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移民 華人爺自家後院蓋蒙古包

日期: 2021-05-13
新聞主題: 裸照,寫真,視頻,惡搞,美女,自拍,搞笑

來源: GBK

  很多華人選擇來新西蘭養老,是因為孩子已經定居在這裡。

  今年66歲的松布爾巴圖,也不例外。

  

  幸運的是,他和老伴趕上了“父母團聚移民”的末班車。2015年申請,2016年順利獲批。

  但對於這群“海漂老人”來說,在新西蘭養老,總有各種新挑戰。

  英語“難”

  1955年,松布爾出生在內蒙古一個牧民家庭。

  生在草原,長在馬背,吃蒙餐,說蒙語。直到20多歲,他才開始學漢語。

  10年中蒙貿易翻譯,20年蒙文編輯,松布爾的前半生,一直在圍繞語言打轉。

  

  松布爾策劃和責編的《漢蒙詞典》獲中國首屆出版政府獎

  不過,就算是這樣一位靠“語言”吃飯的人。來了新西蘭,同樣也為英語發愁。

  60多歲的老人,沒少下功夫。

  發個朋友圈,他都堅持用中文、蒙文和英語三種語言來表達。

  松布爾說:“平時背會幾個實用單詞或簡單詞組,再配上手機翻譯,日常購物,處理垃圾,或與左鄰右舍打交道,甚至參加社區活動等基本都能對付。”

  

  社區英語學習班

  新西蘭社區也會提供英語教學。

  有一次,他的老師David前來家訪,問道:“日常購物都能夠自理嗎?”,他說:“是的”。

  David看了看後院改造情況後又問道:“建材購置和施工也是自己完成的嗎?”,他說:“是的”。

  
  這時David豎起大拇指說:幹得好(Good job),還補了一句:生活情調還滿高啊(Life is very emotional)。

  

  

  松布爾在院子裡種了十幾種蔬菜和花花草草

  跟很多華人一樣,他接送孫子上下學、做做飯、打理園子、鍛煉身體、唱歌跳舞、上英語課、參加讀書會或老年派對,生活倒也多姿多彩。

  

  

  做蒙餐

  
  讀書會

  不過,移民生活就跟打怪升級一樣,永遠都有新挑戰。

  人工“貴”

  兩年前,松布爾買了一套二手房,整個院子當務之急,就是將那20多米歪著的院牆拉直回位和修補。

  

  然而,新西蘭不僅物價高,人工也是貴得驚人。

  施工隊一報價就是8000紐幣,嚇得他馬上打消了請人幹活的念頭。

  他仔細觀察左鄰右舍,發現幾乎家家都有最基本的成套土木工具,苦力都是自己幹。

  於是,他也對自己動手“鐵了心”。

  “生活技能,有時都是被逼出來的。”

  

  他開始廣泛瀏覽各種土木工程操作視頻,搜索工具使用常識的教學資料,摸索中前進。

  院牆修好了,最終只花了800紐幣,著實省下一大筆錢。

  

  “我學會了小小技能不說,還賺了一套工具。”

  
  在這期間,新西蘭服務行業對顧客的無微不至,也讓他感觸頗深。

  有一次他在建材城買了電動圓鋸,可能是因為中國的電源插頭功率不匹配,接連兩次都被燒壞了保險絲。

  隨後他拿去詢問如何維修時,員工二話沒說就給他換了新圓鋸,還笑著安慰他這個怪不好意思“白拿”的大爺。

  平常去超市購物,別人看他只買一兩件小東西,也會主動讓他先結賬。

  類似溫馨的小事,他幾乎每天都能遇到。

  跟松布爾一樣,很多華人移民在新西蘭都被逼成了水工、電工和木工。

  不過,修院牆很常見,造蒙古包還真是頭一回聽說。

  思鄉“情”

  松布爾是蒙古族,移民後,他一直在琢磨如何創建一個游牧文化的生活空間,把草原文明傳到花園島國。

  如果院子裡有個蒙古包,可以和朋友喝喝酒、聊聊天,還能慰藉思鄉之情,該多好。

  

  於是,他開始了一系列的論證工作。

  一是社區規定:新西蘭社區規定10平米內,不涉及下水道則無須申報,電源需要專業電工操作;

  二是氣候條件:與日本、加拿大等已有建造蒙古包先例之國的氣候相比,新西蘭氣候更溫和;

  三是防雨能力:蒙古包的圍氈本就具有防雨功能,但為檢驗自己的蒙古包的防雨功能,他將半盆自來水倒在了蒙古包的帆布罩上,測試了三天三夜沒有漏一滴水;

  四是防風能力:蒙古包的橢圓、無棱角形狀本就具有防風功能,其木頭結構起到抗震作用。他家蒙古包坐落在院子的角落位置,相對避風。

  不過,搭建一個蒙古包並不容易。

  蒙古包的底座,是松布爾自己建造的。

  

  蒙古包由天窗,木杆尖頂,木壁和門等組成。

  
  網狀木壁支撐起蒙古包的天窗和木杆尖頂。

  

  蒙古包的尖頂是由60根木杆支撐的,每根杆的角度是6度,60根剛好360 度。

  

  日出日落,光線包圍蒙古包,牧民可以根據光線的照射角度,判斷時間。

  

  

  從中國運蒙古包到新西蘭,松布爾是首例。這對他和海運公司來說,都是一次挑戰。

  由於天窗和木壁均由生牛皮串制而成,新西蘭海關扣留了一個多月進行檢疫、消毒。

  從外面看蒙古包,白色的屋頂,白色的圍幔,藍色的扎繩,朱紅色的門,一行藍色豎寫的蒙古文寫著“蒙古人家”。

  
  進入到蒙古包裡面,更能感受到松布爾對“家”的思念。

  

  寬敞又明亮的大廳擺放著兩張炕椅,炕椅上鋪著厚厚的毛毯。

  

  一把馬頭琴豎放在椅角邊,牆上成吉思漢肖像被一叢叢彩色哈達簇擁著。

  

  門的右側擺放著漂亮的蒙古式馬鞍,左側依次擺放著采奶的銀罐,木櫃上放著神樹造型的神燈,佛龕,門框邊上懸掛著驅邪的吉祥符。

  

  蒙古包的中心是炕桌,中間放著蒙古族傳統煮食用的火爐,四周擺放著招待客人的手抓羊肉,油炸蒙古式小麻花,各類甜食。

  
  他在這裡熱情地招呼著“尊貴的客人們”,為每人斟上一木碗熱氣騰騰的奶茶。

  

  大家一起吃特色美食,拉琴,唱歌,感受著濃厚的草原情懷。

  

  松布爾的蒙古包成了華人圈的“網紅房子”,甚至引來各路媒體的追訪。

  

  

  移民們對傳統文化和“根”的情愫,在這個遙遠的島國,有了不同的回響。

  每當松布爾想家時,他也會獨自在蒙古包裡住上幾天,以解相思之愁。

  教育“新”

  作為“新漂老人”,松布爾遇到的另一大挑戰,就是教育,對孫子的教育。

  有一回,老師布置了“鞋盒子手工作業”。要求孩子們在一個鞋盒子裡制作生活中的任何一個情景。

  起初孫子自己想做大海裡的鯊魚生活,但松布爾卻有“私心”。

  他建議孫子作為蒙古人的後代,選擇做與大草原相關的手工。這樣既可以避免和同學“撞車”,還能體驗一下游牧生活。
  沒想到,在新西蘭土生土長的孫子立刻同意了。

  爺孫倆一拍即合,兩人一起剪紙、粘貼,一個星期後“蒙古人的一天”——一場熱鬧非凡的那達慕場景展現在全班面前。

  

  當鞋盒被打開時,全班孩子一擁而上,爭先恐後地欣賞起來。隨後又以“優秀手工”被推薦給全校展示。

  校長還特意感謝了松布爾並說:“蒙古人的生活很美好!”

  “蒙古人的一天”讓草原和大海有了碰撞,隨後學校又特意安排松布爾一家講述蒙古文化。

  三代人穿上鮮藍色蒙古袍,戴上潔白的羊羔皮帽,用一首騰格爾的《我是蒙古人》,震撼了在坐的老師和小朋友們。

  當然,蒙古包子更是征服了大家的胃。

  

  新西蘭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以及鼓勵教育與自由創新,讓松布爾感動。

  更讓他被“新”式教育打動的是,在一次全校工作總結大會上,校長一直跪在地板上給小朋友們整理著裝和進行頒獎。

  

  “這種舉動貌似簡單,實際上不僅給人以校方尊重每一個小朋友的深層意義,還彰顯出校長‘跪著比站著更高大’的感覺。”

  “可想而知,這裡的‘人格培育’是從‘校長下跪’開始的。”

  還有優越的福利保障、完善的醫療制度、人性化的管理機制和安全和諧的社會氛圍,這樣的“新西蘭的國情”,早已深入人心,松布爾更是切身體會。

  松布爾身邊有一群和他一樣的“新漂老人”,大家幾乎是一見如故。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夫妻雙雙,身體健康,愛談笑風生,也樂觀大方。”
  為圓“天倫之樂”,這群華人花甲之年移民新西蘭,也都經歷著不小的挑戰。

  偶爾,他們也需要像松布爾一樣,回到蒙古包裡住上一晚,做一個“遠方”的好夢。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33661/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