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国人为什么热爱火锅 还有这原因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除了中国人,世界上很少有人喜欢火锅


这个说法来自作家符中石。确实,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爱火锅的人群:一群人吃饭,众口难调,此时火锅是最不容易出错的选择;一家人聚会,图个热闹,还得是火锅;一对情侣约会,西餐厅心形牛排之类的只宜偶尔为之,还是火锅比较日常;一个人,当然也可以吃火锅——不要在意网上流行的那份孤独等级表(按其划分,孤独的第五级是“一个人吃火锅”),也忘了某捞为单身顾客提供的毛毛熊伙伴吧(这样反而显得更孤独),你应该像8岁的重庆男孩唐钱钱那样,怀揣一百多块压岁钱,在众人的围观中,一个人淡定地烫老火锅

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说法。辰智科技与口碑联合发布的《2017年度餐饮大数据白皮书》显示,在整个餐饮行业中,火锅的销售额占比名列第一,达到22%——毫无疑问,火锅已经成为第一国民美食


“围在一起吃火锅的人,不是家人,便是伙伴;不是兄弟,便是朋友,不是极富人情味吗?”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热爱火锅

学者易中天的解释是:火锅能最为形象直观地体现“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样一层深刻的意义,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共食”。“更何况,这种‘共食’又绝不带任何强制性,每个人都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主料烫而食之,正可谓‘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所以,北至东北,南到广州,西入川滇,东达江浙,几乎无人不爱吃火锅。”

共食制源于原始社会。一个原始部族的日常是这样的:年轻力壮者外出采集和狩猎,年长体弱者留守看火。日暮时分,倦鸟知还,外出的人也回到驻地,大家围着火堆享用熟食,也就是所谓“共火而食”。所以,易中天说,共火而食的人就是“火伴”,见《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后来,“火伴”变为“伙伴”,不同的人因同一目的而结合成群体称为“结伙”,并由此产生合伙、入伙、打伙、搭伙、散伙、团伙、平伙等概念,“火食”也就变成了“伙食”。


火锅,大概就是对原始时代和古代战争中,‘共火而食’的远古回忆吧!中国菜肴,无论煎、炸、蒸、炒,一般都是在厨房里加工完成后才端上桌来,只有火锅把烹调过程和食用过程融为一体,不但把锅端上桌来,而且让火贯穿始终。这不正是一种最古老也最亲切的方式吗?围在一起吃火锅的人,不是家人,便是伙伴;不是兄弟,便是朋友,不是极富人情味吗?”易中天这样写道。

在易中天看来,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以柔克刚”;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拒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表示“兼济天下”;火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又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


火锅不仅是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独食难肥,共食才能吸取营养;独食无味,共食才会其乐无穷。这就是请客吃饭的意义了。它不仅是吃喝,而且是共食;共食也不仅是聚餐,而且是同吃;同吃也不仅是同在一起吃或吃同样的食物,更是吃人情,吃血缘。有了人情和血缘,一个又一个群体才得以建立和巩固,个体也才得以生存。显然,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所使然。”易中天总结道。

“‘大同’不远,就在火炉旁边。”

“再一日来,天下起了小雨,寒气逼人的,都添了衣服。午饭时,临时又添了一个暖锅,炭火烧旺了,汤始终滚着,菠菜碧绿,粉丝雪白。偶尔的,飞出几点火星,噼噼啪啪地响几声。半遮了窗户,开一盏罩子灯,真有说不出的暖和亲近。这是将里里外外的温馨都收拾在这一处、这一刻;是从长逝不回头中揽住的这一情、这一景;你安慰我,我安慰你。窗户上的雨点声,是在说着天气的心里话,暖锅里的滚汤说的是炭火的心里话,墨绿的窗幔里,粉红的灯下,不出声都是知心话。”

这段关于暖锅的文字,来自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作家马家辉因此感慨道:“严寒里,还有什么食事能比吃火锅更为应景?我不相信有。”马家辉写有一篇《打边炉美学》,他笔下的港式“打边炉”和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暖锅不是一回事,但在给予人们温暖这一点上,并无差别。“温暖之感不必然来自食物和炉火,而大可源起于身边的人,此时此刻此模样,你跟他们挤坐到一起,每人用一双手去做相同的烹调,大家一样,你我他原来没有差距。‘大同’不远,就在火炉旁边。”马家辉写道。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