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啥癖好!國人為何熱衷於圍觀洋鬼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現在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中國人,對外國人早已熟視無睹,但在早些年那種相對封閉的文化環境下,“洋人”幾乎就是一個“會活動的奇觀”,很快就會引起人們圍觀。那麼,為何中國人熱衷於圍觀“洋鬼子”呢?


  

  在中國淘金的洋人樂隊


  對此,澎湃新聞刊文稱,“洋鬼子”這個詞本身暗含著中國人在最初遭遇這些與自己不同的人類時所抱有的那種混合著畏懼、好奇、驚異、敵意、排斥的內在心理。文章稱,在現代漢語裡,人們習慣將外國人稱為“洋鬼子”,在粵語中還有“番鬼”、“鬼佬”、“鬼妹”的說法。這些詞習用已久,早褪去了原本含有的貶義色彩(往往特指日本兵的“鬼子”一詞除外),有時歐美人也半開玩笑地以此自稱。

  會活動的奇觀

  曾任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負責人的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在《花甲憶記:一位美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國》中回憶,當他1850年抵達廣州時,在碼頭上就被一大群人圍住:“番鬼,番鬼!殺頭,殺頭!”這是他與中國人的首次正式接觸。他說感覺那些圍觀的船民“看上去就如食人生番一般野蠻和凶狠”。


  這不是孤立的個案,也並不只是廣州人或社會底層的船民才對外國佬具有如此強烈的反應。1816-1817年,英國阿美士德使團訪華,隨團醫官Clarke Abel在《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當他們抵達天津後,當地官員及其隨從“都顯示出強烈的好奇,希望能獲准看特使一眼,他們常常企圖打開特使船艙的門,在被阻止後顯得非常不滿”。進入天津城時,人們的反應似乎是夾雜著震驚和膽怯:“到處是人群,他們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地看著我們走過,非常安靜,遵守秩序,盡管他們都顯現出好奇,渴望看一眼坐在轎子裡的人,但沒有發生一件強求圍觀的麻煩事”,在郊外的村莊,他們也不時受到偷窺:“隔著院牆,我常常看到一排女人的頭,看上去就好像與她們的身體分開,安到牆上一樣;可是,當她們被看到時,她們總是馬上消失不見了。”

  甚至北京城裡也不例外。使團是在半夜抵達北京城外的,“即使這樣晚了,中國人的好奇心還是非常強。有數千人聚集在路上,舉著橢圓形的小燈籠,等著看使團的隊伍”。連清政府官員也是,入城後,“許多太監、官員和親王在房間裡進進出出,使我們備覺煩惱,更大大增加了我們的憤怒之情。盡管馬禮遜先生強烈地要求他們注意行為得體和禮貌的分寸,他們依然不斷地擠近我們,很不禮貌地走到我們跟前上下打量。他們甚至想要斜依在凳子上的特使站起來,以便他們可以更仔細地看看他。”


  這不僅針對人種特異的西方人,對於“東洋人”,中國人一樣滿懷好奇。1862年,高杉晉作等武士乘坐千歲丸來到上海,在這個已開埠二十年的都市遭到圍觀而大感不自在,“上海幾百個市民,偷偷地挨近門,蜂擁在我們前後,靜悄悄地圍觀著,連中國官員的呵斥也不怕,即使在道台送我們回去時,他們也不讓路,這種景象真是無法想象。”(《尋訪東洋人:近代上海日本居留民(1868-1945)》)曾根俊虎在《北中國紀行·清國漫游志》記載,1876年他在上海郊外的朱家角鎮被圍堵,“圍觀者大聲喊著‘東洋人’或‘高麗人’,我輩成了古今未曾有的奇觀,追尾圍堵者絡繹不絕,沒料到想看城中的人反而成了城中奇觀”。的確,當時的所有“相遇”幾乎都是“遭遇”,對雙方而言,彼此都是“奇觀”。

  好奇心簡史:從自發反應到少見多怪

  這樣的圍觀現在看來讓人啼笑皆非,但這並不是晚清時期的中國人特別大驚小怪,倒不如說是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人們遇見外國人時的正常反應,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最直觀的文化沖突,一種特殊的文化體驗。一個外國人,幾乎是一種陌生的異文化的“全息載體”,他的一舉一動、神情姿態、服飾穿著,無不呈現出“與我們不同”的特殊意味。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