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行员投掷氢弹失败 拒不跳伞

日期: 2021-10-16
新闻主题: 文学艺术作品展示,历史话题

来源: 望阑深处

1971年飞行员杨国祥驾机投掷氢弹失败,拒不跳伞,结果如何?



1966年1月17日,西班牙上空,美国的一架B-52轰炸机与加油机意外相撞。随着一声轰鸣,空中腾地出现一个巨大的火球,两架飞机随即迅速地往下坠去。

西班牙民众无不惊惧地看着这一幕,只叹又要出现一场机毁人亡的悲剧。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轰炸机上还载着四枚氢弹——

1945年,仅一枚原子弹就造成了广岛将近7万人化为灰烬的悲剧,这四枚氢弹要是炸响,岂不是要将西欧夷为平地?



然而几分钟过去了,预料之中的爆炸并没有发生,美国白宫中的官员大大松了口气,立即派出搜查队伍寻找氢弹的下落。

所幸,四枚氢弹中,有三枚都在降落伞的缓冲下,安稳地落到了巴洛麦利斯村中的稻田中,还有一枚则投进了地中海深处。

氢弹,又称热核弹,其恐怖的杀伤力是原子弹远远无法比拟的。

美国在西班牙上空闹的这么一出,被后世称为帕利马雷斯氢弹事故,列入了全球十大恐怖核事故之一。



帕利马雷斯氢弹

5年后,我国在空投核试验中也出现了一次紧急事故——

当时飞机上的投掷装置出现故障,周总理亲自指挥飞行员跳伞,那名飞行员却“违令不从”,最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一大奇迹。

上世纪60年代,我国首颗原子弹、氢弹先后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成功爆响,科研人员随即投入到了投掷氢弹的试验中。

氢弹如弹药,需要相应的“枪支”作为载体,才能让其实现实战价值。

枪者,导弹也。但导弹射程远,从成本和风险上来说,在一般试验中用导弹,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那么,要实施空投核试验的话,又该用何种战机最为合适呢?



杨国祥

杨国祥,云南玉溪人,1929年出生在一个彝族贫农之家。

父兄不堪国民党反动派的侵扰,屡受迫害,因此杨国祥从小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养成了独立自强、爱憎分明的性子。

1948年,杨国祥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次年入党,建国后在玉溪军分区中担任骡马队指导员。

人民空军建立前夕,杨国祥从军分区上千名指战员中脱颖而出,体检通过后便被送到了牡丹江航空学校中学习深造。

几年后,杨国祥凭借优异的军事素质,被选任为强-5战机主试飞行员。

在强-5战机的研制工作中,杨国祥所作的突出贡献有目共睹,他对强-5的性能和优势十分清楚。

因此在核工业九院的科研人员向他征求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建议,可以用强-5战机为“枪”,完成本次试验。



强-5原型机

周总理对此次空投试验很是重视,在两个多月的调查论证中,他不止一次地向科研人员询问可能影响试验成败的各种因素——

战机在空中受气候影响时该怎么办?万一投弹失败又有什么应对措施?

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九院的科研人员召开了无数次学术讨论会,力求保证这次试验的万无一失。

1971年12月30日下午,杨国祥严阵以待地坐在强-5中,等待着起飞命令。

13时整,一颗绿色信号弹划破天际,杨国祥深吸一口气,拉下驾驶杆,增速、拉起、爬高,有条不紊地驾机朝核试验场区飞去。



挂载氢弹的强-5

飞机离地越来越远,当升到三千米高度时,杨国祥的耳机里传来塔台指挥员的声音:“2178,2178,情况怎么样了?”

杨国祥冷静地回答:“一切正常。”

强-5的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以最大功率运行着,飞机很快便临近了预定试验区上空。

杨国祥按照计划,解除了氢弹的第四道保险,随即打开了时统开关,向地面人员表示自己即将进行投弹。

他熟练地操作着驾驶杆,机头随之仰起,向高空冲去,当仰角达到45度时,杨国祥用力地按下了投弹按钮——

情况并没有按照预定计划那样发展,杨国祥一愣,怎么还没投?

他迅速在操作台上扫视了一圈,确认方才操作无误后,立即呼叫塔台,请求应急投弹。



“如果出现弹投不掉的情况,怎么办?”

几个月前,周总理在会议上反复确认,当时航空专家张开帙信誓旦旦道:

“除正常投弹线路外,为了以防万一,我们还铺设了应急投弹线路和超应急投弹线路。”

“如果还是投不掉呢?”

周总理很是忧虑,新中国发展不易,核试验是聚举国之力搞出来的,他们不能辜负人民的重托,闹出失误。

“如果怎么都投不掉,只能让飞行员在预定投弹区跳伞,或是突破禁律,带弹着陆。”



杨国祥在收到同意应急投弹的回复后,立即重新校正航线,向核试验区飞去。

他再一次拉起飞机,屏息凝神地启动了应急投弹系统——

这一次,核炸弹仍然没有甩投出去,杨国祥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依照耳机中塔台的指示,再次掉转机头,进行了第三次投弹。

还是没有成功,此时强-5的剩余油量已经不多,再不足以支撑他进行第四次尝试了。

远在北京的周总理实时接收着来自现场指挥员的消息,也是心焦不已。他向指挥员指示:“告诉飞行员,实在不行就跳伞!”



杨国祥

杨国祥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飞行员,自然知道此时选择跳伞,是最能保全自身安全的办法。但在这个生死关头,杨国祥犹豫了——

他安全了,载着氢弹的战机就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炸毁在核试验基地。

他怎么能让无数科研人员数十年来的心血付诸东流呢?国家财产不容有失,科研人员的心血更是不容践踏!

杨国祥瞬间下定决心,他要带弹着陆。

带弹着陆也在原有的预定方案之中,只是这个史无前例的方案有着太多未知性。

塔台的几位指挥员在收到杨国祥的申请后,思量再三,最终同意了这一决定。

地面机场随即拉响警报,核试验基地所有人员都有序地进入到了防空洞中。塔台指挥车上,只留下了宋占元和唐志敏两人负责指挥飞机着陆。



“杨国祥,我是宋占元,我在塔台上,机场天气晴好,你一定要沉着冷静,确认挂钩锁死,避免核弹脱钩炸毁。”

“明白。”

杨国祥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冷静、坚定。

此时他手下的每一个操作,都关乎着试验基地中数万名科技人员的性命——转弯、降落、检查襟翼、确认起落架。

地面所有人的心都高高悬起,直到杨国祥驾驶着飞机平稳落地的消息传来,众人才长长地出了口气。

杨国祥也不知自己是怎么做到的,直到几位领导在停机坪拍着他的肩,表扬他的英勇行为,他才堪堪缓过神来。

落地时间是13时45分。



杨国祥荣获特等奖

在这短短半个多小时中,杨国祥在重大抉择面前迸发出的魄力令人为之心折。

他只差一点就要成为新中国核事业史册上的烈士,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事后,杨国祥荣立一等功,而这次核试验意外的原因也很快有了结果——竟是弹架上的一个小螺丝多拧了一下。

找到原因后,研究人员迅速实施改进措施,重新分析了这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

1972年1月7日,杨国祥再次驾机驶向蓝天,顺利地投下核炸弹,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我国的热核科研史册上,记载着太多英雄。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籍籍无名,但他们的担当、血性和胆魄却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文/木中青

参考文献:《科技潮》《云南档案》





本文章来自于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网)
https://www.westca.com

这份报导的网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59548/lang=s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