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甲骨文"王人民我"真相卻不寒而栗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與西方表音文字不同,漢字是一種表意象形文字,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對其字形的解讀,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開當時的社會風貌。

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統,其中不少文字就反映了商朝時代特征,比如“王、人、民、我”這四個字,就改寫了傳統認知,甚至給出了顛覆性的解讀,深刻反映了商朝統治民眾的思想,遠非儒家所推崇的三代之治那麼仁義道德、那麼完美。


所謂三代之治,代表著儒家學者眼裡的美好統治制度的設想,他們認為夏商周三代制度完美,君聖臣賢時,民眾安居樂業,整個社會充滿仁義道德。在儒家看來,三代中出了夏桀、紂王、周幽王等昏君,以及王朝覆滅等,不是因為制度不好,而是因為這三人不行。

何為“王”?

夏朝統治者稱“後”,周朝統治者稱“天子”,商朝統治者是“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問題在於,商朝最高統治者為何稱呼自己為“王”?

過去有人說,“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賦予了王者哲學內涵。但甲骨文中的“王”簡單粗暴,只是一把大斧的斧頭輪廓圖形,而大斧是殺戮的兵器,鎮壓威懾奴隸的手段,由此成為權力的象征。

簡而言之,誰掌握大斧,誰掌握權力,誰稱王稱霸。與如今我們熟知的“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因此,從“王”字字形上可見,商朝統治百姓的手段,簡單而樸素,沒有後世的仁義道德。

值得一提的是,夏朝統治者與商朝的可能有所不同,甲骨文中的“後”字是“從坐人,從口”,本義為坐著的人發號施令,由此代表最高統治者,這是夏朝君主用“後”的原因所在。




何為“人”?

如今的“人”代表人這一物種,但甲骨文中卻並非如此,而是多為平民和奴隸之屬。甲骨文中的“人”不是一撇一捺,而是像人側面垂臂直立的狀態,卜辭中的“人”通常用作“人牲”,即殺了祭祀祖先等。

古文字學者於省吾在《釋人屍仁【屍二】夷”》一文中認為“人夷一字,最初之人即夷,夷即人”,卜辭中“人方”即“屍方”、“夷方”,夷、人、仁、屍諸字相通。

《春秋》表述得更為直接:“人”就是“夷”,都是古代的賤稱,到了春秋時期有所區別,被征服之“夷”在臣服後為“人”,未被征服的外族為“夷”。

由此可見,商朝統治階層眼裡的“人”,屬於被統治階層,可以被他們生殺予奪的社會底層群體。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3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