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30年了,他们然是最羡慕的一家人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钟表上的指针来到七点四十分。

吃过晚饭后,贾家人照例齐聚客厅中央,歪七扭八地倚坐在老式布艺沙发上。眼前的大屁股彩电播放着小孩子喜欢的动画节目,大人们看报的看报,点烟的点烟,开始漫不经心地调侃起了家中刚退休不久的老人傅明。


偏偏谁也没有注意到,老人傅明悄悄走进了家门,正夹着香烟,一声不响地站在家人背后,身后是那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毛笔书法。

这是《我爱我家》第一集《发挥余热》的开场,也是中国情景喜剧历史的开端。

1993年,《我爱我家》播出,轰动全国。此后的三十年,不计其数的国产情景喜剧陆续出现在电视荧幕上,情景喜剧从一个海外来的新鲜玩意儿,变成了观众耳熟能详的节目形式。只不过,真正被大家公认为精品,能够称得上现象级的情景喜剧,却数目寥寥。

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情景喜剧统共只有两种:一种是《我爱我家》;一种是《我爱我家》之外的其他。




神剧是怎样炼成的

《我爱我家》的导演英达接触到情景喜剧,纯属巧合。

27岁那年,英达刚刚在美国硕士毕业,某天,给一部电影做副导演时,英达听见对面摄影棚里传来了一阵喧哗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推开了那扇大门,发现了一个很新鲜的拍摄方式——演员在现场表演,观众在现场观看,从头到尾摄影棚里一直热热闹闹的,笑声从未间断过。


英达的心中诞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应当将这样的形式引进国内,拍一部国产情景喜剧

归国后,英达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拍摄自己心中的情景喜剧,直到1992年,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和情景喜剧模式十分类似的神剧:《编辑部的故事》。这部剧同样只有几个主要人物,同样发生在固定场景,同样采用了系列剧模式,只不过少了现场观众的笑声。

《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带火了编剧王朔,也让正在做演员的英达,看到了情景喜剧中国的希望。

1992年底,英达敲开了王朔的家门,希望两个人一起合作,拍出一部超越《编辑部的故事》的作品。此时的王朔,刚刚经历了《爱你没商量》的滑铁卢,处在事业低潮期,正需要一部剧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英达的登门拜访,恰如雪中送炭,他毫不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一切准备就绪,就差投资。尽管在那个时候,情景喜剧的模式在国外早已屡见不鲜,但是九十年代初的中国,除了英达那样的海归学生,还极少有人耳闻过。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7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545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