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就有些人 幹什麼都能幹成?

日期: 2021-11-11
新聞主題: 裸照,寫真,視頻,惡搞,美女,自拍,搞笑

來源: 良大大

  這是我一直想寫的一個話題,如果你留意一下就會發現,那些卓越的人,做好一件事兒,還能做好另一件事,就算不同的領域也是如此。

  雷軍能把金山做上市,也能把小米做上市;

  馬斯克能把PayPal做成,也能把特斯拉做成;

  任正非年輕時,能成為全國百大技術標兵,中年時也能把華為做好。

  張小龍能把FOXmail做好,也能把微信做好,更牛逼的是,他在40歲的高齡學習高爾夫,幾年後竟然跑到英國職業配對賽上拿了個冠軍。

  大家都說李佳琦牛逼,一個人一晚就能帶貨幾個億,可是你知道嗎,他以前在線下做專櫃時,就已經很牛逼了,每天早上,都會有不少小迷妹在等他上班,好聽他介紹買美妝用品.....

  我們總說“風口”,其實這些人即使沒有遇到“風口”,也會在各自的領域混得不錯,“風口”只是放大他們的優勢而已。

  我總是想,這些人大概是掌握了把事兒做成的底層規律,所謂底層規律,就是可以在不同的領域遷移的能力,也因此才能做好一件又一件事兒。

  關於底層規律,我想到幾點,分享給大家,我不算成功,但卻一直在奮斗的路上,只是喜歡把路上的風景分享給你而已。

  

  1

  尋找杠杆

  有次雷軍接受采訪,記者問他:“創業這麼多年,最大的心得是什麼?”

  他說了四個字:“順勢而為”。

  這四個字,老生常談,誰不知道啊?但是,也許創業打拼多年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這4個字。

  真的,這世界不是比拼誰多努力,拼的是正確的努力。

  如果你的賽道不對,把自己累死也沒用,那是一種絕望的痛苦,如果賽道對了,你任何一點努力都會成倍放大,就像啟用了一個杠杆,把你撬動起來。

  你看,無論是雷軍、任正非、張小龍,還是李佳琦,統統都是找對了賽道,順應了潮流。

  且不說這些大人物,我近期認識了一些抖音上做的好的人,很多人在抖音上帶貨,年營業額都能過億。

  知道他們以前是做什麼的嗎?很多以前是做淘寶電商的,後來又做微商,現在又來抖音賣貨。

  很多人是草根,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有一點很值得佩服,就是對趨勢的敏感:

  電商的最新玩法有哪些?

  小紅書、快手、抖音各個平台帶貨有什麼區別?

  私域和公域以後哪個潛力更大.....

  這些問題,他們都能給你回答的明明白白。

  而且,關鍵是人家還都特別善於行動,要讓咱們開個直播,怎麼都要策劃一下,學習一下話術,再了解了解直播規則,再去准備一下道具......然後2個月過去了,再一想,算了,太麻煩了.....

  可這幫人,是說幹就幹,特別豁的出去,然後一邊幹一邊學。

  所以,在這個時代,要不斷的去探索邊界,不能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前段時間,我們做公眾號的有個小聚會,大家有個共同的心得,公眾號一開始流量好,收入也好,都覺得寫文章能寫一輩子,流量也會一直增長。

  但是這才幾年啊,用戶在公眾號的停留時間已經比3年前下滑了30%,但是湧入的人卻很多,所以大家的日子都沒以前好過,而且這個趨勢一定還會延續。

  當然,我也承認,即使在這個趨勢下也有做的不錯的,但是你也要看到,一個小公眾號已經很難再靠幾篇爆款文翻身了,這也是實事。

  也正因為看到了一點,即使我的公號數據還不錯,我也嘗試拍了些短視頻。其實每天只占我30分鍾,內容也是我文章中的精華。

  這個精力投入不大,很劃算,結果在抖音上發了不到10條作品,其中有2條的播放量就直接突破1千萬,10天不到就吸引了十幾萬人的關注。

  不是說我多厲害,而是現身說法,想告訴你,無論現在過的多殷實,在隨機的世界中,搞不好下一刻就是過眼雲煙。

  因此要拿出20%的精力,多去了解趨勢,去接受新事物,主動和不確定性進行碰撞。

  

  2

  打造支點

  只有杠杆行嗎?

  肯定不行,必須還要有個支點,否則那就不叫杠杆,只能叫板板。

  在抖音上能看到很多踩到風口的人,一些抖機靈搞怪的人,莫名其妙的就火了,但是別急,你過段時間再看,這些人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了。

  為啥,因為沒有支點,給你杠杆也沒用,這種“火”是不可持續的。

  那支點是什麼?就是一種底層的核心能力,就算在這個平台不火,在那個平台也能火,就算今天不火,明天也能火,而且是可持續,可迭代的。

  2006年,我在網上無意看到一篇名為《出租車司機的一堂MBA課》的文章,特別喜歡,就打印出很多份,送給我的企業家客戶。

  文章的作者叫劉潤,當時是微軟中國的部門經理,經常會寫一些商業類文章,我就開始關注。

  後來見證劉潤老師創業做咨詢,又去“得到”做主理人,現在成為知識服務界的天花板。

  劉潤的底層核心能力是什麼呢?就是商業分析能力+商業表達能力。

  出租車司機咱們天天遇到,幾乎沒人用商業的角度去分析,更沒人用合適的形式表達出來。

  沒有長期的積累,你就很難擁有這種思考能力,就算有些專家擁有這種思考能力,但是表達出來晦澀難懂,而劉潤卻能化繁為簡,無論是文字,還是視頻,都接地氣,又有深度......

  兩項能力一加乘,對手當然少之又少,而且,劉潤是圈子裡公認把一天時間用的最幹淨的人,每分每秒都創造價值。

  當時,經人介紹我認識劉潤,交流時,根本不需要寒暄啥,有事說事,直接進入主題,真的是清爽,我不是出了本書嘛,想請他做推薦,他說:

  “我一般不做推薦,但你是個例外....”

  嗯,比你有能力的人,比你還勤奮,而且情商還很高,就問你服不服....

  日語裡有個詞叫做“自慢”,意思是厲害的人,都有自己的專屬絕活,這和支點是同一個道理,只有這樣才能長久獨步武林。

  說白了,支點就是1,杠杆是後面的0,如果沒有1,後面再多的0也啥也不是。

  

  3

  發力方式

  找到了杠杆,擁有了支點,你還需要找到合適的發力方式。

  我把這個部分分為:巧勁和蠻勁。

  所謂巧勁,就是你幹一個事情前,一定要知道大方向怎麼做,否則你很可能會走很多冤枉路,也很容易掉坑裡。

  我研究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發現這哥們除了天賦稟異,還有個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特別喜歡拜師,他每個階段都會找到這個領域牛逼的人,向別人學習請教。

  他大學剛剛創業時,就是天天去找做社交媒體的前輩請教,有一個前輩告訴他,臉書要想做好,就需要發動老用戶去拉新用戶才行,扎克伯格就是聽從這個建議才做了起來。

  後來做大點了,公司要正規了,就天天和巴菲特、比爾蓋茨混在一起。

  向巴菲特請教股權設置,向比爾蓋茨學習如何管理,這些大佬對這個有潛力的後生倒也挺關照。

  關於巧勁,我也分享一下我做自媒體的心得。

  當年我想寫公眾號,可是我從沒寫過文章,也從來沒接觸過新媒體,不認識這個圈子裡的人,那怎麼辦?

  找教練啊,很多人都在教人寫文章,做公眾號,那就花錢找一個唄,而且我還想到,能出來教別人的,水平不會相差的太大,有些人收費很貴,僅僅就是名氣而已。

  所以,我就隨便在網上搜,找了一個最便宜的線上課程,只收180元。

  我知道一項技能根本不能靠幾節課就能掌握的,所以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想了解一個大方向,尤其是要把公眾號做大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當然,我也得到了答案,那就是:能得到大號的轉載。

  但問題也來了,我一個無名小號,就算文章再好,怎麼才能讓人家發現呢?

  於是我就逆向思考了一下,想到大號的文章也是需要被轉載的,於是我去很多大號後台留言,說要轉載他們的文章 ,就被拉到了一些轉載微信群裡。

  這些群裡都是各個大號的主編,要給自己公號找文章的,我就把自己的文章發到了群裡,這做法當然不受群主待見,我很快被踢出了群。

  然而,第二天,一個職場大號主編找到我,了解了一些信息後,就在頭條轉載了我的一篇文章,後來很多號也跟著來轉載,包括人民日報都來要轉載,我的很多其他文章也被挖了出來.....

  得到了足夠的曝光,訂閱的人也開始暴增,差不多2個月時間,一下就從2000漲到了10萬,完成了起步。

  你可能覺得我有點耍心機,實誠的講,所有從零起步做起來的人,都是想盡各種奇招,只是沒人願意分享,而我願意。

  

  我現在做抖音,也是同樣的方法,我在抖音上找了一個教練,價格是我能找到最便宜的,而且開課的地點就在我家旁邊,多方便啊,就她吧。

  2天的課程,我不太關注所謂的技巧,只想知道抖音的底層邏輯是什麼,以及最大的坑是什麼。

  最後知道抖音的推薦算法,就像是個漏斗,從下往上是不同級別的流量池,共有8個等級,機器會根據你作品的互動數據來判斷要不要把你往上一個流量池推薦。

  但是問題來了,一個剛來的人,在最底層的流量池,只會給你幾百的曝光量,很難獲得好的互動數據。

  有沒巧勁可以使呢,有,就是花點錢,去投DOU+,這有點類似給自己打廣告,不同的價格,曝光量也不一樣,這不是簡單的花錢買流量,你可以理解為,人工去幹預算法,把作品直接帶到下一個流量池。

  簡單比喻一下,就好比一場圍棋比賽,分為初賽、復賽、決賽,但是參加初賽的人太多,有幾百人,我要和他們都比完,就會消耗太多時間和精力。

  我覺得自己的棋藝還可以,於是申請直接進復賽,只需要面對幾個對手,打贏他們就能進決賽。

  我發了10條作品後,找了一條我自己覺得最好的,投了300的DOU+,想試試效果,第二天醒來,發現作品已經到最頂級的流量池,播放量接近1000萬。

  而且,很多人來我的主頁瀏覽,把另外一條視頻也帶火了.....

  教我的那個老師也刷到了我,看我數據這麼牛逼,就發微信問我:

  “你投DOU+了吧?”

  “嗯,投了。”

  “投了多少?”

  “300”

  她沉默了一會兒,發來3個字:“不可能......”

  這就是抖音的底層邏輯,那麼最大的坑是什麼呢?

  就是“敏感詞”,如果視頻字幕中有敏感詞,機器就不會推薦了,你的視頻就被卡死了,你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怎麼避免?當時在課上老師分享了一個小工具,在上面檢測一下敏感詞,替換成拼音即可,不用半分鍾,單就這一點,我覺得學費值了,能讓我少走多少彎路啊。

  我之所以這麼詳細描述,就是想通過我的案例,讓你體會一下“選擇”和“努力”哪個重要,要我說,兩個一樣重要,但是“選擇”的排序更靠前。

  記住,在正確的選擇下正確的努力才是最重要。

  在這個大前提下,巧勁和蠻勁要結合發力才行。

  

  什麼叫做蠻勁?

  就是不管做什麼事,先不要想太多,先去做,一定要先做到足夠的量,量沒上來,說其他都是扯淡。

  我自己發明了一個“100法則”,意思是,把一件事先做100遍再說。

  我學習高爾夫球,就要求自己先在練習場打100天,之後,才下場,改進技術。

  我的老讀者也知道,我寫公眾號文章,提出過“先寫100篇垃圾”的觀點,做抖音,我也是想先拍出100條作品。

  在“100法則”裡,對質量要求不需要太高,不管怎麼樣,先做起來,做100次再說。很多人都卡在這裡。

  我見過想寫公眾號的,總是寫不出第一篇,你要問他,他就說書讀的不夠多,技能也掌握的不夠,要再積累積累。

  做短視頻也是,我認識一個作者,想做短視頻,老不開始,我問他為啥,他說自己形象不夠完美,需要先去健身,讓自己瘦點,這樣好上鏡。

  我有理由相信,就算他瘦下來了,估計也會找到其他理由開始不了。

  “100法則”就是讓你降低對自己的完美預期,就當是嘗試玩玩,就算是產生垃圾,無所謂,先搞100次看看。

  這裡的“100”只是個象征的概念,指一定的量,具體多少可以根據情況來調整。

  當擁有了一定的量時,你才能從這些“量”上去吸收反饋,去洞察規律,去尋求改良,然後不斷的突破。

  當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因為這個“量”上,你大概也能判斷出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賽道,如果不適合,就要果斷退出,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有時苦苦堅持自己不適合的事,也是挺傻的。

  

  4

  啰鄴囵A炊啵膊恢欄魑荒懿荒芸賜輳 這些觀點,不一定對,只是我的體會和總結。

  我這人打小就喜歡瞎琢磨事兒,然後再去嘗試,雖然我也沒做成多大的事兒,但是找規律,再去用實踐印證,本身就挺有樂趣的。

  文章中所謂的“杠杆”、“支點”、“發力方式”,僅僅是為了把文字裝進來而找的3個套子,你可以根據你的經歷來理解。

  總之,就是希望你能打造一套屬於自己的底層方法論,可以遷移,可以迭代,這樣就不會害怕什麼“大浪淘沙”,因為你把自己變成了浪。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64181/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