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三體》成現實 穿在身上的顯示器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是《三體》裡的世界。”“劉慈欣的想象成真了!”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主任彭慧勝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上率先研制出織物顯示器件後,引發了眾多網民的驚呼。他領銜完成的“碳納米管復合纖維鋰離子電池”項目,2020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帶領團隊實現的“高性能纖維鋰離子電池規模化制備”,入選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這位出生在湖南小山村的科學家,不僅收獲了美不勝收的科研成果——讓衣服像顯示屏一樣呈現出七彩畫面,而且悟出了從事科研工作的成功經驗。“研究工作最需要兩個品質:不顧一切的勇氣和豐富的想象力。”彭慧勝說。




用於編織衣服的發光纖維(新華社發)

在質疑聲中堅持15年,創造“世界第一”

2008年留學歸國、入職復旦後,彭慧勝選擇了一個科學家很少涉足的研究方向——纖維電子器件。當時在柔性電池領域,研發薄膜電池的科學家有很多,但很少有人研究纖維電池。衣服上的纖維可否蓄電、發光?可否變成柔性顯示器?這些只存在於《三體》等科幻小說裡的場景,成為彭慧勝的攻關目標。


“科學研究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就像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談及當年對科研方向的選擇,彭慧勝深有感觸地說。

與熱門的薄膜電池研究相比,纖維電池這個研究方向幾乎還沒有人想到,技術挑戰很大。比如要研發纖維聚合物鋰離子電池,必須破解三個科學難題:一是把平面結構的平板鋰離子電池轉變成纖維結構,電場會變得不均勻,很難制備活性材料進行匹配;二是平板電池的電荷傳輸路徑較短,而纖維電池的長度有幾米、十幾米乃至更長,如何確保電荷沿纖維長度方向進行有效傳輸至關重要;第三個科學難題,是在制備和使用過程中,纖維電池會自然形變,所以要確保活性材料在變形時不會脫落。




彭慧勝教授在演講。

國際學術界長期以來有一個共識:纖維電池的內阻隨長度增加而顯著增大,導致無法實現電池高性能化和應用。因此,很多科學家不相信能研制出纖維電池,更不相信纖維電池可以大規模應用。在質疑聲中,彭慧勝堅持了15年。他顛覆了傳統認知,發現纖維電池內阻隨長度增加並不增大,反而先降低後趨於穩定,呈現獨特的雙曲余切函數關系。這奠定了纖維電池發展的理論基礎。

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他領導團隊研制出20多種纖維器件,其中纖維鋰離子電池具有優異且穩定的電化學性能,能源密度較過去提升了近2個數量級。他們還與產業界合作,建立了世界上首條纖維鋰離子電池生產線。相關技術產品已應用於航天、高鐵、汽車等重要領域,產值超過20億元。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1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秒