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揭開腫瘤治療黑幕,群情激憤

日期: 2021-04-22
新聞主題: 裸照,寫真,視頻,惡搞,美女,自拍,搞笑

來源: 環球人物雜志

  

  衛健委已經表態要嚴查張煜文章中反映出來的“過度醫療現象”,陸巍到底是為了治病救人還是利欲熏心,相信很快會水落石出。然而,關於“個體化治療”的爭議,恐怕短時間內還將持續。

  |作者:隋坤

  |編輯:阿曄

  |編審:咖喱

  “我叫張煜,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一名普通的腫瘤內科醫生……今天要說的是目前腫瘤治療中出現的大量不良醫療行為和一些肆無忌憚的醫生。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人財兩空的悲劇發生?實事求是地說,很多是由負責治療腫瘤的醫生造成的。”

  4月18日,張煜在知乎上發文稱,自己作為一名一線醫生看到了腫瘤治療中的“黑幕”。他舉例稱,一位叫陸巍的醫生“讓患者花費增加10倍,卻更早死亡”,並表示這在腫瘤治療當中不是孤例。隨後,他將矛頭對准了醫療監管系統。

  文章發布後不久被張煜刪除,但引發的全網震動仍未平息。

  4月19日,新華社每日電訊發布評論,表示“刪了帖子但刪不了問題”。同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消息:“立即組織對有關情況和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核實。相關問題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然而,在“力挺張煜、支持嚴查”的叫好聲中,也不乏來自醫生群體的另一種聲音。

  濟南某三甲醫院醫生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張煜所說的“過度醫療”其實只是個例,卻被公眾當作了普遍情況。

  還有醫生告訴《環球人物》記者,陸巍的醫療方案可能有問題,但類似的“超適應症用藥”(注:所謂超適應症用藥,是醫生借助經驗采取的用藥方式,沒有經過大量人群驗證,也沒有寫進藥品說明書),在面對某些極端病例時候是可以理解的。

  長久以來,關於醫療監管、過度治療、醫療紅線的話題,每每都能戳到大眾神經。而其中問題的復雜性,也遠遠超出多數人的認知。

  

  花費增加10倍卻更早死亡?

  張煜的文章一共分為四部分,分別是“當前腫瘤治療中的亂象”“發生不良醫療行為的原因”“一位醫生怎樣讓患者花費增加10倍卻更早死亡”以及“他的期望”。

  在第一部分中,張煜表示腫瘤疾病的死亡率如此高,原因除了“診斷時已處於較晚的分期”,還與“(某些醫生)不規范甚至錯誤的診療”有關。

  “在過去1年多時間裡,僅僅我自己就遇到了幾十家醫院超過百例的腫瘤患者接受了不當甚至錯誤的治療,即明顯違背了腫瘤界公認的基本原則的治療。”張煜說,這些“不良醫療行為”無一例外地導致患者的花費大幅度增加,並對患者帶來傷害和痛苦,甚至有部分患者因此死亡。

  北京某腫瘤科醫生對《環球人物》記者介紹,張煜文章中質疑許多醫院故意不遵從醫療界最權威的腫瘤治療指南(包括中國CSCO指南、美國NCCN指南或歐洲ESMO指南),可以理解為“醫療界權威組織和部門為各類疾病的治療方案制定的教科書”。

  至於行業內為何會出現這種亂象,張煜給出了三個原因:一是缺乏監管;二是“部分醫生為了獲取利益而進行更改”;三是患者處於弱勢地位,“往往只能選擇相信醫生而難以了解到治療錯誤,甚至即使知道治療錯誤卻也無力反抗”。

  

  張煜用上海知名三甲醫院的普外科醫生陸巍舉例。

  他說,陸巍在給一位患者進行診療時,用了“目前認為最不可靠的”NGS測序抽血檢驗,並采取了“奇葩的二線治療方案”,還推薦了“無效、昂貴、不合法的NKT治療”,涉嫌“濫用輔助用藥”。這個方案讓患者“花費比常規治療高了10倍以上,積蓄全無並欠下十多萬債務,但生存期明顯縮短。”

  因此評價這位同行時,張煜用詞頗為激烈:“他(看起來)和藹可親,說的話令很多患者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很遺憾,這只是表象,實際上他行為敗壞、道德淪喪。”

  輿論迅速發酵,網友群情激憤,對張煜“揭露黑幕”的勇氣大加贊揚。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內科主任醫師張曉東轉發媒體報道後評論稱:“標題有點狠,容易被百姓誤解,這些亂象不是醫生的問題,是社會和管理的責任,總體可信度和我的支持度90%。”

  

  ·張曉東醫生微博截圖。

  不過,也有醫生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時表示,張煜說的某些情況確實存在,但只是個例,而且對於他的一些提議也持保留意見。

  

  難以推進的“個體化治療”

  張煜不是第一次公開抨擊陸巍。

  早在2020年10月18日,他就曾在知乎上貼出陸巍針對一位晚期胃癌病人的手寫化療方案,並對該方案提出了諸多質疑。其中最讓他難以接受的,是方案中讓病人自費進行“動輒超過10萬”的NKT免疫治療,這是“不規范”,“非常不負責且浪費錢”。自媒體丁香園通過采訪專家,對張煜的部分質疑表示認可。此外,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腫瘤科醫生對張煜的看法也表示支持,“個人認為,現階段做這種臨床應用的醫生沒有職業道德。”

  從張煜兩次發帖揭露“黑幕”似乎可以確認,陸巍醫生的確有超越常規治療指南外的醫療行為,那麼到底是治療指南出了問題?還是醫生主觀認知局限呢?

  北京某三甲醫院腫瘤科醫生對《環球人物》記者說:“要知道,指南裡的治療方案並不是憑空而來。定這些方案時,相關部門會招募一批志願者,根據PFS(無進展生存時間)和OS(總生存期),將治療方案分成了一線、二線、三線。”

  “但在許多極端情況下(尤其是腫瘤治療中),醫生面對生命垂危的病人,在與家屬充分溝通的情況下會選擇‘超適應症用藥’,甚至有時也會有家屬主動要求超適應症用藥。這往往是為病人生命做‘最後一搏’。往往這種時候,醫生更改醫療方案,突破指南方法進行治療的情況就有可能出現。如果將此類情況簡單地解讀為‘醫生都是利益熏心’也是以偏概全的。”

  在張煜的文章裡,“監管”一詞是高頻詞匯,全文共出現了10次。他的觀點非常明確——呼吁國家設立不良醫療行為的紅線並嚴格監督執行。

  不過,“不良醫療行為”的標准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

  張煜稱,“胡亂更改標准治療方案”可謂是腫瘤治療中“危害最大的一種行為”。對於這個表述,不少一線醫生頗有微詞。

  北京某三甲醫院腫瘤科醫生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每個人體質不同,經濟條件也不同。就算是指南裡的一線治療方案,也不是對每個人都適合。”

  “很多時候,指南裡的一線方案是A藥+B藥,二線方案是C藥+D藥,但有的患者最有療效的方案可能是B藥+D藥。這種時候,醫生到底該不該按標准治療方案治療?再加上病人的經濟情況各有不同,延伸到臨床的治療方案選擇上就是一個更復雜的問題,這是一個人倫道德和醫療技術交錯縱橫的難題。”

  在臨床當中,即便醫生沒有面臨病人將要死亡的極端情況,突破指南的‘個體化治療’也不是多麼新鮮的事情。

  有醫生對《環球人物》記者說:“如果針對個體化治療的紅線再收緊,那麼新的問題也將出現。比如會有醫生為了自保,不考慮病人的特殊情況,堅持按指南中的治療方案用藥,這樣即便病人的治療效果不佳,醫生也是不用擔責的。”

  

  ·陸巍針對某晚期胃癌病人的手寫化療方案。

  

  現實版“我不是藥神”爭議持續

  在采訪中,有醫生表達了自己對當前醫療現狀的不滿,跟《環球人物》記者談到了聊城一起案件。

  2019年2月,山東聊城某醫生為了延續一位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在不獲利的情況下,向患者推薦了未經國家批准生產、進口的抗癌藥品“卡博替尼”以及購買渠道,後被患者家屬投訴,其中的法理、情理引發社會熱議,上演了一部現實版的《我不是藥神》。

  這名醫生說:“這起案件對於醫生群體影響很大。很多醫生從此之後選擇‘明哲保身’,不再向病人‘多嘴’。大夫也是人,上有老下有小,為一個病人將自己的一切都搭進去,顯然不合適。往往出現這種情況,吃虧的還是病人。但醫生也很無奈。”

  本次事件引發熱議後,很多腫瘤患者也十分關注後續進展。

  一位腫瘤患者對《環球人物》記者表示:“醫療上的標准方案幾乎沒法制定,要制定也需要一個長期的調查過程。如果我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我肯定希望醫生能完全根據我的情況制定方案,而不是嚴格遵循醫療指南。”

  另一位患者比較激動地說:“如果發本指南,然後所有人嚴格按指南開處方,那醫生這工作給機器人幹就好了。”“很多醫院本來就不給開適應症以外的藥了,即便這個藥有明顯的療效,我們患者該怎麼辦?”“給醫生一個冒險的勇氣!”

  但也有人表示擔心,如果醫生都能不按指南來進行治療,那麼是不是也給個別無良醫生留下漏洞可鑽?一位患者對《環球人物》記者說:“如果張煜說的關於陸巍的情況屬實,那有關部門還是應該嚴懲不負責任的醫生。”

  據《環球人物》記者了解,目前已經有醫院內部領導私下叮囑醫生“慎用指南之外的治療方案,不要給自己找麻煩”。

  目前,衛健委已經表態要嚴查張煜文章中反映出來的“過度醫療現象”,陸巍到底是為了治病救人還是“利欲熏心”,相信很快會水落石出。然而,關於“個體化治療”的爭議,恐怕短時間內還將持續。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30009/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