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女連線中國親生父母 謝你們扔

日期: 2021-10-18
新聞主題: 俄羅斯,英國,美國,越南,菲律賓,日本,韓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泰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墨西哥,巴西,伊拉克

來源: INSIGHT視界

  姑娘叫喬伊·瓊斯,是一名美籍華人(專題)。

  在外人看來,喬伊·瓊斯的人生光鮮順遂——美國長大,耶魯大學畢業,如今已經結婚生子,家庭幸福美滿。誰能想到,這樣優秀的她,是一名棄嬰。

  

  喬伊·瓊斯出生沒多久,就被親生父母遺棄,後來被送進了福利院,又被一對美國夫婦領養。夫婦倆將她帶到美國,就這樣,喬伊·瓊斯在大洋彼岸,度過了自己的前半生。

  24歲那年,她通過國內媒體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然後進行了一次跨洋視頻對話。這次對話,顛覆了很多人對“久別重逢”的想象——時隔24年第一次見到親生父母,喬伊·瓊斯的表現,很冷靜。

  

  沒有指責,沒有怨恨,甚至沒有問當年被遺棄的原因,有的只是全程禮貌性微笑,感謝父母給予她生命。

  反而是當初拋棄她的母親,情緒激動,一邊哭著一邊道歉——「女兒對不起,你那麼一點,媽媽就把你扔掉」「媽媽這麼遠,媽媽保護不了你」

  

  不知如今痛哭流涕的母親,是否想過,當初尚在襁褓的嬰兒被丟棄在馬路邊,稍有不測,就會有生命危險。面對母親的道歉,喬伊·瓊斯的回答,可謂“溫柔一刀”——她只是淡淡說了句,沒關系,真的很感謝你,扔了是件好事。

  
  也正是這句話,將喬伊·瓊斯推上了風口浪尖。

  有人說,喬伊·瓊斯太冷血了,對方好歹是親生父母。可在主頁君看來,「感謝」這個詞,諷刺,卻也誠實無比——喬伊·瓊斯很清楚,沒有當初的拋棄,她就不會遇到如今的養父母,一步步長大,長成一張沒有被生活欺負過的臉。是素不相識的養父母,給了喬伊·瓊斯第二次生命和嶄新的人生。而她的親生父母,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重男輕女的糟粕思想也好,生活所迫也罷,當初拋棄親生骨肉,就是一種不負責的行為。

  

  生而不養,那又何必生呢?喬伊·瓊斯的故事,也讓主頁君開始重新審視那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很多人從小就被灌輸“養育之恩大於天”的思想。可實際上,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當父母的。

  做父母不用考試,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我們看過太多自私的父母,親手毀了孩子的一生。還記得”殺魚弟“孟凡森嗎?

  9歲那年,他因為一張蹲在地上殺魚的照片迅速走紅。

  

  後來人們才知道,小男孩早已輟學。身為家中長子的他,在堅信「讀書無用論」的父親的“逼迫”下,早早接過了生活的重擔。父親不僅剝奪了孟讀書的權利,因為性格暴躁,還總是打罵孩子。

  在孟凡森走紅後,父親更是將他變成了賺錢的機器——以他的名義開店,帶他上節目,掙快錢,榨幹兒子的價值。

  

  就這樣,孟凡森被父親推入一個利益熏心的世界,和本該有的美好純潔的校園生活,漸行漸遠。這樣窒息的成長環境,導致孟凡森心理有些扭曲。長大後的孟凡森,幾次重回大眾視野,都是因為負面新聞——打架斗毆;被父親毆打,差點摘除眼球。這每一條新聞背後,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傷。
  最令人心痛的,還是他17歲那年,喝下百草枯試圖自殺。喝下毒藥之前,他和父親大吵了一架。這是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麼多年過去了,原生家庭還是沒放過他。和孟凡森的父親一樣,是利己主義者的,還有演員毛曉彤的父親。

  在之前,很少有人能想到,一向以甜美形象示人的毛曉彤,有個千瘡百孔的原生家庭——她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父親沒有參與她的成長。

  

  可長大後,那個沒有盡一點義務的父親卻出現在她面前,張口就要五千萬贍養費。女兒不給,他就鬧到電視台,放出狠話「咱們一塊下地獄吧」。

  

  毛曉彤父親的所作所為,常常讓人想起那句——做父母的唯一門檻,就是有生殖器官且功能正常而已。

  不過,上面這些例子,終究是極端個例。大多數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創傷,是藏在細枝末節裡的。有多少孩子,第一次感到絕望與無力,是拜父母所賜?

  你或許看過最近刷屏的那個新聞——一個媽媽,覺得《阿衰》這本漫畫書不適合小孩子看,再加上孩子考試馬虎出錯,一氣之下,當著孩子的面,把書撕了。

  
  她明明知道,孩子有多喜歡那本漫畫書。那本《阿衰》,對孩子來說,或許是重壓之下的烏托邦。如今這個心靈寄托,被媽媽親手摧毀。孩子有多難受呢?

  書被撕了之後,他再也沒有提起過。悲莫過於無聲。

  

  還有那個因為兒子和自己頂嘴,就借著酒勁兒,將兒子親手做的模型,全部砸了的父親。

  

  等第二天酒醒了,看著心碎的兒子,他非但沒有悔意,甚至還放出狠話:“如果還敢頂嘴,就繼續砸。”

  

  在這些家長眼中,孩子與他們從來不是平等的關系,而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他們對孩子,毫無尊重可言。這些家長或許都忘了,孩子也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而不是附屬品。

  3.

  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但不幸的源頭,大多來自原生家庭。

  這一個個揪心的故事,也讓主頁君再次意識到——

  為人父母,絕不僅僅是生下孩子那麼簡單。

  生下孩子,只是開始,「育人」才是為人父母的根本。

  
  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TA們世界觀的搭建,性格的養成,都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多少孩子,就因為父母教育方式不當,活在水深火熱中。很多父母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一套,可實際上,它釀成的悲劇還少嗎?

  一男孩落水後被救上岸,第一句話就是“爸爸別打我”,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爸爸的打罵比失去生命更可怕。

  

  知名作家麥家,也是「棍棒下」長大的孩子,他從小對父親恨之入骨,恨到什麼地步呢?20多年,從未叫過父親,甚至自己偷偷改了身份證上的名字。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早年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決定了其一生的幸福。

  的確。主頁君一直認為,除了父母的教育,成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很多孩子,因為成長環境,變得不再相信婚姻。比如春夏。

  她說家族所有女性都離過婚,她無法在任何一個人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所以對結婚的欲望沒有那麼大。

  

  還有人,變得渾身是刺。比如《安家(電視劇)》裡的房似錦,她總是一副強勢的面目示人。那是因為,她從小長在重男輕女不被父母待見的家庭,她習慣穿上厚厚的鎧甲,保護自己。

  
  太多人,從少年走到中年,再走到暮年,童年創傷卻從未結疤。最可怕的傷害,從來不是山崩地裂的,而是瑣碎、平淡、且持久的。

  4.

  多年前,《歡樂頌》熱播,樊勝美的一句“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戳中無數人。可總有人,不信命。

  美國年輕作家塔拉·維斯特弗,靠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塔拉·維斯特弗在17歲之前,和父母家人生活在閉塞的大山裡。在這裡,父親是絕對的領導者。不許塔拉·維斯特弗上學,還從小給她灌輸“女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是男人的附屬品”這樣的思想。可以說,塔拉·維斯特弗的原生家庭糟糕透了,但她從未妥協。

  她自考了本科,後來還拿到了劍橋大學的碩士學位,徹底走出了大山,擺脫原生家庭的桎梏。

  還有我們熟悉的孫儷和上面提到的毛曉彤。她們都在小時候被爸爸拋棄,長大後把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化為前進的動力,靠自己逆風翻盤。

  

  所以,如果你曾經受傷,或正在經歷痛苦,我想和你說——原生家庭的不幸,從來不是你的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出身。如果可以穿越時空,我想穿梭到你快要放棄的那個時刻,告訴你,就算全世界都忽視你、為難你,你也要看見自己。看見一個事實,那就是,你值得被愛,也值得好好活下去。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59931/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