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興趣愛好: 哈佛華裔博後一篇Science找到真愛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8月25日凌晨,論文解禁。看到自己關於蛋白質降解新機制的研究成果出現在Science網站上,古欣長舒一口氣。這項耗時近兩年的工作終於畫上了句號,也為她本已足夠精彩的履歷又綴下一顆明珠。


北大畢業、MIT直博、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盡管“出道即巔峰”,但對古欣而言,這篇論文仍然是她科學生涯中一道獨一無二的一筆。

剛滿30歲的古欣,因這篇論文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侶,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結為夫妻。




古欣



古欣發表在Science上的論文


尋找“死神”蛋白

當動植物受到外界刺激時,會做出一定的適應性變化來響應環境,從而更好地生存。從分子層面來看這個過程,就是外界刺激能激活或抑制生物體內的轉錄因子蛋白,從而調節下游基因的轉錄,讓生物表現出相應的變化。

古欣的博士後導師、哈佛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Michael E. Greenberg便是第一批研究轉錄因子的科學家之一。但在過去40多年裡,無論是導師Michael,還是其他熱衷於研究轉錄因子的生物學家,都主要聚焦在轉錄因子的激活機制上。至於這些“短命”的轉錄因子被激活表達後是如何降解消失的?則鮮有學者得出結論。


古欣在研究生期間便意識到了這片空白。於是,在進入Michael的實驗室大約半年後,她便下定決心,要把轉錄因子的“終場戲份”續寫完整。



古欣的導師Michael E. Greenberg,圖源:Greenberg實驗室官網

眾所周知,細胞能夠通過一種叫做“泛素”的小分子來標記及分解蛋白質,用類似“打標簽”的方式來告訴蛋白酶體,細胞已經不再需要這些蛋白質了,蛋白酶體就會破壞掉它們並丟進“垃圾桶”。哈佛醫學院的已故教授Alfred Goldberg是這項“垃圾桶”機制研究的開山鼻祖,同時也是古欣最敬重的科研前輩之一。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5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