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為什麼美國人數學這麼爛?

日期: 2017-05-06
新聞主題: 教育讀書

來源: 外灘教育

  就通識教育領域而言,和中國的數學教育相比較,美國的數學教育是否真的正在面臨危機呢?事實上,美國人可能提出了很多先進的理念,也發明了世界上最棒的數學教學法,並影響了世界上的眾多國家,而自己卻完全沒有辦法用好它。近些年來,美國也一直在尋求數學教育的出路,然而卻未見明顯的成效。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本身?

  美國學生在《共同核心數學課程標准》測試中的表現令人擔憂,而普通民眾的心算口算能力也普遍較差,實際運用能力也讓人大跌眼鏡,天普大學數學系教授John Allen Paulos曾說:“我們的國民染上了一種病-數學盲。”

  現如今老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學習數學的意義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認為有必要改變數學教育方式,那麼如何才能正確而有效地學習數學體系呢?

  美國人到底如何數學盲了?

  一道簡單的應用題:“一個小女孩賣檸檬汁,周六賣了15杯,周日賣的數量是周六的2倍,問:兩天一共賣了多少杯?”

  測試結果顯示美國四分之三的四年級學生無法列出“15+(15X2)”這樣的等式。

  2012年一項針對20個國家的研究發現,美國人的算術能力排在倒數,他們會做基本的算術,但碰到兩步或兩步以上的運算就不會了。

  就全國數學單科表現最好的馬薩諸塞州來說,其數學課進度也落後於上海同年級學生兩年以上。

  數學盲的原因居然是學校?

  70年代和80年代,認知科學家對一個失學人群,即沒有或幾乎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的人群進行了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一旦處於學校環境中,這些人群就被一些問題難住了,而這些問題卻是他們在實際應用中已經掌握的。

  為貼補家用,很多小孩沿街販賣烤花生和椰子。研究發現,這些孩子經常在腦子裡默算復雜的賬單,思考找零等問題,他們能准確算出4個單價為35的椰子的總價。但是,當認知科學家讓他們用筆和紙作答時,這些孩子就卡殼了,得出的卻是一個錯誤的答案,因為他們用錯了學校教的乘法。

  認知科學研究表明,美國人患上數盲症的原因竟然是學校。

  美國人到底怎麼學數學的?

  美國的人文社科類教育,有很多可取之處,如“小組合作”、“個人陳述”、“發散式思考”、“審辯式思維”等,這些都相當注重學生的參與程度,然而傳統數學教育卻與這些並不沾邊。

  原來美國老師並沒有逃出“教師主導式課堂”和“灌輸式”授課方式。

  如Elizabeth Green女士所說,學生們不學習數學思維,而教師教學只關注步驟,而不是每一個步驟的意義,這大概就是“傳統數學教育”的錯誤定義。

  ?傳統數學模式:“我、我們、你”

  大多數美國數學課程采用同樣的模式,一系列程式化的步驟根深蒂固,有位研究者幹脆稱之為“訓練腳本”。一些教師把這種模式叫做“我、我們、你”模式。

  檢查完作業,教師們先宣布當日要講的內容,展示一套新的解題流程:“今天,我來教你們怎麼做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我)。

  然後老師就帶領全班嘗試解答例題:“我們來試試寫242÷16的解題步驟”(我們)。

  最後,讓學生們自己去解決類似的題目,通常就是要他們安靜地做一套練習題:“專心做自己的題!”(你們)。

  “我、我們、你”模式只關心解題流程,與真實世界的數字完全不搭邊。

  用一位數學教育者的話說,學生們學的不是數學,而是解題。這種解題策略雖然能讓學生們在上課期間把練習題做得很好,但一個星期之後,他們就會忘光,更不要說去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新模式探索

  ?課堂新模式:“你,你們,我們”

  早在1980年,時任馬薩諸塞小學數學教師的Magdalene Lampert在自己的課堂裡拋棄了“我、我們、你”模式,采納了一種可稱為“你、你們、我們”的模式。

  每節課,她並不是從介紹當日要學的主要內容開始,而是布置一個“每日一問”。設計這個問題,讓學生們努力去解決它——首先是學生自己想(“你”),然後是小組討論(“你們”),最後是全班一起來(“我們”)。

  由此形成一套程序,用“理解”取代“解題”,調動學生討論數學,引導學生交流彼此的錯解,大多數美國學生是直到考試都還對此一聲不吭的。所以這一過程讓學生們有機會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答案為什麼是錯的。

  Lampert講述了五年級學生如何學習分數的故事。某天,有學生提出了一個“猜想”,他認為5/6和5/12是相等的。

  這是孩子們很常見的一個誤解。課後,這個學生就聽他的同伴詳細說明為什麼這兩個數不可能相等,盡管它們分子相同。

  幾天之後,Lampert針對這個內容出了個小測驗:證明3/12=1/4。學生們能夠很有信心地說明理由:“12份中的三份,相當於四份中的一份。”

  多年以來,通過研究Lampert的課堂,觀察者發現學生們學到的數學多到超乎尋常。他們不會忘記運算法則,不但記住了,而且還能理解。有個男生剛進五年級時說數學是他最差的科目,但五年級結束時他卻學會了解決乘法、除法、分數問題,更別說簡單的多元方程組了。

  看到Lampert的成績,人們自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只要有了不起的教師,即使美國人也可能變成數學民族。

  ?美國現行數學模式:新課標

  為了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和國際競爭力,為學生上大學和工作做好充分准備,美國研制了首部各州統一的數學課程標准,即《共同核心數學課程標准》,規定了美國K-12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與技能。

  《標准》闡述了幼兒園、1~8年級、高中三個階段的教學內容。旨在實現如下特征:發展學生數學的實踐能力、強調理解數學、技術對數學產生巨大影響、明確了美國中小學生數學素養內涵。標准的研制工作與國際基准存在差距,幾何內容的設計尚需教學實踐的檢驗。

  不是讓孩子記住公式,然後反復做題。而是鼓勵孩子們熱烈討論,從而能慢慢自行找出數學的解題過程、性質和證明。

  比如,學生推導出了矩形的面積公式,那麼接下來,他們就可以運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去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這種新方法教學,數學這門課似乎就變了,它不再無聊枯燥,而是充滿了刺激和挑戰,甚至變得有趣。

  如果精心教授,新功課能讓數學變得更為具體。學生們不僅僅會背誦運算口訣,還能理解算術的原理,並能將其應用於實際生活。

  無法改變現狀的原因

  事實上,教師們會被要求“將創新理念付諸實踐”,但在“如何去做”這方面為他們提供的指導卻很少,大部分教師都毫無准備,往往是三天的短暫培訓就倉促上崗。於是麻煩就會出現,在毫無准備的教師手中,改革變成了胡鬧,學生得到的困惑費解多於助益。孩子們被搞得一頭霧水,家長們則怒氣沖沖。

  綜上所述:教改方法更像是政府給老師們下達的命令,而教師們缺少指導,並沒有真正融入現有的教學過程,因此,始終處於固有模式中。

  學習數學的意義

  數學概念的理解到底有什麼意義?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學數學教育的副教授高橋先生說: “可以幫助孩子從數學的層面看這個世界“。他認為, ”數學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除非我們在這雜亂無章的一堆東西中真正找到具體的東西,否則我們永遠都想不明白我們在做什麼。”

  這聽起來很像Green女士的一個主要思想: “數學不是用來死記它的一系列規則的,而是作為一種方式來看這個世界,這點才是有意義的。“





本文章來自於 加西網 (溫哥華門戶網)
https://www.westca.com

這份報導的網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571590/lang=t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