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3揭開國內蘋果供應鏈隱憂

日期: 2021-10-10
新聞主題:

來源: 鈦媒體APP

  日前,發生在蘋果身上有兩件事,值得深思。

  其一是有國外大神針對iPhone13做了一個零部件的拆解,引發了業內的熱議。

  從拆機中發現,iPhone 13pro的基帶來自高通,CPU/GPU是蘋果自研,電源IC芯片由蘋果自己供貨。屏幕和內存來自三星,閃存來自日本(专题)東芝(鎧俠) ,CMOS傳感器來自日本索尼 。WIFI6模組的核心SOC來自美國博通的BCM4387。這些核心零部件占據整個BOM成本的70%。當然國內供應商的零部件也不少,其中包括鏡頭、電池、外殼、板材、線材、PCB板、馬達、天線、麥克風、揚聲器等。比如京東方提供手機控制面板,藍思科技生產手機金屬外殼,另外舜宇光學提供手機鏡頭等。

  

  也就是說,在iPhone13系列產品中,沒有一項核心零部件是來自於中國供應商,蘋果也相對做到了對其核心零部件的自主掌控力,也降低了對國內供應鏈的依賴,從這份拆解報告中,iPhone13其實也揭開了國內的蘋果供應商大而不強的一角。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是,蘋果剔除了包括歐菲光在內的34家中國供應商。也就說,蘋果一方面在壓縮中國供應商的比例,一方面強化了對核心零部件的掌控,持續弱化中國供應商在整個蘋果供應鏈的核心地位。

  之所以說蘋果在有意識的弱化中國供應商在蘋果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是因為一直以來,在蘋果的供應商名單中,中國占據了一半以上。

  在今年發布的全新iPhone13系列中的零部件來自於200多家供應商,而中國依然占到了其中的110多家,而針對這些非核心領域的企業,蘋果也在通過雙供應商模式持續保持著對這些非核心零部件的主導權與掌控力,所有的非核心零部件基本都是由兩家或者多家企業一同供貨,讓這幾家企業互相競爭,壓低成本,必要時還可以剔除換掉其中之一,培養新的廠商加入。蘋果盡量做到不讓任何一家企業坐大威脅到蘋果對這一部件的掌控力,也讓大部分非核心部件的供應鏈廠商沒有話語權。

  即便如此,庫克治下的蘋果還不放心,從近年來的動向來看,它一直試圖向印度(专题)、越南擴充產能與工廠,擴大供應鏈廠商名單,將供應鏈盡量分散在全球不同的國家,弱化它過於依賴中國市場供應商的問題,強化自己的主導權。

  但是,至少從目前來看,圍繞iPhone等產品,中國供應商盡管沒有一家進入到蘋果的關鍵核心零部件廠商陣營,但在攝像頭模組,PCB線路板,天線,FPC柔性印刷線路板,揚聲器,觸控馬達,玻璃蓋板,玻璃後蓋,金屬結構件,精密連接器等非核心零部件部分,蘋果也依然難以在中國市場之外找到完美的替換者。

  因為涉及到這些部件,也只有中國市場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

  比如從典型企業來看,京東方提供了手機的控制面板,藍思科技生產制造手機金屬外殼,歌爾聲學給iPhone提供了聲學模組;泰駿科技提供柔性PCB板、德賽電池和欣旺達提供了手機電池,日月光昆山公司提供基板材料、封裝和測試服務;環球晶圓昆山廠與和碩做晶圓代工,藍思科技和伯恩光學給蘋果提供玻璃蓋板。浙江水晶光電提供IRCF,金龍機電為iPhone提供線性馬達,環旭電子提供WiFi模組,立訊精密供應數據線,瑞聲科技供應音頻設備,舜宇光學生產鏡頭、立訊精密、瀛通通訊、東山精密等多家國內供應商提供無線充電線圈模組等等。

  國內的企業生產的這些部件不涉及關鍵核心技術,出現問題或者品質不過關就可以換一家。但總的來說,蘋果要更換這些企業,也只是在國內換。在國外,無論是越南,還是印度,要保證它具備中國工廠的產品品質與標准,還有一定的難度。

  因為在中國,圍繞iPhone的生產提供各種配件,包括天線、框架、塗料、薄膜、各種模組,這些組件目前幾乎都是由中國廣東、福建、上海一帶的企業生產,無論是印度,越南、泰國等其他國家均無法第一時間產生高效率的供貨,甚至良品率也無法保證。

  其次,在中國,華強北、中關村、華南城等實體以及網絡電子零件市場,則可以迅速為生產一件貨品采購全部的材料運送到廠房。此前有數顯示,組裝一部iPhone需要大約400個工序,包括拋光、焊接、鑽孔和上螺絲。一天能生產50萬部iPhone,大致相當於一分鍾350部。這在其他國家與地區是很難辦到的,這事關iPhone的生產、出貨效率以及產品的品控與質量。

  這也是為什麼蘋果在中國的多家供應商因為受到限電的影響,就波及到iPhone13系列手機的正常出貨,iPhone13系列也因此迎來了最長等待期。

  在這背後,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制造業技術的進步,制造業有相對完整的供應鏈體系與渠道體系與電子零售市場,一方面是中國有大量熟練且相對廉價的產業工人,比如說中國的代工廠為iPhone貢獻了絕大部分的組裝生產業務,在中國的工廠占據了富士康超6成的產能,立訊精密也已經崛起,而由代工廠生產業務最關鍵與最為核心的資源是熟練的產業工人。

  龐大的熟練產業工人給蘋果iPhone帶來了更好的電子材料加工工藝、沉積和鍍膜技術、復雜測試和組裝能力,這些能力是中國熟練的產業工人占據著主導權的制造領域,也為iPhone系列產品的生產與加工以及產品品質帶來了更好的助力。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從核心技術層面來看,圍繞蘋果的中國供應鏈呈現大而不強的特征。但盡管如此,但在一定時期內,中國的國鏈供應商依然還是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在,蘋果在全球內還無法做到全部替代。

  但總的來說,蘋果還在盡量擴充供應商名單,數據顯示,庫克治下的蘋果,其供應商數量已從當年喬布斯時代的150家左右增加至800家,供應商擴充也相對稀釋了中國供應商的占比。

  蘋果不斷壯大全球供應商的同時,也在剔除中國供應商的名單,盡量讓圍繞iPhone的中國供應鏈的比例降低。基本上,蘋果在供應鏈環節,已經不再擔心受制於某家企業。此外,富士康也在擴大海外的產能並表示海外代工產能已經增加至30%。

  蘋果的大戰略是降低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在這種戰略下,也讓國內供應鏈企業處於危機與不確定性之中,比如說,依靠著蘋果的訂單,其鏡頭模組供應鏈位居全球第一,然而在被蘋果踢出供應鏈之後,歐菲光的利潤暴跌90%。

  這對中國果鏈供應商而言,其實是一種預警。iPhone13揭開國內蘋果供應鏈大而不強的一角,如何在未來更長的時間,獲得生存空間,強化競爭力,值得這些廠商去思考。

  在筆者看來,有多種思路,首先是補短板,攻克核心關鍵技術領域,如果不補齊這一塊的短板,那麼國產供應鏈處於中下游的行業地位就將一直無法改變,這是一條艱難但又必須要去突破的路。

  其次是將雞蛋放入多個籃子,降低對蘋果業務的依賴,一方面可以跟蘋果公司進行合作,但不能把所有的精力與利潤寄托都放在上面,蘋果擅長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有2~3家備選方案,中國供應鏈企業也應該如此,在零部件的打造層面,應該將一部分精力放在國產手機等其他廠商身上。

  比如有部分企業已經在多廠商布局,國內手機面板制造商藍思科技就開始積極與國產手機品牌展開合作,現在華為(专题)已經成為了藍思科技的第一大用戶,這樣一來,即便有一天被蘋果拋棄,也不至於活不下去。

  當然,這也會成為一種趨勢,因為如果國內供應商無法分享到蘋果生態圈的高利潤,且隨時處於被拋棄的危機之中之時,自然會轉向服務於其他增長勢頭向好、穩定性與確定性更好的廠商。而能夠滿足蘋果需求的供應鏈的廠商,自然有一定的經驗去推動國產廠商的需求與產能升級,它與國產手機廠商的需求也是相對匹配的。

  其次是多元化發展客戶,向筆記本、PC、VR等上下游方向擴展新的業務空間,同時盡量投入更多研發,提升技術與產品品質,做到不可替代性的價值。

  此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制造業的未來。我們知道,中國制造業的核心優勢在於中國整個制造業產業鏈相對完整,以及擁有一批熟練的產業工人在,這批熟練的產業工人在全球其實具備不可替代性價值,但從目前制造業的現狀來看,行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在降低,許多年輕人也越來越不願意進入制造業領域,與之對應的是,送外賣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多,這是國內制造業優勢未來是否能維持的一大隱憂。

  國內的制造業並非像歐美發達國家那種自然發展到頂端之後順理成章進行全球化擴張之路,而是制造業的工業基礎與科技水平尚處於發展階段之時,資本和勞動力與人才卻在遠離制造業,流向房地產、互聯網、金融等來錢快的領域,對實體經濟與制造業缺乏一種真正的敬畏與重視。

  對於國內制造業來說,既要能產業升級,又要能留住產業工人,這無疑是非常艱難的。如何在全球制造業再次分工之前形成核心優勢向上游(电视剧)遷移,也是國內制造業需要思考的難題。

  蘋果的做法其實也給了廣大廠商提了一個醒,如何守住制造業優勢、如何確保供應鏈廠商的核心價值與命運掌控在自己手裡——答案只有一個,即在自己的核心腹地把自己做到無可替代以及永遠要有Plan B。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58429/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