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耶鲁逆流而动 要求学生缴成绩

日期: 2024-05-12
新闻主题: 教育读书

来源: 商业周刊

商业周刊/ 撰文者:陈盈萤



昔日哈佛毕业生。 美联社

摘要

1.美国名校如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宣布恢复政策,重新要求学生缴交SAT或ACT成绩。

2.哈佛指出,标准化成绩可以预测学生的大学和未来表现;而当学生不缴考试成绩时,反而可能隐瞒部分信息,影响招生委员会的判断。

美国的名校们,最近似乎回头对考试多了些青睐。

4月,美国哈佛大学宣布下学年开始,申请入学的所有学生都要缴交SAT或是ACT的标准化考试成绩,这两类考试成绩用来检核学生的高中学科学习状况。这也意味着,想进哈佛,不能再只是靠着漂亮履历申请,还得要考试考高分才行。

这个举动,为全球教育界再次抛下震撼弹。

为什么说是再次?因为,在哈佛之前,像是布朗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大学都已经宣布恢复此政策,重新要求学生缴交SAT或ACT成绩。

这群顶尖大学可以说是逆风潮流,率先起义。

其实在过去四年,已经有超过两千家美国大学决定不参考标准化考试成绩,而是单纯综合评量学生的高中学习表现、老师为他们写的推荐信,还有其他校内外优异表现等多元资料。

刚开始,这些大学是因为疫情导致标准化考试停办。但到后来,多数大学都选择延长这项政策,主要是他们认为,不参考采纳标准化考试成绩,可以增加新生报名的件数,为大学校园带来多元化。

但如今,当持续朝向多元方向,拓宽入学管道,美国也还有上千所大学,不参采标准化考试成绩的同时,为什么这些美国顶大选择走“回头路”? 将考试成绩和学习历程并重,重新纳入是否接受学生申请的一环。

哈佛大学Edgerley家族文理学院院长荷比.霍克斯翠(Hopi E. Hoekstra)在公开声明中提到:“无论他们(学生)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如何,标准化考试成绩都可以用来预测他们的大学和未来表现。”而且,哈佛也指出,他们从过去经验发现,当学生不缴考试成绩时,反而可能隐瞒部分信息影响招生委员会判断,还有可能影响弱势生权益。

也就是说,他们选择重新要求学生缴交SAT或ACT考试成绩,为的是更精准预测学生的未来发展,帮助招生过程更菁英化(meritocratic),同时又能增加社会多样性(socioeconomic diversity)。

这项说法来自非营利组织Opportunity Insights(译:机会洞察组织)的研究。该组织是由长春藤联盟大学的经济系教授组成,教授所代表的学校包含哈佛大学、布朗大学等。

他们分析了2017年至2022年,就读8所长春藤联盟大学内,不同族裔、家庭、性别的学生的3种成绩:高中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绩平均绩点)、标准化考试SAT或ACT成绩、大学一年级的GPA。

他们有三大发现。

SAT或ACT拿高分的学生,更容易在大一拿高分

他们发现,在SAT或ACT得到最高分的学生,他们大一的GPA,会比标准化考试成绩落在前25%的学生高0.43分(编按:在美国,GPA满分是四分)。此外,团队还发现,当学生入学时没有缴交考试成绩,他们的大一GPA,会比起入学前缴交考试成绩的学生还要低。

也就是说,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校方又不采纳考试成绩,不仅难分辨哪些学生更合适就读常春藤,更会占用掉其他更合适就读的学生名额。

高中成绩“通膨”已经不具有真正的监别力

既然标准化考试可以预测大学表现,那么高中GPA呢?可惜的是,研究团队发现,若是将高中GPA满分4分的学生,与GPA3.2分的学生相互比较,这两类学生在大一阶段GPA竟相差不到0.1分。

这个问题核心,其实是美国学生的高中校内成绩正在“通货膨胀”。根据办理ACT的非营利组织统计,去年,美国ACT平均成绩已经是32年来史上最低,连年创新低。甚至,美国还有将近半数学生没有达到任何科目基准。

但诡谲的是,10多年来,美国高中生的核心科目GPA却是逐年上升。甚至有高中退休老师投书纽约时报呼吁,打分数请考虑给B+,而不是给表现尚可加强的学生A-。

也就是说,高中老师给的GPA,根本不足够用来判定学生的未来表现是好是坏,失去了监别力。无论是不要求学生缴交考试成绩,或是只要求学生缴交高中GPA这类成绩,都会衍生出招生不公平的情形。

学生无论背景,当SAT或ACT成绩相近,大学GPA也相近

可是当大学参采标准考试成绩,会不会对学习资源比较少的学生产生偏见?答案是不全然。

因为他们发现,升学率高和升学率低的高中毕业生,如果拥有一致的标准化考试成绩,那么即便他们的求学环境不同,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大一GPA。而团队将此下定论是,大学参采标准化考试成绩,不会受到学生的求学背景影响。

不过,团队也在结论中坦承,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与高收入家庭的学生相比,低收入家庭的学生SAT或ACT成绩确实比较低。而且,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参加标准考试的可能性比较小,这就会关乎到更深层的不平等问题,这份研究并没有针对这类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过去有人认为,不参采考试成绩可以帮助大学更多样化。可是近年陆续有美国研究指出,当大学不一定要求SAT或ACT成绩时,这些学校却没有明确证据可以用来说明,因新制度,增加家庭经济弱势学生,还有女性学生。

对此,台北大学社会系教授陈婉琪表示,这类研究难做,因为校园文化、社会风气等处处都是变因,“光是优势弱势如何定义,就可以有千万种方法,(所以)没有很强大的理由要采纳A筛选方式,不采纳B筛选方式。”长期帮助学生申请海外大学的明道中学国际部主任文义豪也强调,美国此举“不是把SAT当作是入学的『唯一』标准,并不是相信成绩就是一切。”





本文章来自于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网)
https://www.westca.com

这份报导的网址是:
https://www.westca.com/News/article/sid=1002019/lang=schine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