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回鄉修高級別墅,引全鎮跟風

日期: 2021-04-17
新聞主題: 買房租房

來源: 一條

江蘇姑娘回鄉修高級別墅,引全鎮跟風:有錢了審美得跟上



80後女生孔雲飛是家裡的獨生女,

離家打拼7年後,

她選擇重返家鄉江蘇小鎮,

接管父母瀕臨倒閉的塑料工廠。

與父母同吃同住在工廠、

每天996式的工作節奏持續了7年後,

工廠的生意終於起死回生。

她覺得,是時候為父母改造老房,

讓他們住得舒服一些了。



翻新後的老宅,

成了小鎮上第一棟“現代感別墅”。

不僅有著極簡的外觀,

內部更是有開放式廚房、

大面積落地玻璃、

十幾件原版經典家具……



漂亮的軟裝吸引了鄰居家的孩子來串門

鄰居們也上門取經,

希望擁有同款別墅。

這個被工廠包圍的小鎮,

漸漸在建築美學上有了微妙的變化。

孔雲飛說:“小鎮上,住得舒服又漂亮

已經是一種剛需。

我家的房子只是一個縮影,

代表了小鎮居民對美的渴望。”

口述 孔雲飛

撰文 Tango 責編 鄧凱蕾





在孔雲飛的童年記憶裡,家門口的馬路原本是兩排高高的水杉,但不知從何時起,這裡變成了材料一條街。

這個距離常州市中心半小時車程的小鎮,被譽為中國的“刀具之鄉”,到處是工廠園區,充斥著濃郁的工業氣味。



孔雲飛說:“我不喜歡現在的鄉鎮,城市不像城市,鄉村不像鄉村。”

孔雲飛家的塑料工廠也在這條街上,在她10來歲的時候,父親就承包了一家注塑工廠,把家安在了職工宿舍,吃飯也是簡單在食堂裡解決。

“每天早上醒過來,就是聽父母討論今天開哪台機器,所以塑料是我從小最討厭的東西。”



孔雲飛家的工廠車間

大學畢業後,她跑去深圳打拼,在外企一路做到高管,外派到美國總部學習。

6年裡,父母對遠游的女兒一直報喜不報憂。直到回家前的最後一次聯系,孔雲飛才得知,家裡的工廠狀況已經很糟糕,賬面上只有2萬塊錢,很多機器都開不出來了。

於是在2009年,她放棄了深圳的一切,回到鎮上,正式接手了家裡的工廠。“作為家裡唯一的孩子,我覺得孝順不是嘴上說說,是要給父母想要的東西。”



孔家與西邊的鄰居共用牆基

每天和父母吃住在工廠,996的模式持續了7年的時間後,工廠終於有所好轉。

這時候,老房子的鄰居找到他們,建議兩家一起翻新房子,因為當地都是兩家共用一個牆基,一起動工在手續和工程上都方便很多。



父親很開心,孔雲飛也覺得,經濟寬裕一點了,又住了那麼多年工廠宿舍,是時候幫助父母一起造一棟住起來舒服的房子了。

2年後,這個翻新重建工程終於結束了。街坊們驚訝地發現,孔家的老宅不僅煥然一新,還是整個鎮子上從沒有過的“現代別墅”。

以下為孔雲飛口述。



爸爸在A4紙上手繪圖紙,

兩代人PK方案

我爸是個執行力很強的人,決定翻新的第二天,就遞給我一張A4紙,上面寥寥幾筆,清楚地畫著他想象中新房的布局。

我接過來一看,發現衛生間被他安排在樓梯下,又不通風又沒采光。



爸爸的圖紙上有很多不合理的布局,但他的腦海裡,也只有傳統農村房子的樣子。我立刻想到,要找專業的設計師幫忙。

找到設計師盛昊楠後,我的第一個請求就是讓他快點出圖紙,不然爸爸可能隨時要按照他畫的A4紙開工。



改建後的房子一共有300多平米,內部的格局是跟爸媽商量後才決定的,我首先讓他們列了一個需求單,他們提出的要求主要有3個:

-衛生間一定要在東面;

-老人的房間要備足;

-屋簷不能比鄰居高;

我都一一反饋給設計師,希望全部滿足他們。



分歧主要發生在“房間多少”這個問題上,兩代人之間的想法很不一樣。

父母的老觀念是:建房子時,房間越多越好。但事實是,除了家人會住的臥室,多余的房間最後往往會空關著,造成空間浪費。



恰好裝修的那一年春節,我們一家去巴厘島玩,我特地選了一家有自己喜歡的裝修風格、舒適度高的度假酒店。

爸媽住過之後,都說非常喜歡,他們發現,原來把公共空間做大很舒服,房間只是睡個覺而已,大部分時間大家都在聚在客餐廳裡。



回來之後,爸媽也就自然而然接受了“放大客餐廳、少隔幾間房”的觀念。最終只在二樓做了4個房間,分別是父母、奶奶、外公,還有我的。



三層的平台主要給媽媽晾曬,我們一家人也會上去曬曬太陽。天氣好的時候,還能邀請朋友一起來燒烤。



房子改完,來串門的鄰居們都會問:為什麼一進門要放這麼大的島台和餐桌?

爸媽聽了之後反而很開心,解釋說這裡是家裡利用率最高的地方,我們一家人總是喜歡圍著這個島台,聊天、看電視、打牌。





老一輩原本不理解“島台”的概念,現在我奶奶就特別喜歡坐在那邊,覺得洗個水果、沖一下水都很方便。



堅持用原版家具,費用對父母適度隱瞞

雖然現在國內的仿品家具不少,但身邊買原版的朋友越來越多。我的原則是,寧願少買,也要買精一點,所以家裡的品牌全部咬咬牙買了正版。



費用的確比較貴,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我選擇先買下,等他們用得舒服了,再慢慢告訴他們。

我們家就是做制造的,其實父母很明白一分價錢一分貨的道理,因此最後他們都接受了。



我爸爸很喜歡坐在窗邊,一邊曬太陽、一邊看手機,我就給他選了可以午睡的單人沙發椅,黑色比較符合他的氣質。



B&B 單人沙發

我特別喜歡沙發旁邊配的球凳,有時候我坐在那個球上,跟爸爸聊聊天,好像回到小時候,偶爾還會撒撒嬌。



Cassina LC4 躺椅

家裡面老人多,對座椅的要求就很高,我選的椅子基本都是可坐、可躺,或者包圍感很強的,讓老人在坐著的時候,得到充分的休息。



Cassina Gender扶手椅



Carl Hansen & S?n Y Chair

一起聊天的時候,他們坐得舒服了,心情也好。

餐廳的牆角有一把經典的“西式圈椅”,它的設計者是丹麥的椅子大師Hans J. Wegner,據說他的靈感來自中國的明式圈椅,特別像我們家目前的狀態:兩代人之間審美相互融合的過程。



親朋鄰裡經常來串門,肯定需要一張大的組合沙發。每次下樓的時候,在樓梯上俯瞰這個沙發的造型特別美,視覺也有一種享受。



左:Moroso 茶幾 / 右:Zanotto 邊幾

可能因為我們家是開廠的,和一般的父母不同,我爸媽對於工業感的元素反而有親切感,並不喜歡很奢華雍容的東西。

比如有的鄰居會覺得Zanotto的茶幾太簡單了,但我們家人真的就喜歡它幹幹淨淨的線條感。



家具買回來用了這麼長時間,父母確實感覺到用得很舒服,慢慢也就猜到了價格,也會說“好東西一定不便宜啊”!我就笑笑不說話,心裡很開心。



一抬頭就看見彼此的感覺真好

設計師大膽地幫我們做了很多開放式設計,讓我們家多了許多人情味。中國人說,見面三分情,這句話就融在我家的3個院子和玻璃窗裡。

前院是一個大天井,爸爸平時最喜歡待在這裡照顧綠植、喂魚。



水池裡的假山是原來老房子的石頭,設計師幫我們重新塑形,和過去的家有一個情感上的聯系,一家人都覺得很溫馨。



廚房正對著前院,安裝了L型的大玻璃窗,這樣媽媽在廚房做飯的時候,可以看到院子裡的爸爸。有時候碰巧看到他們相視一笑,那種感覺太好了。



中庭在客廳,落地玻璃門是可以完全打開的,正對著隔壁鄰居的菜地。爸爸坐在那邊喝茶時,抬手就能和鄰居打招呼,聊聊菜地裡的家常。



後院對著一條河,視野開闊,有時候和對面的街坊揮揮手,隔岸相望也挺有意思的。



對塑料由恨轉愛,專門為奶奶挑選經典塑料椅

我10歲的時候,就跟爸爸一直待在他的注塑工廠,生活被塑料包圍了,朋友都開玩笑說我“五行缺塑料”。

成長過程裡一直特別討厭塑料,覺得又低端、又不環保。回想起來,這背後其實也是對父母事業的不接納。



回來接管工廠後,我有意識地去找尋很多好的塑料設計,看法產生了很大變化。美國的工業設計師Karim Rashid被稱為“塑膠詩人”,他讓我發現原來塑料也可以又漂亮又高級。

這次裝修也給家挑選了幾把塑料椅,比如專門為我奶奶選的貝殼椅。



奶奶平時在家很愛坐著看電視,她的臀部很寬大,普通的椅子坐得不夠舒服,但是這把椅子造型豐滿,而且有包圍感,特別適合她,坐起來穩扎穩打的感覺。

椅背上的水墨花紋感覺就像一個中國的老者,和我奶奶也特別配。



強大的耐心+高情商溝通

與父母一起裝修的終極秘訣

兩代人一起裝修,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裝修的兩年裡,中間也經歷了一波三折,我一直在調整心態,不斷找尋與父母溝通的方式,有3個技巧可以分享給大家。

首先,對話時要盡量用他們的語境,類似風格和美感這樣的抽象字眼盡量少說。明知道父母和我們的審美一定存在代溝,溝通的時候就換一個方式去聊。



我的經驗是多談一些實際的、父母能夠明白的東西。比如可以問問顏色、板材,要多少儲物空間?台面要多高?吊燈能照多大面積?夠不夠亮,方不方便擦灰等等。



有一次我們在院子裡聊天,爸媽看到樹上的鳥窩感歎生命的延續,覺得這個畫面很美。

我突然意識到,其實爸媽對美的感知也是很敏銳的,並不比年輕人差。只有在真正放松下來的時候,才會自然地表達出來。



第二,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當時在施工的時候,我爸爸一直很不滿意玄關的設計,覺得為什麼要有一堵牆擋著自己,進門還得繞一下,我沒有把他的不滿放在心上。結果有一天,他找了個工人直接把玄關給砸了。



事情發生後,我和設計師先安撫了他的情緒,把這件事晾在一邊,暫緩處理。

等到房子差不多建好了,我對爸爸說,你看現在門口都沒有換鞋的地方,好像挺不方便的,要不我們砌一個玄關出來試試看,你要是覺得不好,還是可以拆掉。



玄關重新建好後,爸爸看到既可以坐著換鞋,也有櫃子能儲物,確實很實用,也就接受了。



最後一點是關於費用,我的方法是不要先提價格。

我爸媽這麼多年一直住在工廠,對裝修沒有什麼概念。他們覺得裝修花個二三十萬就夠了,但其實最後總共花了300多萬,一直到最近,他們才大概知道這個數字。



我曾經和很多人一樣,抨擊、嘲諷中國鄉鎮的土氣。

但現在覺得,與其抱怨,不如從我做起,讓自己的家變得美一點,讓所在社區的鄰居感受到設計的力量,大環境的改變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希望十年後,鄰居們的家都比我家更漂亮,整個鄉鎮的視覺看起來也更和諧。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829150/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