們國家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往好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貧困地區的人民在政府的幫助下,發揮自己的勤勞和智慧。

  不只是喂飽了每一張嘴,更是讓他們擁有養活自己的能力,過上曾經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

  

  一年前,丁真的爆紅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

  希望在未來,我們能看到更多的“丁真”和“理塘”,憑借自身優勢、抓住機會,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這是一條屬於我們的“無窮之路”,任重而道遠。

  但它終究會通往無窮。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68042/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