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北京: 专访:北京的政策与全球化格格不入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德企高管伍德克前前后后在中国生活了约30年,曾亲手参与组建驻华德国商会以及欧盟商会。不久前,他刚刚卸任欧盟商会主席一职。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伍德克表示,中国已经不再是邓小平时代的开放国度了。 https://t.co/h1oNoWZas3— DW 中文- 德国之声 (@dw_chinese) July 2, 2023


德企高管伍德克前前后后在中国生活了约30年,曾亲手参与组建驻华德国商会以及欧盟商会。不久前,他刚刚卸任欧盟商会主席一职。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伍德克表示,中国已经不再是邓小平时代的开放国度了。

德国之声:伍德克先生,你在中国生活了30年,大部分时间都担任机构的领导职务。回顾往昔,这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中国的发展故事已经结束了吗?它又将如何发展?


伍德克:1982年我第一次到中国,有幸亲历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经济复兴。200年前,中国曾占据了全球经济总产值的30%,如今又复苏到了接近20%。我个人的经历则是:见证了一个全体人民都传蓝绿色服装的国家发展成了高科技大国。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否预测它还会继续这样发展?我不这样认为。但这依然是一段让人难以置信的发展历史。

德国之声:您亲历了这场令人难以置信的转型,而且是作为欧洲经济伙伴。如今在习近平的统治下,中国和当初又有哪些不同?

伍德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那段市场开放的时期和时任总理朱镕基是分不开的。和二十多年前相比,人们就会发现当今中国和世界更加疏离了。当初的中国试图融入全球化进程。现在的中国更富裕、更强大,在汽车等领域已经成为了技术领跑者。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国政治强调封闭远远多于开放。这是由习近平指示的疏离。一方面,中国想要更加独立于世界,另一方面却想让世界更依赖于中国。这一切当然与全球化格格不入。

德国之声:在中国的贸易与产业政策中,欧洲以及西方伙伴有着怎样的角色?


伍德克:中国肯定会继续维护好与能带来技术和就业岗位的大企业的关系。在汽车、化工、机械制造领域都是如此。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并没有用足手里的选项。2022年,27个欧盟成员国的企业对华出口额只比对瑞士出口额多23%。中国欧洲出口了640万个集装箱的货物,但是反过来只有160万个。这意味着,中国依赖欧洲销售市场更甚于欧洲依赖中国市场。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但是诸多准入限制让欧洲企业很为难。

德国之声:您曾经表示,试图找出中国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您觉得现在接近目标了吗?

伍德克:我觉得二十年前我曾经接近解开中国之谜。可是如今,中国社会再度意识形态化,西方国家对华风向也出现了逆变,这让人难以再不带偏见地做出判断。在我看来,我们正在渐行渐远。这当然和大环境有关,美中两国完全缺乏互信。习近平的政治也更加地威权,他不仅仅在强化共产主义,而且还要重新把共产主义作为根基。中国已经不再是邓小平时代的那个中国了。当年的中国更加地以经济为导向,更加地开放。中国事实上已经在某些方面背离了西方,更多地关注自身。


德国之声:多年来您在中国经营企业,您当初经历的中国决策者和如今有哪些不同?如今中国面对西方时的不信任情绪上升了吗?或者说,这是中国政治经济崛起带来的更强自信?

伍德克:改革开创者年代的领导人,也就是朱镕基总理、江泽民主席等人,当然和如今的领导有很大不同。江泽民有过在国外生活的经历,这就是很大的不同。他能说几门外语,这也和如今的国家主席不同。现在的领导层事实上就是围绕一人量身定制的,过去可不是这样。当年是集体领导制,政治局共同推行政策。所以,现在非常难以看透习近平脑中究竟在想什么、究竟想如何对待欧洲。当然如今依然有一些重要岗位由非常优秀的人才占据,比如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就非常地包容。但与此同时,北京却有一个难以听见外界声音的回音室,导致中国顶层领导人很难了解到欧洲利益关切。

德国之声:中国依然在某些科技领域落后,比如高端芯片。美国出台了大量的限制措施,试图阻止中国获得这些科技产品。您认为西方与中国的紧密合作还能维持多久?是不是说,只要中国还需要我们,合作就能维持?还是说,合作符合双方利益,所以还能维持几十年?

伍德克:我们无法看透习近平的头脑。但是我知道,习近平周边的人对依赖西方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敏感。这种依赖性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消除,尤其是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领域,中国依赖于韩国日本美国甚至台湾。显然,中国没法自我封闭起来。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许多领域的强烈民族化浪潮:"我们不再需要外国人,所以我们也不再让他们进入市场。"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9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