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新冠疫情: 從15年縮短至11個月,諾獎研究助mRNA新冠疫苗開發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傳統疫苗開發的周期在10~15年左右,諾獎的發現不僅讓mRNA新冠疫苗在11個月內快速開發成為可能,更顛覆了人們對於疫苗、藥物以及疾病的認識。這一成就已經挽救了百萬人的生命,未來還可以應用到癌症、瘧疾、HIV和結核等有重大疾病的治療方法開發中,是未來醫學進步發展的曙光。”10月2日晚,中國食藥促進會疫苗及生物制品質量評價與標准專委會會長、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陸家海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


10月2日北京時間17:45,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卡塔琳·考裡科(Katalin Karikó)以及德魯·韋斯曼(Drew Weissman),獲獎原因是他們在核苷鹼基修飾方面的發現,使得針對 COVID-19 的有效 mRNA 疫苗得以被開發。

這一消息無疑為已經足夠火熱的“mRNA疫苗”賽道添了一把新柴。幫助兩位科學家斬獲諾獎的發現到底是什麼?又是如何應用到mRNA疫苗的開發過程中的?


他們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多年的問題

“mRNA疫苗相對於傳統疫苗而言,具有更強的特異性、更低的成本等優勢。”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教授魏晟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但在Katalin Karikó以及Drew Weissman的研究之前,mRNA技術的應用始終有兩個無法逾越的障礙:一個是遞送過程中mRNA不穩定容易降解,另外一個就是進入人體後會被生物體的免疫系統識別並迅速清除。

“科學家們的研究則很好地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多年的問題。簡單來說,他們先通過脂質體等將mRNA包裹起來,解決了mRNA的遞送問題,其次使用了偽尿苷等對mRNA進行修飾,修飾過的mRNA進入體內後可以免除免疫系統的攻擊。”魏晟解釋,正是這些技術的進步,為後來mRNA疫苗的設計開發奠定了技術基礎。

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趙衛也在采訪中提到,過去mRNA疫苗無法廣泛應用的一個主要障礙是其免疫原性,即體外合成的 mRNA 具有較高的免疫原性,可能會誘發大量炎症反應,引發強烈的副作用。“而諾獎科學家們發現的多種修飾核苷酸的 mRNA,如假尿苷和N-6-甲基腺苷,在有效降低mRNA免疫原性的同時,也顯著提高了其翻譯效率,使mRNA技術在實際應用成為可能。”


“幸運的是,mRNA疫苗的相關基礎研究早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就已完成,因而制藥公司可以在疫情流行期快速開發出mRNA疫苗,這對於全球抗擊新冠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持。” 魏晟告訴記者,以mRNA新冠疫苗為例,含有新冠病毒基因組的RNA序列注射到人體後,可以在人體細胞內生產新冠病毒S蛋白,對人體免疫系統進行了“戰前演習”,誘導產生抗體,激活免疫細胞。當真正的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時,免疫細胞如同訓練有素的軍人,可快速識別病毒對其發動精准攻擊。

不僅是疫苗,mRNA技術應用前景廣闊


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譚曉東告訴記者,mRNA技術開創了疫苗研發與生產的一條全新的技術路線和生產工藝, 可以說是一種革命性的創新。

此外,mRNA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對抗擊新冠意義重大。

“從全球范圍上看,mRNA技術的定位並不是專門用於新冠,或是預防性疫苗,這一技術的優勢在於其相對較快的開發速度、潛在的高度定制性和較低的安全性風險,因此在應對新興傳染病和難以治療的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例如改進流感疫苗,以及為瘧疾、HIV和結核等導致大量患者死亡且常規方法相對無效的疾病研發疫苗。”陸家海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同時,mRNA技術也將進一步推動個性化治療的進展,基於患者的基因組信息,未來定制化的疫苗和藥物研發將會成為趨勢,如個性化腫瘤疫苗/藥物等。

“兩位科學家的發現疊加全球新冠的流行對mRNA疫苗的應用帶來了顯著推動。雖然這還是一項新的技術,但其實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比如我們已經看到在疫情期間mRNA疫苗就成功避免了更大規模的死亡。”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亦對mRNA技術的未來充滿期待。在他看來,在傳染病的預防和腫瘤的治療方面,mRNA技術也還有很廣闊的應用空間,比如猴痘、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等病毒性傳染病,以及鼠疫與肺結核等非病毒性傳染病的預防。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5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