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深漂不下去的年輕人 原來都去

日期: 2021-11-24
新聞主題: 裸照,寫真,視頻,惡搞,美女,自拍,搞笑

來源: 智谷趨勢

  從長期趨勢來看,中國持續的人口變遷決定了發展邏輯的巨變。中國人口在數量、地理上的變遷意味著,人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最關鍵要素,以人為本也成為了政策制定的核心指向。

  我們正處在一場深刻危機的邊緣。

  今天我們看到的一切其實都只是表象。比如——

  互聯網巨頭遭遇集中的反壟斷指控,教培行業一夜變天,房地產市場風聲更緊……各行各業都在重新思考發展邏輯;

  高校畢業生再次遭遇“史上最難就業季”,2022年度國考人數達到213萬,最搶手崗位“兩萬裡挑一”,中國的人口遷移、就業導向悄然轉變;

  “碳達峰”“碳中和”“ESG”等專業名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COP 26格拉斯哥氣候大會上,中美釋放全球合作的樂觀信號。

  

  深層次的邏輯是,技術紅利衰退、創新不足導致產能過剩,舊體系效率下降。

  根本解決之道就是通過創造新的技術,引發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工業革命。這一次,全世界選擇的是“綠色革命”。中國的行動則更為迅速。

  我們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刻。

  在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上,許多人心裡滿是問號——中國經濟究竟在往何處去?個人決策又該做怎樣的調整?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預測,今年中國GDP將增長8.0%,明年增長5.6%。

  毋庸置疑,中國的發展,已經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2021年,最高層提出了新時代的兩個關鍵詞,一是共同富裕,二是雙碳,它們都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

  一系列深刻的經濟社會背景,讓這些關鍵詞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從長期趨勢來看,中國持續的人口變遷決定了發展邏輯的巨變。

  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阻礙資源流動的“牆”被一個個打掉,“大都市圈”將成為城市的標准形態,並源源不斷地從全國虹吸人口,“搶人大戰”成為城市競爭的新形式。

  七普數據顯示,中國現有流動人口3.76億人,已經占到城鎮人口9.02億人的41.6%。

  2010~2020年間,東部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而中部、東北地區人口比重則有所下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段成榮指出,“鄉土中國”已經轉變為“遷徙中國”。

  另一方面,據統計,中國人口的峰值將出現在2025年,隨後人口紅利將開始衰退;與此同時,高學歷的人口占比越來越高,人口素質逐步上升。

  這必然要求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該淘汰的淘汰,該轉移的轉移;未來,我們需要通過對工作技能和創新科技的投資,提高每個人的勞動生產率。

  中國人口在數量、地理上的變遷意味著,人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最關鍵要素,“以人為本”也成為了政策制定的核心指向。

  從這個邏輯上看,彌合階層差異、治理生態環境,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

  從中期來看,全球一體的氣候行動正在引領產業格局之變。

  在剛剛過去的COP26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重申了“3060”氣候承諾;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中美還發表了聯合聲明,將在未來十年攜手減緩全球變暖。

  而在11月14日召開的“2021鳳凰網財經峰會暨天籟思享薈”上,馬光遠、秦朔等重磅嘉賓立足廣州這座千年商都,以“都市圈時代下的新格局,新機遇”為主題,從國家大政策中捕捉未來最大的投資機遇。

  經濟學家馬光遠預計:“‘十四五’規劃提到將大力打造的綠色產業、戰略產業、未來產業中,會崛起一批重量級企業。”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許多中國企業已經將助力雙碳視為自己的使命,不僅積極探索零碳轉型,還主動出擊布局新能源產業。

  馬光遠提到,如果單獨看新能源行業,“你會發現中國目前在全球的競爭力很強,全球前十的新能源企業裡面,基本上有一半是中國人在做”。

  新能源領域,已經成為了全球制造業競爭的新戰場。

  從短期來看,全球抗疫曙光初現,個人投資面臨新的經濟環境。

  全球經濟並未完全復蘇,貨幣大放水尚未見頂,多國面臨通脹壓力,每個人都在尋找能夠抵御通脹的核心資產。

  此外,隨著近期世界多國匆忙“解封”,勢必對經濟格局造成一些影響,全球復蘇愈發不均。

  面對這些信息,普通投資者很有可能“饑不擇食”,做出非理性的投資決策。

  而馬光遠則表達了對中國經濟韌性的信心: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到2019年以來的新冠疫情危機,中國都成為了全球的“避風港”。

  “根據我這麼多年對中國經濟的觀察,我發現,當大家對於中國經濟非常擔心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中國經濟都會迎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

  只有將這些由遠及近的經濟趨勢讀懂看透,我們才能如此從容地觀察與思考,我們的投資決策才有堅實基礎。

  時代大潮洶湧而來,個人需要更多智慧,有所為,有所不為。

  這既關系到個人財富的保值增值,也決定了個人生活的安寧祥和。

  有一件事,不知你注意到沒有:月初,當“囤貨”的人群占領全國大小城市的集市商場,有一座一線城市卻不為所動,照樣過著小日子,保持著淡然與定力。

  這座城市,就是廣州。

  這種反差,很好地展現了廣州的精神特質:不跟風,不張揚,安安靜靜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正經事。

  還有一點很關鍵:在全國四個一線城市裡,廣州的房價收入比為37,遠遠低於北上深的62、65、57。廣州的這個數字,最讓人心生羨慕。

  正因廣州開放的性格和友好的生活成本,它對追求美好生活的年輕人、創業者保持了強大的吸引力。

  在中國的人口流入圖譜中,廣東省位於全國第一,其中廣州和深圳常年位居前三。

  

  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在“2021鳳凰網財經峰會暨天籟思享薈”中指出,大量的人口流入,給廣州創造了兩個優勢:

  第一,促進了城市的年輕化。因為來的很多是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各種各樣的創業人才,地方的支持也很多,降低了人口老齡化程度;

  第二,增強了城市的創新、創業活力。與本地人不同,外來人有很強的危機感,更有活力。

  目前,廣州的經濟水平概括來講,就是“低調的先鋒”。

  先看數據:廣州的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1919家增至2020年的1.2萬家,增長了6倍,廣州的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數連續三年居全國第一。

  再看規劃:廣州的中新知識城已經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得到中國政府和新加坡政府鼎力支持,可以獲得很多高層次的政策支持,便利度很高,有助於進一步解鎖城市的科創力量。

  在這些新動作之外,廣州的傳統優勢也在不斷鞏固:除了汽車產量是全國第一,廣州的跨境電商進口連續五年排名全國第一。

  一切都表明,廣州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機遇之城。

  1990年即到廣州發展的秦朔,更是對這座城市的未來有著堅定的信念:“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每一次需要廣州去擔任探索、開拓的使命和任務的時候,它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

  在秦朔看來,中國四個一線城市各具特點:北京是“天下”的概念,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央企幾乎全部都在北京,還融匯了眾多高校、科研院所,極其特殊。而上海則通江達海,是國家的金融中心。二者都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它們成為了國家重要的經濟功能聚合地。

  而廣東城市的發展則沒這麼多先天優勢,反而是得益於其率先實現市場化和國際化,靠著本地的人民群眾、大量的全國各地的有夢想的年輕人聚集在這裡,把廣東推向了經濟發展的前沿。

  一言以蔽之,廣州是一座靠著內生的力量蓬勃發展的城市。靠著藏富於民、藏智於民,它總是“在你不知不覺的時候它會給你一些驚喜”,不僅誕生了以微信為代表的超級APP,還支撐起了SHEIN、完美日記這種新消費、新時尚品牌的發展。

  秦朔認為,“廣州未來的機遇,就是跳出廣州看廣州。別人發展得好了,廣州會發展得更好。”

  在粵港澳大灣區協調發展的時代,廣州穩坐“老大哥”的地位,以其開放和創造力統合周邊資源,同時帶動周邊地區的進步。目前,廣佛、廣清、廣深的連接性越來越好,資源外溢越來越多,正是區域共同發展的成就。

  這已經充滿了想象空間。

  然而,秦朔還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更宏大的區域經濟圖景——雲貴川與粵港澳的融合:“雲貴川將來整個帶動不可能只靠成渝,它需要出海口的帶動,才能發揮更強的影響力,輻射東盟十國的廣袤市場。

  寥寥數語,廣州的發展格局已讓人回味良久。

  2021年的最後兩個月充滿了歷史的隱喻。

  比如當下最典型的一幕就發生在太平洋兩岸,世界上最繁忙、最貴的航線兩頭:

  美國一側,因為等候卸貨的船只太多,而港口的貨場有限,港口的集裝箱堆放從2層,增加到4層、6層,原本的秩序被徹底打破,運轉的效率反而更低,過去30天就能運送到客戶手中的貨物,現在需要6個月。

  而中國一側的港口,5G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一些港口根本不需要總統的命令就能實現24小時運轉,沒有裝卸工人,只有無人吊車和無人貨車在忙碌。

  希望中國的經濟參與者能夠在更廣泛的領域譜寫類似的故事。

  眼下,每一個人要做的,就是洞悉趨勢,做好准備,靠理性和定力,把握住2022年的新機遇。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66526/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