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俄羅斯: 俄羅斯為何賣掉阿拉斯加 美國被嘲諷多年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選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會晤,引發外界對這塊“曾屬俄國”土地歷史的好奇。 事實上,阿拉斯加在19世紀中期從俄羅斯手中轉讓給美國,背後牽動的不只是地緣政治,還有一場慘烈戰爭與殖民夢碎的現實考量。


俄羅斯急著脫手“遠東負擔”

時間回到1850年代,俄羅斯在克裡米亞戰爭中敗給英法聯軍,元氣大傷。 戰爭開銷高達1.6億英鎊,讓原本就遙遠難控的阿拉斯加,變成沙皇政府眼中的“燙手山芋”。


另一方面,由於海獺過度捕獵,到了19世紀中葉,阿拉斯加的經濟價值大幅下滑。 再加上這塊地離英國控制的加拿大非常近,萬一未來爆發英俄戰爭,這片領土將成為累贅。

於是到了1860年代初,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Tsar Alexander II)認為,與其未來打仗被搶,不如主動脫手還能換些現金,便決定賣給正快速擴張的美國

美國720萬美元“買下一堆雪”被嘲諷多年

美國在1867年3月30日與俄國簽訂“阿拉斯加購地案”(Alaska Purchase),由時任國務卿西華德(William Seward)主導,以720萬美元買下這片將近15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平均每英畝不到2美分。



當時美國內部反應兩極,不少人譏笑這筆交易是“西華德的冰箱”、“買下一堆雪”,甚至《紐約每日論壇報》狠批,“除了冰與矮樹林外,剩下都是荒地。”


然而歷史終究翻轉。 1896年“克朗代克淘金熱”(Klondike Gold Strike)讓反對聲音大轉彎,證明這塊冰天雪地蘊藏著巨大價值; 1968年北極海岸的普拉德霍灣(Prudhoe Bay)發現石油後,阿拉斯加更成為美國能源重鎮。

隨著時間推移,美國漸漸認識到阿拉斯加的戰略地位,最終在1959年1月,阿拉斯加正式成為美國第49州。

從被嫌棄的“冰箱”變黃金地


二戰期間美軍在阿拉斯加建設基地,加速當地基礎建設; 進入20世紀後,漁業與銅礦產業蓬勃發展,直到石油成為阿拉斯加經濟命脈。

1976年設立的“阿拉斯加永久基金”(Alaska Permanent Fund),將石油收益轉為投資,每年透過“永久基金紅利”(Permanent Fund Dividend)發錢給居民,也讓該州至今仍維持“免州所得稅、免州銷售稅”的稀有制度。



此外,觀光業近年也快速成長,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來欣賞壯麗冰河與極光,阿拉斯加早已從當初的“不值一提”搖身變為美國的資源寶庫。

烏克蘭土地會成為談判籌碼嗎?
1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6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