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馮侖:中國房地產進入後開發時代,轉變認知是關鍵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封面圖 | 《大江大河》劇照

前些天,《北大(专题)承澤參考》第3期發表了馮叔的題為「中國地產進入後開發時代,轉變認知是關鍵」的文章,今天把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北大承澤參考》是中國高校智庫領軍者北大國發院新創辦的智庫與管理月度讀物。刊物詳情請參閱北大國發院網站或官方微信號底部菜單(微信搜索北大國發院即可查看)。

以下為文章全文。

文 | 馮侖

住宅地產從「三高」轉向「三減」

背後有規律的力量

地產的交易和投資數據在今年一季度略微反彈之後,二季度明顯下跌。首先要澄清一點,通常學者做研究及媒體述及「房地產」,多在討論「住宅」,這與房地產行業所指的「房地產」不同。對房地產行業,住宅只是其中一部分,房地產還有其他品類,所以准確地說,地產數據下降主要是指二季度住宅地產的數據下滑。

但住宅地產目前的數據也基本正常,早在2018年前後,像萬科等地產企業就曾判斷:住宅地產這種高增長、高杠杆(电视剧)、高周轉、高回報的發展模式已經趨於頂峰,需要慢下來、停下來。


基於國際經驗:一國房地產的發展大多從住宅開始,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左右時,城鎮化率通常超過60%,人口也趨於零增長,城市基礎設施、基礎空間結構格局基本確定,經濟增速亦放緩,這些都是互相伴隨的現象。住宅的增長也就由此轉慢,甚至趨停。對應的數據還有人均住宅面積,我國城鎮人均住宅面積已經超過40平米,這也符合國際經驗。當以上指標或現象一並出現時,住宅的快速發展會逐步轉入「減速、減價、減量」階段。

因此,房地產行業內部把人均GDP一萬美元之前像我國房地產的高速增長,稱之為「房地產的開發時代」或者是「住宅地產的開發時代」。開發時代的競爭重點是「規模、成本、速度」。2018年開始,我國房地產開始「減速、減價、減量」,也就進入所謂「後開發時代」,意味著整個房地產的主導產品開始從住宅轉向非住宅,所以當前供求關系實際上反映了市場需求轉變,之前供給側積壓的住宅已經超量。

具體到數據上:我國最高峰時的一手房和二手房成交量每年達到20萬億,去年是12萬億,今年上半年是7萬億,全年大概達12-14萬億。因此,我們對住宅地產行業的理性判斷是:未來5-8年,住宅地產市場樂觀估計在每年12萬億左右,悲觀估計為8萬億左右,體量約為2018年最高峰的一半。

住宅地產「減」的核心在於行業中高杠杆、發展快的部分。按照國際比較經驗,90%的高杠杆住宅公司都將難以繼續存在。


我國現在有7萬多家住宅地產公司,未來這一領域預計只能剩下6-7千家,並且集中在經濟、人口、就業保持增長的地方,不會平均分布。這些地區會成為未來住宅地產緩慢增長的核心區,經濟、人口、就業難以保持增長的地區,房價會非常便宜。比如美國的東西兩岸房價很貴,中西部、中南部房價很便宜。

所以綜合來看,二季度住宅的數據基本反映了市場供需,無須特別憂慮。

2

地產行業市場化不足

要既能辦喜事,也要能辦「喪事」

事實上,在2017、2018年,按照純粹的市場機制,住宅交易的供需量總量就應該下降,房子也應該隨之降價,但當時的政策對需求的管制疊加後來的疫情防控,掩蓋了供需之間的扭曲,市場呈現的還是房價繼續上漲的強烈信號,許多企業也因此依然加大杠杆去投入。今年暴雷的很多企業,包括龍頭企業,本質上是簡單地把政策信號當成了市場信號,把政策還在壓制需求當成了市場依然存在巨大的需求,最終造成對趨勢的嚴重誤判。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