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已有学校逼学生签"不自杀承诺书"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但这可以怨谁呢?怨我们的父母吗?大部分父母也是在这套价值的教育下长大的,甚至,父母的父母,我们的祖辈,对活着的意义的理解,就是活着本身,就是能吃饱睡好。


他们会觉得,如今你条件都这么好了,有吃有穿,你还有什么不满意?所以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家长认为是一种矫情,一种娇惯,或者被认为只是简单的“心情不好”。

怨我们的老师吗?在以考试和成绩为唯一目标的环境下,能遇到一位认真负责,知识点讲解透彻清晰的老师已经难得,只有少数人有足够的幸运,可以遇到一位可以引导我们开阔视野,看见另一种可能的老师,那会是一辈子的财富。




北师大心理学教授王芳老师说,我们许多人从小就生活在一种“如果我们怎样怎样,我们就可以怎样怎样”的模式里,如果我们好好学习,父母就会更爱我们;如果我们考了好成绩,老师就会夸奖我们;如果我们上了好大学,家族就会以我们为荣……

这种模式会导致,我们自身所有的价值感全部来自外界的评判,为了维持自己的价值,我们需要不断去达成外界认可的条件,获取更多认同。

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越是名校学子,在大学里越拼命,绩点越刷越高,奖项越来越多,但依然“空心”,依然抑郁,用王芳老师的话说,在having(拥有)的层面,他们拥有很多,但这being(存在)的层面,他们一片空白。


许多人认为:“我有价值才能获得爱与认可”,但这种价值,可以是很多东西,很多我们自身的,内在的东西,周轶君在《他乡的童年》中曾走访芬兰,其中一个片段很让我感动——

芬兰的一所小学教室里,贴着一棵“大树”,树叶是由孩子们的优点特长组成的,老师希望,即便一个孩子不擅长数学不擅长科学,但他一定也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需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可能是富有同情心,可能是善良,可能是富有爱心……

我们没有这样的教育,我们从来不知道,一个孩子,为人公正也是特长,善良也是特长,有同情心也是特长。




如果我们也能在成长过程中,知道自己的力量所在,我想我们迷茫的,“空心”的概率会少很多,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价值,不是通过完成了外界期望获得的,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我们真正拥有的,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活着的意义,让我们更容易接纳自己。

更残酷的是,当我们发现自己好像有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且这些东西却不能让我们很确定的获得物质汇报时,大多数人都会很快放弃,不敢尝试。

因为这个社会没有提供一种走退路的空间,社会的压力提升了试错成本,一步错,步步错,而其他人,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即便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但只要坚持下去,拼命做,还是要比较清晰的世俗定义的成功路径可以抵达。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