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人的勇敢 尤其體現在飲食方面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人的勇敢尤其體現在飲食方面。這是一個幾乎什麼都敢吃的民族。災荒時期吃樹皮、野菜乃至觀音土自然還可以算作迫不得已(包括長征路上的紅軍解下牛皮帶燉湯喝),和平的年代,他們也照樣熱衷於吃各種稀奇古怪的食物。吃蛇(在西方的《聖經》裡那是魔鬼的化身)也罷了,在古時嶺南一帶,還曾將其易名為“茅鱔”,有點附庸風雅或掩耳盜鈴的架式。還吃蠍子。我在北京安定門外某餐館出席酒宴,高潮處便是圓桌中央擺上了滿滿一大盤炸得黃燦燦的蠍子。那一瞬間我不禁聯想:中國人的嘴巴真夠“毒”的——才敢於如此“以毒攻毒”?當然,被傳為佳話的是吃劇毒的河豚,“拼死吃河豚”這句江南古諺頗像烈士的絕命詩。所以我自小即有這樣的印像:能夠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第一是革命者,其次則當數美食家了。


  不知西方社會,在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軍事家等等之外,是否還產生過美食家的頭銜?在中國美食家幾乎是一種傳統。雖然它一直近似於“閒職”,卻也是頗讓人羨慕的。歐洲文明裡,美食家一度缺席,正如它所推崇的探險家,對於中國而言,則是近代以後舶來的詞匯。但我私下裡以為:美食家也算是一種足不出戶的探險家——“父母在,不遠游” ,中國人只好陶醉於另一種意義的探險,那就是對山珍海味的獵奇。美食家用菜譜來代替地圖,用杯盞來代替羅盤,用筷子來代替槳櫓,航行在自己的味覺裡,同樣也領略了無限風光。這種冒險心理在河豚的問題上發揮到極致。河豚相當於中國飲食文化裡的“禁果”——一種致命的誘惑,它的鮮美因為神秘與危險而被誇張了。美食家們不僅沒有望而卻步,反而趨之若鶩。這份勇氣,恐怕連瀆職的亞當、夏娃都會自歎弗如。

  神農氏(即炎帝)堪稱史前的美食家。“神農嘗百草”,不僅僅為了果腹,也為了辨識植物的種類、滋味、營養價值(包括藥用價值)。他大大地豐富了後人的“菜籃子工程”。在我想像中,中國人的祖宗是個挖野菜的,其裝束、表情有點類似於後來編撰《本草綱目》的老中醫李時珍:穿著草鞋,挎著竹簍,扛著一把小鋤頭。湖北有座神農架,據說就是他的露天 “食堂”。沒有敢為天下先的神農,我們的口福將大打折扣。

  甚至春秋時期的老學究孔子,也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本人在辦私塾時,不愛收現金,更樂意接受弟子們孝敬的一束束幹肉,以充抵學費。可見食物是最古老的“硬通貨”。孔子,在方方面面都稱得上是我們民族的教師爺呀。他同樣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精益求精的美食家,使飲食發展為文化,登上大雅之堂。中國的菜譜(從線裝的手抄本到鉛字印刷品)若堆砌起來,絕對比四書五經要厚重許多。在美食家眼中,是可以當詩來讀的。譬如蘇軾講解燒豬肉(後被命名為“東坡肉”)的秘訣:“多著火,少著水。”多麼精煉呀。至於袁枚,既寫了《隨園詩話》,又寫《隨園食單》——左右開弓,拿筷子時像耍筆杆一樣虔誠,耍筆杆時又像拿筷子一樣奔放……當然,詩人的吃相畢竟比較文雅,《隨園食單》僅可用來管窺中國人的食物。還有許多奢侈的吃或野蠻的吃,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譬如民間流傳的所謂“活吃猴腦”(系將活猴用木枷鎖定,敲開頭蓋骨,以麥管吸其腦汁),絕對是太殘酷了。它反射出人性的黑暗。中國人的飲食裡,也有一些反文化的東西,不是沒有可批判之處。魯迅先生說過:“飲食問題,不僅可以反映社會的物質文明程度,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社會的社會狀況以及暴露種種社會痼疾。”

  路易斯·辛普森寫過一道《美國詩歌》:“不論它是什麼,都必須有/一個胃,能夠消化/橡皮、煤、鈾、月亮、詩。/就像鯊魚,肚裡盛只鞋子。/它必須游過茫茫的沙漠,/一路發出近似人聲的吼叫。”想起古老的中國,我就仿佛看見一只巨大的胃:除了五谷雜糧,裡面還填充著燕窩、魚翅、熊掌、海參、虎骨等等,甚至還有愚昧年代裡的金丹、胞衣、人血饅頭呀什麼的……這是一只消化能力驚人的胃,整整蠕動了幾千年。它的胃酸簡直能腐蝕石頭抑或金屬。中國人的胃口真是太大了,太好了。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1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6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