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以孝治天下”的中国古代,养老问题如何解决?(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逐渐引起关注,而养老问题也随之被广泛讨论。国际上,一般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相关统计,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虽是现代社会的现象,而人类社会自产生起便面临着“养老”的问题。那么,古人是如何解决养老问题的呢?他们有退休工资和养老金吗?历朝历代又有什么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呢?


“养老”从何时而起?

我国的养老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虞舜时期。从虞舜时期起,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到了重视礼制的周代,养老作为礼制的一部分也初步形成。据《礼记·王制》记载: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燕、飨、食等礼仪都是借祭祀鬼神之日,以宴会的形式编排长幼序列,演示敬老之礼。养老的对象大致归结为国老、庶老和子孙为国事而死的老者三类,国老是因年老而致仕的卿、大夫,而庶老则是庶人耆老。周代养老礼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能让老人在衣食等物质上获得一定保障,而且还在赋役、刑罚等方面对老人进行优待,中国古代养老的第一个巅峰开始出现。

不过,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仍十分有限,国家没有雄厚的财政基础作支持,无法给予全社会老人相同的待遇,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凡老皆养”,加之当时等级尊卑分明,尤其到了宗法制盛行的西周,身份地位较为尊贵的国老成为养老的重点。




史宜父鼎,西周晚期,器内有3行16字铭文:史宜父作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来源/故宫博物院

国家会给予国老在其衣食住行以及政治地位等方面一定的尊养和优待,即使发生自然灾害亦或是社会动乱时,也会有相应的社会救助以保证国老的生活。另外,有些德高望重的老者会被赡养于学中,即“学中养老”。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庠、序、学、胶均为古代对学校的称谓。上庠、东序、右学、东胶是高等学校,而下庠、西序、左学、虞庠则是低等学校,从赡养地点之别也能看出国老和庶老的待遇和地位之分。有些养于学中的国老被称之为“三老五更”,其地位十分尊贵,国君不以“三老五更”为臣,而是对待他们更像是父兄。当国君在对一些国家大事举棋不定时,便会向这些老者征询意见,老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的建议。

“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於游可也。”

异粻,即细粮,年岁渐长的老人消化不好,所以要吃细粮。到了六十岁,身体更加老化,需要吃肉……国家根据不同年岁的老人制定了不同的饮食供给。1975年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253号墓的堇鼎,其铭文内容就是燕侯派食官堇去宗周照顾年事已高的召公饮食,而食官职责之一就是根据四时节气提供不同的饮食。以上这些所说老人在饮食上的待遇,所针对的对象是像国老这样的贵族之老。而平民老者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异,不能享受与国老相同的待遇。对于占据社会绝大多数的平民老者来说,国家同样保证其生活,不过只能满足其在物质上的基本需求。相较于国老细化、适宜的饮食,平民老者的日常饮食较为简单,“庶人耆老不徒食”,只要保证庶老在吃饭时有简单的菜肴就可以了。不过,天子或诸侯偶尔会赐宴、赐酒给平民老者,并有专人为他们赐酒、切肉、烹调提供饭食。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