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背滅國大恨 他十余年策劃了謀殺

日期: 2021-10-16
新聞主題: 俄羅斯,英國,美國,越南,菲律賓,日本,韓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泰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墨西哥,巴西,伊拉克

來源: 了望智庫

  背負著滅國大恨,他散盡家財、耗十余年策劃了一場謀殺。

  行動失敗、復國夢碎,在人生的 " 下半場 ",還有什麼使命等他去完成?

  

  1

  殺一人,能解決問題嗎?

  前 230 年,苟延殘喘多年的韓國成為秦在滅六國之路上收獲的第一個成果,享年 173 歲。

  這並不讓人意外的結局,徹底改變了貴族青年張良的人生軌跡。他的父祖先後執掌相印 87 年,他的家族見證著國家如何在變法之後逐步強盛、又在四面強敵的欺凌之下日漸衰弱,直至遭到致命一擊。

  追憶家門的榮耀和父祖的遺志,洶湧的恨意襲來,張良要讓秦王血債血償!

  於是,他散盡家財、廣招猛士,弟死不葬,以示決心。可是十幾年過去,荊軻壯士死了、姬丹同志死了,眼看著秦王的夙願達成,自己卻無能為力。

  前 218 年,他終於等到了機會——秦始皇東巡。浩浩蕩蕩的車隊行至陽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時,一個不在意料之內的狀況發生了:秦王的安保工作做得很好,同款座駕好幾輛,仇人坐在哪輛車裡無從分辨,而機會只有一次。

  張良一咬牙,令埋伏好的大力士發起攻擊,120 斤的大鐵錘掄出去,誤中副車。憤怒的秦始皇發出全國通緝令,三十多歲的熱血青年張良不得不改名換姓,從此南下浪跡江湖。

  他的傳奇人生始於下邳(今江蘇邳州)某座小橋上的丟鞋子游戲。

  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老頭坐在橋上,看到他走過來竟踢掉了鞋子:

  " 小子,快把我的鞋撿回來 !"

  張良很生氣,剛要發作,想到自己堂堂相門貴子怎能和一個市井老者一般見識,就撿起鞋送了回去。

  老頭得寸進尺:

  " 你給我穿上!"

  張良心裡犯了嘀咕:難道他腿有殘疾、行動不便?好人做到底吧。他低頭給老頭穿上了鞋。

  誰知老者起身就走,留下一句話:

  "5 日後天明時在此等我。"

  這是什麼操作?思路如此清奇,應該是個高人!無業游民張良決定赴約。5 日後,他趕到橋邊時天剛剛亮,然而,壞脾氣的老頭居然先到了!於是,這個 5 日之約又重演了兩遍。

  直到二人相識後的第 20 天,張良終於跑了個第一名,率先來到橋邊。老人表示滿意,掏出一冊《太公兵法》(《素問》)給他:

  " 小伙子,僅憑一腔孤勇橫沖直撞是幹不成大事的。你的銳氣挫得差不多了,現在應該能靜下心來研究兵法、思考大事了吧?讀好此書,你可以成為帝王師!"

  張良醒悟:曾經的自己行事太過莽撞,成大事切忌沖動!

  隨後,他靜下心來專心研究兵法。在《太公兵法》中,他學到了如何排兵布陣和應對戰場實況;掌握《奇門遁甲》的原理之後,為便於在實戰中應用,他把 72 局減到 18 局,再分陰九局和陽九局,完成了 " 奇門遁甲 " 傳承史上的第三次改革。

  這一研究就到了秦始皇的死期。

  一人身死,天下復亂。

  前 209 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天下雲集響應,張良趁機拉起一支百余人的隊伍繼續反秦,如有機會,他還想復韓。

  在投奔農民軍領袖景駒途中,他遇見了劉邦。

  2

  滅一國,下一個目標是?

  前 208 年 6 月,項梁、項羽叔侄所部已發展到六七萬人的規模,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滕州)共商大計。

  張良見項梁:

  " 立楚王有利於提高您的號召力,您可以如法炮制,比如,立韓王的後人為王,借以多樹黨羽。我看橫陽君就不錯。"

  項梁很夠意思,橫陽君成了韓王,張良成了韓相(司徒)。光復祖國、重建家門的夙願實現了!現在,他以為自己的使命就是輔佐韓王收復故地、再創大業。他在穎川與秦軍交戰數次,互有勝負,始終不能破局。

  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先入關進鹹陽的一方為王。

  劉邦打算取道穎川、南陽,走武關進入關中。

  前 207 年 7 月,劉邦率兵打跑穎川的秦軍,請韓王留守陽翟(今河南禹州),讓張良隨軍南下。9 月,劉軍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秦軍退守宛城(河南南陽)。

  劉邦急著進鹹陽,打算繞道西進。

  張良認為不妥,勸道:

  " 您西進路上秦兵眾多,而且都扼據險要地勢。如果繞路前進,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殺過來,貴軍腹背受敵相當危險!"

  劉邦恍然大悟,率軍乘夜抄小路悄悄返回,到拂曉時分,已把宛城團團圍住;接下來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官民,兵不血刃地拿下宛城。南陽郡的其它城池守將見自己的上級領導已降,紛紛效仿,劉邦兵威大振。

  下一個難點是峣關(今陝西商州),這裡是拱衛秦都鹹陽的最後一道關隘,易守難攻。擔心項羽搶先的劉邦,想要親率所部兩萬余眾發起強攻。張良獻計:

  " 目前守關秦軍兵力還很強,不可輕舉妄動。峣關守將是屠夫之子,這種市儈小人用錢就可以收買。您可以派先遣部隊,在四周山上布設大量軍隊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後,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就可能成功。"

  劉邦依計行事,敵軍守將果然獻關投降,並表示願意協助進攻鹹陽。對於這一成果,張良很冷靜:

  " 現在想叛秦的只不過是守將,士卒未必服從。我們貿然行動,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

  一番突擊之後,秦軍大敗,棄關退守藍田(今陝西藍田)。劉邦乘勝追擊,繞過峣關、穿越蕢山,大敗秦軍,然後,大軍繼續西進,於公元前 207 年 10 月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 25 裡)。

  這時,剛享受 46 天秦王待遇的子嬰自知大勢已去,以繩系頸、乘素車白馬、捧著御璽符節,走出城門表示投降。

  至此,大秦土崩。

  3

  進鹹陽,人心向背初顯

  

  張良畫像。

  進入鹹陽,看到豪華的宮殿、美貌的宮女和數不盡的奇珍異寶,劉邦沉溺其中忘乎所以。張良柔中帶剛地表達了擔憂:

  " 您看,因為秦王多行不義,您為天下人鏟除了禍害,才有機會進入鹹陽。現在,應當布衣素食以示節儉,讓世人真正看到您跟秦王天壤之別才好。可是,大軍剛入秦地,您就忙著享樂,這無異於助紂為虐啊。"

  與其他下屬的直接頂撞相比,這種表達方式,劉邦比較受用,遂下令:

  * 封存秦宮、府庫、財物;

  * 還軍霸上整肅軍隊,以待項羽等各路起義軍;

  * 與老百姓約法 "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 並廣而告之。

  幾番表演之後,劉邦得了民心,為日後經營關中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項羽率諸侯兵抵達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見劉邦命令守軍緊閉關門,立即令英布督軍發起強攻。

  到了 12 月,劉邦軍霸上,項羽駐鴻門,兩軍相距 40 裡。這時,曹無傷告密(" 沛公要在關中稱王 "),怒發沖冠之下,項羽決定次日出兵滅掉對手。叔叔項伯馬上私會老朋友張良,讓他趕快逃命。

  張良利用這對叔侄顧小義不顧大局、死要面子公私不分的特點,不僅在鴻門宴上保住了劉邦,還成功地轉移了霸王的視線——使其放任劉邦所部不論、引兵西屠鹹陽,殺子嬰、燒秦宮、搜刮其珍寶和美女後,決定 " 衣錦還鄉 "。

  前 206 年 1 月,項羽貶楚王為 " 義帝 ",將其流放到郴(今湖南郴州);2 月,自立為 " 西楚霸王 ",定都彭城並大封諸侯。當然,項羽並未全然放下對劉邦的戒心:

  一方面,他違背約定,將劉邦分封到荒涼的巴蜀,把關中留給 3 位秦將,以遏制對手;另一方面,以 " 韓王無軍功 "" 張良還跟著劉邦 " 等理由,將韓王留在了自己眼皮底下。

  此時,張良的計劃仍是回到韓王身邊,順手把劉邦獎勵的金百鎰、珠二斗悉數轉贈給項伯,求他在侄子面前為漢王請封漢中。就這樣,劉邦占據(至少是名義上)了秦嶺以南的巴、蜀、漢中三郡之地,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

  4

  舊主死,卅載家國夢碎

  4 月,劉邦啟程就國,到褒中(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如約放張良回彭城。看著群山之上凌空高架的棧道,張良建議:

  " 此處除了棧道再無其他行軍道路,您的大軍通過之後,應燒掉這條路表示自己沒有東顧的意圖,方可暫且打消項羽的疑慮,同時防止其他勢力攻擊漢王。"

  8 月,劉邦大軍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突襲三秦,奪取了關中。

  

  陝西寶雞陳倉區境內的懸空棧道。圖|圖蟲創意

  項羽怒不可遏,決定率兵反擊。

  張良站出來說情:

  " 您早就把漢中封給了劉邦,現在他只是聽您的命令拿回了自己的土地,算什麼罪過呢?而且,現在更緊要的事情是齊王田榮謀反!您得早做打算啊!"

  項羽覺得此言有理,況且,韓王還在我手上,張良不敢騙我,於是,揮師北擊三齊。劉邦又逃過一劫,抓緊時間積蓄力量。

  那麼,張良會拿自己家族三代效忠的韓王性命開玩笑嗎?筆者認為,他之所以願意幫助劉邦,主要有 3 個原因:

  其一,劉邦對韓王有襄助之恩——打敗秦軍、占據穎川,韓王才有了棲身之所;

  其二,劉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在其麾下能夠得展所長,與肆意妄為的項羽相比,劉邦著實是個能聽得進勸告的好領導;

  其三,項羽一家獨大對自己和韓王沒有好處。秦王的暴行歷歷在目,項羽若想統一天下,定會逐一滅掉這些原有的諸侯國,到時韓國連苟延殘喘的機會也求不得。劉邦勢力的增長,有助於制衡霸王,韓國可在夾縫中謀一絲生機。

  這個安排看起來十分理智,然而還是錯了,錯在用到了一個不理智的人身上。

  不久,意識到上當的霸王下令處死韓王,徹底打碎了張良的初心。在一個寒徹骨髓的冬天,年近五十的張良頭也不回地逃出彭城,投奔劉邦。生逢亂世,還有更重要的使命等著他去完成。

  時勢塗炭百姓,也孕育英雄;

  格局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廣。

  5

  得三人,破楚指日可成!

  前 205 年,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 5 個諸侯相繼歸附,劉邦因此得兵 56 萬;4 月,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率兵伐楚,直搗彭城。

  小勝之後,劉邦惡習復發,沉迷於酒色財氣之中不可自拔。

  待項羽親率 3 萬精兵從小路火速回師彭城,劉邦數十萬大軍竟成了烏合之眾,一戰便遭慘敗。望風轉舵的諸侯們紛紛背漢向楚。

  劉邦丟下父親、妻子和兒女,只帶上張良等數十騎狼狽逃跑。

  逃至下邑,他驚魂未定:

  " 關東地區我不要了,誰能立功破楚,我就把關東平分給他。你們看誰行?"

  事實證明,劉邦寧肯把血親骨肉丟給敵人也要帶走張良,絕對是一個物超所值的決策。張良臨危奉上絕地反擊之策:

  " 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彭城之戰,項羽令其出兵相助,他卻按兵不動。項羽這個人心胸狹隘,肯定會伺機報復,英布對自己的處境心知肚明。項羽分封諸侯,沒有受封的彭越肯定心懷怨恨。您手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獨當一面。

  大王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破楚,指日可待!"

  於是,著名辯手隋何領命前往九江策反英布;同時,劉邦遣使聯絡彭越,委派韓信率兵北擊燕、趙等地,壯大漢軍力量,迂回包抄楚軍。

  5 月,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韓信在北路戰線上進展順利,相繼平定了魏、代、趙、燕等地。

  前 204 年冬,楚軍竭力截斷漢軍的糧道。被困的劉邦大為焦急,酈食其獻計復立六國之後與六國君臣,以收買人心,認為這樣便 " 德義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稱霸,楚人只得斂衽而朝。"

  劉邦速命人刻制印璽,使酈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張良得知此事,立即喊停:

  " 古今形勢不同,此法無異於飲鴆止渴,照此做法,天下將再次大亂,陛下的大事就要壞了。"

  劉邦立即下令銷毀已經刻好的六國印璽,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戰略失誤。

  6

  用詭道,畢其功於此舉

  到 203 年,韓信占據了齊國故地,欲自立為齊王。

  劉邦很生氣,張良卻表示:這筆交易太劃算了!您拿一個虛名換得一個猛將為您拼命,何樂而不為?

  接下來,張良拿著印綬封韓信為王,同時征調其軍隊擊楚。韓信大軍一到,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轉折——漢對楚逐漸形成合圍之勢,漢軍從戰略防守轉入戰略反攻。

  韓信在齊地不斷襲擊楚軍,彭越屢次從梁地出兵斷絕楚軍糧道。楚軍兵疲糧竭,項羽無奈送回劉邦父親與妻兒,希望講和。

  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在這個關鍵時間節點,張良與陳平一起勸諫:

  " 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於此舉。"

  劉邦親征項羽,並令韓信、彭越合圍。然而,大軍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因韓信、彭越的援兵遲遲不到,慘遭失敗。

  張良道破其中奧妙:

  " 楚國即將滅亡,韓信、彭越雖已受封為王,卻沒有劃定封地。二人此次不來,問題就出在這裡。"

  解決了這個問題,兩個月後,韓、彭果然派兵來援。

  漢軍兵馬陸續會集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沱河北岸),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一代霸王,戰敗自刎。

  至此,歷經 4 年的楚漢戰爭宣告結束。

  國基初奠,天下始定。

  前 202 年 2 月,劉邦稱帝;5 月,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盛贊張良:

  "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下一個難題是定都,這對新興王朝至關重要。

  齊人婁敬說關中地勢險要,勸劉邦定都關中;還有一眾大臣力陳建都洛陽的好處。張良全面分析了兩地的利弊:洛陽雖天然險要,但腹地太小,容易四面受敵;關中則北、西、南三面有險可守,向東可控制諸侯,黃河、渭水可以開通漕運,運輸天下之糧,供給京師。

  漢王朝由此定都關中。

  7

  辭帝師,獨善身於留地

  現在,我們有必要總結一下:張良為何能夠在亂世中建立如此豐功偉業?

  關鍵詞:厚積薄發、謀勢謀心。

  出身累世相門的張良自幼受家學熏陶,後來又獲兵書傳承,亂世的歷練和自我沉澱打造出他強大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善於謀勢謀心,從秦末起義、楚漢戰爭到漢王朝的建立,這個特長發揮了極大作用。

  【注:張良後來在助劉邦推翻秦朝、平定諸候、戰勝項羽的過程中,最常用的就是《奇門遁甲》中天遁、地遁和三奇並進之方法,屢試不爽。】

  在秦朝全國兵力集結之前,他判斷最重要的任務是快速推翻這一搖搖欲墜的暴虐政權,摸准相關各方的心理,攻得准、撫得當、賄得靈、殲得狠,沒有給秦軍留下任何反攻之機。

  隨後,順楚漢爭天下的戰略態勢,組建諸侯聯合軍隊,在此過程中張良一計連一計,利用各勢力之間的矛盾扭轉敗局,分裂敵方陣營、牽制敵軍主力,最後形成了圍殲敵軍的決勝之勢。

  當然,他的 " 謀勢謀心 " 不止用在了敵人身上。劉邦是個會拿儒生帽子當尿盆的人,並不知書達理。對這樣的領導,張良放低姿態、以較溫和的語氣進言,避免激怒對方、影響大局;懂得挑選開口的時機、針對其最強烈的需求對症下藥,如在與劉邦意見向左時,從天下大業出發,諫言簡單果決、切中要害,屢屢挽救危局。

  因此,他越發得到劉邦的信任,基本上可以一計定乾坤。

  張良之智,不在帥帳、不在將案,而在廟堂——他是處於戰略中樞的謀略大師(其他人再重要,也是在圍繞其總體布局運作),由此將中國古代兵家推上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為後世的戰略謀劃提供了千古可鑒的成功樣板。

  天下初定,張良順勢從 " 帝者師 " 退居 " 帝者賓 " 的位置,並逐步隱退,避免被卷入漢初翦滅異姓王乃至皇室爭權的殘酷斗爭。

  面對 " 自擇齊國 3 萬戶為食邑 " 的重賞,張良不受,只請封最初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以婉轉的方式表示謙恭並打出感情牌,使擅長兔死狗烹的領導念著往日情分給自己留下一線生機。

  

  2021 年 8 月 26 日,陝西留壩縣張良廟院內古建築。圖|IC photo

  前 186 年,一代傳奇高手張良在風景宜人的黃袍山(位於湖北通城縣東南)壽終正寢,謚號文成。其子張不疑繼任留侯,至孝文帝五年(前 176 年)失去了君王的最後一絲恩義——因 " 不敬 " 之罪失去了封地。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59522/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