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罕見新天體(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一個新天體,它比科學家已知的最重的中子星要重,但比已知的最輕的黑洞要輕。


曼徹斯特和德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它繞著40,000光年外的一顆毫秒脈沖星運行。毫秒脈沖星旋轉速度非常快——每秒數百次。

項目負責人、曼徹斯特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本·斯塔珀斯(Ben Stappers)表示,這“令人興奮”。


來自曼徹斯特大學和波恩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相信,這可能是首次發現的“射電脈沖星-黑洞”雙星系統,這種配對可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進行新的測試,並打開黑洞研究的大門。

斯塔珀斯補充道:“脈沖星-黑洞系統將成為測試引力理論的重要天體,而重中子星將為極高密度的核物理領域提供新的見解。”

當中子星(死亡恒星的超致密殘骸)獲得過多質量時,它就會坍縮。而此後會變成什麼,引起了很多猜測,但人們相信它們可能會變成黑洞。

質量差距


中子星塌縮所需的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2.2倍。這些恒星要產生的最輕黑洞,其質量則需要大得多,大約是太陽質量的5倍,從而產生了所謂的“黑洞質量差距”。

質量差距中間的天體性質是未知的,並且很難研究。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的這項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最終了解這些天體。




(示意圖)

該天體是在使用南非MeerKAT射電望遠鏡陣列觀測天鴿座南部NGC 1851大型星團時發現的。天文學家表示,這個星團是如此擁擠,以至於其中的恒星很容易產生相互作用,擾亂軌道,甚至發生碰撞。他們認為,兩顆中子星之間的碰撞可能產生了現在圍繞射電脈沖星運行的巨大物體。

雖然團隊無法確定是否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最輕的黑洞,甚至是一些新的奇異恒星變體,但無論如何他們還是發現了一些有助於探測在最極端條件下宇宙物質的性質。

這項新研究1月18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0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