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世界真的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吗?(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群氓眨着眼睛说,“没有更高之人,我们大家都一样!”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把“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句话理解成“全世界都一样烂”是非常庸俗的,它的真正内涵是:世界除了有精巧、诡谲、严肃的一面,也有着潦草、荒谬、令人啼笑皆非的另一面。


而最能说明这一主张的历史事件,莫过于发生在六十二年前的“古巴导弹危机”。在传统叙事的影响下,很多人都相信,是苏联的妥协与审慎将人类从核大战的边缘挽救了回来。

但是,随着新档案公布,将那些真实的情景不留情面地再现——恐怕每个人都会惊出一身冷汗——这简直是草台班子在玩走钢丝的把戏。



从一开始,导弹事件就带有强烈的不可控因素。“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么大胆的计划,竟然是赫鲁晓夫散步时一个人构思的。而当他把计划带到苏联国防委员会讨论时,所有专业官员都表示拥护。于是,仅仅3天,一个“草台计划”就变成了煞有介事的“阿纳德尔”行动方案。而执行中种种粗疏、意外和大量滑稽情节,又让整个事件变成了一场愚蠢的闹剧。


翻看浦洛基《愚蠢的核弹》这本书,会在古巴导弹危机这段历史中发现大量“草台班子”既视感。比如赫鲁晓夫指定的驻守古巴的指挥官伊萨·普利耶夫(Issa Pliev),竟然完全不懂导弹。

普利耶夫的大部分军旅生涯都是在骑兵部队度过的,因此对导弹知之甚少,他甚至用专指骑兵的“中队”一词来代指导弹支队,这使他受到了下属的奚落……赫鲁晓夫在普利耶夫身上找到了他希望驻古巴集团军司令应具备的经验与忠诚。他认为,让旧式战争中的骑兵来掌控可引发新式战争的核武器,并没有什么不妥。




负责勘测古巴地形的苏联代表团,是名副其实的“花剌子模信使”——报喜不报忧。

“阿纳德尔”行动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格里布科夫将军在1962年秋天到达古巴时,才发现那里缺少天然植被的掩护。由于不方便批评他的上司比留佐夫,他转而指责代表团的 “专家”,并哀叹:“他们认为仅凭那里的棕榈树林就能轻松、秘密地在古巴部署导弹,这是多么的无知。” 赫鲁晓夫派比留佐夫去古巴是为了确保“阿纳德尔”行动的顺利开展。如果卡斯特罗拒绝了赫鲁晓夫的这个提议,比留佐夫可能会考虑告知赫鲁晓夫古巴不适合隐蔽导弹的事实,但古巴领导人接受了导弹部署方案,比留佐夫可能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别无选择。他回到莫斯科,报告了两个好消息:第一,卡斯特罗同意部署导弹;第二,古巴的地形适合隐蔽导弹。

还有种种离谱的突发难题,令人哭笑不得。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更多令人头疼的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古巴境内的跨河桥梁都不够坚固,根本无法承受运送导弹的苏联卡车满载时的重量。一名参与基地建设的工作人员回忆说,为了能让重型设备运送到指定地点,导弹师的师长不得不做出很多非常规性的决策,比如在河床上浇筑混凝土。“惊喜”接踵而至,他们还发现古巴发电站的发电频率为60赫兹,而苏联设备的供电需求频率为50赫兹。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6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