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給耶倫透口風 中國要搞歷史性動作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很明確的信號了,中央要搞新一輪的大動作,很可能是歷史性的。


這次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的時候有一個特別小但很重要的細節,就是財政部跟美方特別提到:中方正在謀劃和實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

這是今年第三次這麼說,前兩次分別是:


一、3月初兩會上,最高層在江蘇代表團上提到;

二、3月底中國發展論壇後,最高層會見美國工商界代表時提到;

兩個月三次提,頻率有點高,場合也很隆重。再加上期待的三中全會一直還沒舉行,經濟的全面深化改革真的要來了?

而觀察這三次的場合、對象、說話主體,不難發現,三次提及分別代表改革的三大核心方向:

新質生產力、高水平對外開放、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

前兩個我跟粉絲已經說過很多了,今天重點講講最後這個財稅改革。

今天的很多社會問題,其實早在三十年前的財稅改革時就埋下了種子。



資料圖

1994年以前,財政體制叫“大包幹”,每個省自己選擇包幹方式跟中央協商繳納稅收。一開始還搞得不錯,但後來越走越歪,各地想著法兒逃避交稅給中央,陷入央地博弈的怪圈。

幾年下來,結果就是:地方富得流油,中央吃糠咽菜。甚至出現了財政部向上海、廣東借錢的鬧劇。

高層一看,這絕對不行,都被地方牽著鼻子走,那中央的權威還在哪裡?!


因此,1994年,分稅制改革橫空出世,最重要的就兩條:

中央拿走地方稅收的大頭,比如增值稅的75%歸中央(原本是100%歸地方)。

不管地方夠不夠錢,都必須交給中央,中央看情況給你們轉移支付。

好處很明顯:中央富了,也重新確立了權威,宏觀調控能力也強了。

這對後來我們建設國防、國家重大項目和應對經濟危機、汶川地震等大沖擊提供了強大財力保障。


壞處也很明顯:地方的錢少了,事卻一樣沒少;財權、事權和支出責任不匹配的矛盾十分尖銳。

因此逼得地方政府千方百計地搞錢,打開了這30年來的三個潘多拉魔盒:

1、土地財政。地方政府通過土地資本化和土地金融化,透支未來以滿足當下,催生出高地價高房價,釀就了樓市泡沫。

2、城投基建。地方通過“大幹快上”的城投負債模式,搞起基建競賽,快速拉動GDP和稅收,但債務卻也堆成了雪球,如今,顯性債務38萬億,廣義隱形債務估計超過100萬億。

3、招商引資。上面兩個都老生常談了,重點說說這個。分稅制改革後,地方稅的最大頭就是企業稅,而居民能貢獻的稅收很有限。

而且同等投入下,企業稅收立竿見影,居民稅收見效很慢;

結果就是,地方政府把大部分資金資源都用於對企業的扶持,而相對忽視了對居民消費能力的培養。重企業而輕居民,重投資而輕消費。

結果是產生了今天“一邊各地產能嚴重過剩,一邊內需不足、居民沒錢消費”的窘況。

這三條路,可以說,全部都走到頭了,也是這一系列棘手而復雜的問題的直接推手。

土地財政是為了擴大地方稅收,招商引資是為了擴大地方稅收,城投負債是擴大投資來擴大稅收,一切的矛頭其實都是指向了地方稅收這一最關鍵的抓手。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7 秒 and 9 DB Queries in 0.002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