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不再 | 好莱坞歌舞片历史(图)

日期: 2019-11-30
新闻主题: 好莱坞,奥斯卡,世界杯,范冰冰,章子怡,赵薇,杨幂,王菲,成龙,林志玲,巩俐,林志玲,谢霆锋,李冰冰,刘亦菲,刘德华,汤唯

来源: 弧光电影艺术中心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歌舞片系列。前几年大热的《爱乐之城》重新将歌舞片带回人们的视线,导演达米恩·查泽雷非常年轻且具有创造力。

  据说他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和朋友构思好了《爱乐之城》,但是由于歌舞片花销较大在当下的电影市场又难以看到回报,导演只好投入《爆裂鼓手》创作,以后者的成功换来了前者的投资,当然两者都是佳作。

  

  然而歌舞片这么多年经历了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多年似乎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呢?

  曾经,歌舞片可以说是好莱坞最辉煌的类型片的一种。而且我们讲歌舞片不是因为单独的歌或者舞做的出色。而是这些歌舞作为影片的一个部分推动了剧情片的发展。

  

  首先我们要先讲的一部片子是《雨中曲》,这部影片是歌舞片中的必看影片。

  不仅因为影片中的旋律和歌舞影响了无数影片,还因为这部影片详细的还原了有声电影的出现对好莱坞造成的轰动。

  

  影片刚开始是一个主持人介绍前来参加影片首映的嘉宾,从而引出了影片的男主角和女配角,而他们正是这部默片的主演。

  男主在去参加庆功会的路上碰巧坐进了女主的车,然后就是他们爱情故事的发生。

  

  庆功会上,公司老板向大家放了刚刚面世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然而大家对于有声电影的出现毫不在意,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

  不料有声电影的出现如燎原之火,很快影响到了好莱坞的每个制片公司,无声电影的项目正改为有声电影,而歌舞片就是在声音进入电影之后出现的。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更多的问题出现了。首先是台词问题,往往人物的对白如果经由字幕打出来观众似乎不觉得突兀,但是如果换成演员讲出来似乎变得矫情又冗杂。

  其次是声音的出现给一些默片时代好莱坞演员带来了许多挑战,声音和口音问题,人们难以想象银幕上光鲜亮丽的男女明星竟然都是吊着嗓子或者带着地方口音讲话。

  而影片也反映了另一个职业——配音演员开始出现在电影幕后工作中。

  

  回归正传,“Sing in the Rain”这一片段可以说是歌舞片影史之最,在想到解决电影难题的方法之后,男主角送女主角登上回家的汽车之后,一个人在雨中淋着雨又唱又跳。

  尽管天气不好,但爱情与事业的成功让他情不自禁的在马路上起舞,这一欢乐也感染了观众。如果下雨了心情不好,请一定要打开这部电影哦。

  

  大部分有名的歌舞片都属于同一类型——后台歌舞片,《雨中曲》也不例外。

  后台歌舞片的大致套路是主人公们要排演一台歌舞剧,然后遇到困难,当然困难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一段爱情也开始悄悄升温,在经历了歌舞剧后台的一系列事件之后,最后呈现出的演出一定是成功而且盛大的。

  

  《音乐之声》是另一部非常出色的歌舞片,不过由于这部影片本身的剧情限制,导致舞蹈的场面比起其他歌舞片少了许多,偏向音乐方面更多一点,因此更像是音乐剧影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金·凯利带来的歌舞片达到高峰,但是高峰之后便是低潮的到来。人们不会总是去看热热闹闹的歌舞片,所以传统歌舞片的票房逐渐失去了保证,而歌舞片的演员排练以及灯光舞美又常常使得影片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由百老汇经典歌舞剧改编而成的电影就变成了歌舞片的首选。从《国王与我》、《西区故事》、《窈窕淑女》到现在的《芝加哥》、《泽西男孩》以及《吉屋出租》等。

  人们不用花费昂贵的票价去到百老汇就能看到最强阵容而且还是绝佳视觉,这无疑也是歌舞片发展的一个正确方向。

  

  不过这样改编的歌舞剧,比起费雷德·阿斯泰尔、金·凯利那种凭借自己出色的舞蹈功底来参与的传统歌舞片来说有了更多的戏剧性,而且歌曲开始比歌舞重要。

  无奈观众的口味永远是市场的导向,而市场的导向又决定着电影的投资,因此歌舞片进入70年代之后就面临题材的更改。

  

  年轻人变成了歌舞片的主要受众,就算是从百老汇舞台剧改编而来的影片,也符合那个时代美国年轻人的整体诉求,追求自由与叛逆。

  这一时期着名的影片有《周末夜狂热》,这部影片以成长中的叛逆为母题,讲述了进入成人世界时青年们的生活状态。

  再往后到八十年代,以艾伦帕克导演的《名扬四海》为代表的用六十年代解放母题来迎合八十年代潮流以吸引年轻人的作品们也开始接连出现。

  

  进入新世纪,鲜少有现象级的歌舞片出现,《红磨坊》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然这部影片也没有逃脱后台歌舞片套路,男主作为舞台剧的编剧,而女主作为舞台剧的主角。

  在这部舞台剧的排练过程中他们的感情受到了多种阻碍但是却逐渐升温,然而最终女主角香消玉殒。

  

  这部影片一出便使得歌舞片再次备受瞩目。妮可·基德曼在其中贡献了精彩的演出。然而,这部影片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那些音乐。

  这些音乐取材广泛,既有大众熟悉的歌曲,也有摇滚乐的旋律,甚至还有大卫·鲍伊演唱的曲目。

  

  《芝加哥》在《红磨坊》次年出现,这部影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在声音的制作上颇具新意,但反映的主题却比以前风花雪月的歌舞片深刻许多。

  影片中每位主人公的刻画都深刻而且扭曲,也充斥着欲望与幻想。歌舞情节在电影中也是不可或缺体现人物内心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深刻的反思着社会和媒介对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像。

  

  值得注意的是,迪士尼的公主系列也开始出现歌舞片,比如错过《爱乐之城》女主角的艾玛·沃特森就接演了另一部影片《美女与野兽》。

  这些童话改编的歌舞片的主角常常也不再是人类,而通过电脑特效将真人与CG技术用在一起,也不失为歌舞片的好形式。

  

  当然,最近两年的歌舞片还推《爱乐之城》和《马戏之王》,《爱乐之城》包含着导演对于之前许多歌舞片的致敬,同时也不同于一贯的后台歌舞片类型更多的讲起了梦想与爱情。

  《马戏之王》则似乎没有逃脱单纯的歌舞片剧情,讲述了一代马戏团之王的成功之路。

  但些影片至少说明了零星的歌舞片还是出现的,只是距离《红磨坊》又已经过去十几年,《爱乐之城》的导演都说以后不会再拍歌舞片。可见如今的歌舞片显然也不是好莱坞的座上客,成本过高而又收益未知,希望大家且看且珍惜。





本文章来自于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网)
https://www.westca.com

这份报导的网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744156/lang=s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